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老北京面条的“浇头”

(2016-09-04 20:42:47) 下一个

   

北京人爱吃面,浇头当然也是种类繁多了。今儿就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的浇头。浇头:指用来浇面、浇尜尜、浇揪片儿、浇面条之类的调料,各有特色,根据食客的饭食习尚而取头。

过去,老北京特别是旗人,吃面条最讲究两样:一是讲究面码儿要样多并合时令;二就讲究面条的浇头要好,也要适时令。

1.荤炸酱:就是有肉及荤物作料物的炸酱。包括各种动物及肉,如羊肉炸酱、猪肉炸酱、小虾米炸酱等。俗话有“炸好一锅酱,要学几年徒。”其话不假。据老一辈的先生讲,宫里的炸酱方法非常讲究,有“三入三出”之说,可见炸出酱之火候足、色泽靓、香味浓、口味醇。

2.素炸酱:不但酱内不可放有荤腥肉物,即使调料内亦不应有葱花等荤性物(所谓五荤三厌:佛家五荤——大蒜、小蒜、兴渠又名阿魏、慈葱即葱、茖葱即薤俗称蕌头。道家五荤——韮、薤、蒜、芸苔油菜的种、胡荽即芫荽)。(五荤:对于蔬菜中的“五辛”即辛辣味。)

3.小河虾炸酱(虾皮炸酱):就是用买来的虾皮(或小河虾)来炸酱。这虽然是一种粗浇头,但不容易做得香美,更要炸酱的手艺。即不能有生酱味儿,炸不熟,也不能过了火儿,糊了,发苦。

4.氽儿:大致可分为荤氽儿与素氽儿。荤者有肉,素者无肉无荤腥(如葱等)在内。如豇豆段荤氽儿、素野菜氽儿。亦有在素菜氽里加素炸豆腐、素丸子的。

5.素菜氽儿:无论用什么蔬菜都可以,当然,最好是用叶子的菜来做,故名素氽儿。若做的好非常好吃,其咸淡适中。如还有用香油、鲜菜、木耳、口蘑等非常可口。也有用角荠、慈菇、藕、菱角等当主料,味儿也很清雅。惟独在乡间,常采来的野菜做氽儿,如野荠菜为主料,口味新嫩。总之用素氽儿浇面,亦饶有风味。

6.老咸汤儿:北方家中腌咸菜的汤汁,就是老咸汤儿。它也是一种好调料,尤其用它来浇面吃之,味儿更妙,除咸味外,还有一种说不清的美味。再配上应时的面码儿,其味妙不可言。民间有句俗谚“老咸汤儿是个宝,家家户户少不了。”

7.臭豆腐:用臭豆腐加汤儿拌锅挑儿、热面吃,其味难闻但吃起来特美,这也是老北京的一种吃食。(臭豆腐以北京“王致和”最为有名)其所用之面码儿很讲究,有青豆嘴儿、掐菜、白菜丝儿、菠菜段儿菜。

8.穷三样:又称穷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酱、韮菜花、辣椒糊浇面。解放前,贫家遇有婚丧喜事常吃这种饮食,门前闹是打鼓、打钹和吹锁呐,俗话叫前闹或门吹儿,故名穷人乐。

9.三合油:制法甚简易。用油炸花椒成花椒油,倒入酱油,再放入些香油,也可少烹点醋,就成了“三合油”,其味香美,咸中不腻,用来浇面最佳。此物贫富人家均食之浇头,可称为“雅俗共赏”之食品。配制三合油,也有讲究。酱油最好用“真酱油”。用香油把花椒炸出香味儿来再烹真酱油,才能成为真正的三合油。“真酱油”就是从伏酱缸里晒出的汁液,撇出来,放到瓶里,用它来做菜肴、酱菜,那才是真正的酱油味呢!

10.豆腐卤儿:这是种很早由外地传到京城的浇头,可粗做亦可细作,传到京中以后多为细作。如原料有豆腐丁、黄花、木耳、口蘑、肉丝或片、白菜或菠菜等蔬菜。

11.芝麻酱:芝麻仁炒熟后磨成的酱叫芝麻酱,将其用水慢慢澥开,加入适量的食盐,即成浇面的好浇头。尤其是在夏日,加点醋,食之甚美。是最具老北京特色的浇头之一。其有诗夸赞此浇头曰:“芝麻将军挑大梁,盐水来澥作咸汤。浇入面中成配角,无他便成白坯郎。”

12.烧羊肉汤:此物为北京特产之一,乃是烧羊肉的汤汁。京城各卖羊肉者均有之,但以京中月盛斋产的最为有名。此物虽不值什么钱,但其味道甚美,若用它来浇入面中,更妙。其特点:汤肥、料正,味儿好,若再加上些香菜当码儿,再加些辣椒油,那真是味道好极了。有诗赞曰:“羊肉烧汤美死人,面浇美味又通神。一碗浇汤入了肚,无钱亦可买销魂。”

13.杂合菜:一指城郊各种野菜,或多种可食之菜混在一起之菜。一指城中大饭馆杂合在一起的“折箩菜”,这“箩”来源于饭馆的泔水桶,一般饭馆都会在泔水桶上架个竹箩筐,剩饭菜则被拦在了上面,汤水漏到桶里。城中大饭馆杂合在一起的“折箩菜”平民百姓,特别是苦寒之家,用它作浇头是常事。

14.咸水儿(清汤):这是一种特殊吃面的浇头,因其任何面码儿也不用,只有适量的盐水,所以人称为“寡妇面”。其优点,就是不失面条儿的真味,也很好吃。那些个商贾贵冑由此改良为高档的清汤面,他们戏称其为太“清苦”而又名“和尚面”。

15.烂肉:用炖煮肉的碎块作面条的浇头,其味甚佳。作浇头之烂肉,其中常有煮熟之小方块炖肉,可为寒者解馋去饥,而且价钱甚是便宜。旧京城内多“二荤铺”兼卖此物。如最有名的“灶温”等。

16.肉汤:这是用炖肉汤做的面条浇头,其荤中不见肉却又有肉味在。如再加上菜码儿,解腻添味儿,则别有一番滋味。老北京人常说的两句口头禅是:“有钱的去饭店,钱少的去二荤铺吃肉浇面。”“要解馋上春三元(卖猪肉的铺子),没钱去二荤铺吃肉汤面。”

 

 

 

 

 
 
浏览(0) (0) 评论(0)
发表评论   编辑日志  
 
   
 
  老北京——三不粘 2016-09-01 23:08:57  
     
 
     
 
浏览(436) (0) 评论(0)
发表评论   编辑日志  
 
   
 
  七十年代北京孩子的零嘴 2016-08-31 00:16:45  
     
 
 

现而今哪,这孩子的吃食是应有尽有,花样繁多,什么肯德鸡、麦当劳、薯条、薯片、虾片、香蕉片,可口可乐,让您可着劲的吃、可着劲的买。坐在电视机头喽。您尽可以摆上一大桌子。我们那时候可不行,但也有一乐。就说着零嘴,虽然少的可怜,但也不是没有让人回味的啊。

那时候的学生,家里很少给零钱,有了三分、五分的也能买不是。您还记得吧,这水果糖是一分一块,牛奶糖二分一块,有的时候攒个三分钱,不是那就得上药铺。打住,上药铺可不是找病,而是买那大个的山揸丸。这山揸丸买回来,还真舍不得吃,那得拿在手里,一点一点嘬着,有的时候忍不住了,也不能大口的咬,得一点一点的用牙嗑。那时候的孩子,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谁家过的都不富裕。除了这些,还有象什么糖米花、我记得我最爱吃的是用红、绿、黄玻璃纸包的细长条的糖米花,这包糖米花的彩色的玻璃纸可是好东西,用它再找个硬纸壳能做个简易的“墨镜”。在有就是街边老人煮的鸡子儿,但只能在边上闻闻,那属于高消费,不敢买。

再说这冰棍,也远没有现在的花样多,什么可爱多、雀巢。那时候的冰棍三分一根红果的、小豆的和粉色的杨梅、白梨的,五分一根的有巧克力的和奶油的,一毛二一根的大雪糕和一毛五的小碗儿冰激凌,后来两毛五一对的双棒儿,再有就是头年个我才在王府井瞅见恢复的冰砖。这卖买冰棍的以老太太为多,推着个白色小车,用她那沧桑的语气吆喝着:“红果冰棍...,三分一根”,而且您记着没有,这买冰棍的一般都以红果冰棍为幌子吆喝,这可能是顺嘴好吆喝吧。您要是买冰棍,老人就打开木盖子、撩开被子,露出里面的竹冰壶,掀开盖给您拿上一根。老人好忘事,您要是买多了,老人就得嘴里念叨着,一五、一十、十五,多少根了?要赶上个坏小子,就少说点,但老人的决不轻信的,总是让你在拿出来重新数,决不怕麻烦,也决不留后患。

吃冰棍也有讲究,男孩子喜欢大口咬,而女孩子喜欢嘬着吃,有的时候,嘬的满嘴流汤,还在气着已吃完干瞪眼的男生,想比您也有这经历吧。

这饮料也是啊,那时候的饮料只有汽水儿、酸梅汤。这汽水儿北冰洋的一毛五一瓶。

这冰棍、汽水儿说完了,我倒记起,有一种伊拉克蜜枣,您真聪明,就是萨达姆他们国出的那种,是真好吃,还便宜。不过哪也不是常吃的吃食,但到了70年代中这枣就没有了。

再有这平时要磕磕瓜子是不能随便想的,那得等过年,每户按本供应,每人花生半斤、瓜子三两,就这还得起五更爬半夜,到附近的副食店排队,年前早早的买回来,不能吃得囤着,等大年下的家里来了人在摆出来,其实家家都一样。

那个时候,按本儿买东西的商品很多,就说这平时炒菜用的肉,包饺子用的馅儿那就得写本,基本上每家儿炒菜包饺子也就买个三毛、五毛的提提味。但当时有一规矩,买两毛钱的不写本,那就得再次排队,但谁也不愿意去舍这个脸。

那个时候,油也少啊,哪象现在什么花生油、橄榄油、色拉油啊,品种还挺多。这油每月每个本儿半斤,所以家家都要炼大油,买肥肉,把膘拉下来,切成小丁放锅里炼,而炼出的油渣也是好东西,放点盐花既是零食,又是下酒菜,而且烙出的饼油渣饼喷香。

还有这早点,油饼凭粮票是六分钱一个,要多吃也行,没有粮票可以买议价的油饼,八分一个。要是您饭量大的话,买个大火烧一夹,再买上三分一碗的豆浆(糖浆八分),那您就吃去吧,这一顿早点一毛多钱,能顶到晌午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amy 回复 悄悄话 @满儿:明白,您16元是北京工厂里学徒工第一年的工资标准,第二年涨到18块。呵呵,心酸回忆!
满儿 回复 悄悄话 那时候挣工资也少。七十年代北京上班的我才一个月挣16元,18元工资。 吃个油饼有时真吃不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