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13

(2016-02-25 05:53:25) 下一个
最后,来估算工资。工资是分地区的。美国的工资最高,总在每月20美元到40美元之间。平均工资30美元吧。西部荒蛮,消费也高,考虑到华人节俭,每月20美元总可以存下来。加拿大也差不多,不可能差很多,人员都可以流动的嘛。[1]那么北美有多少中国劳工呢?美国西部1880年反华之前似乎最高不超过5万,流进流出就不可估算了。加拿大也一样,5万。夏威夷2万,共12万,再加上些零星的,算15万吧。这15万人3年可以积蓄1亿元。这样估算当然有偏差。1890年以后的工资都得乘上2才能得出银元数,这是一个。再有就是华人淘金客的收入可不是月30元这样简单。且不说金头吧,一般工人至少是60-100元/月。而且他们的工时何止三年,他们沿着西海岸到处挖掘白人留下的废矿,从旧金山挖到温哥华。这些因素加起来,北美华工的收入算是1.5亿元吧。
北美的华工收入在全球华工总收入上占的比重很大,但是人数比例极低。反映出盎格鲁萨克逊人虽然利益冲突起来也会翻脸,但是大体上还是讲规矩的,是主张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弱肉强食是没错,油水尽管少还是能滴下来点的。比较同样殖民的其他欧洲人,西葡,法德,荷比,不得不承认英美不同凡响。全球化这么多道路试错,只有他走通了。来看中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其实中国劳工大量流入的是古巴和秘鲁,二地共25万人。75%以上尸骨无存。什么合同,根本就是欺骗,一上岸就是奴隶,比黑奴还不如。殖民时代的西班牙人代表了人性中最暴疟,最卑劣的一面。所以中南美的那25万人能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有什么收入的。
去掉了美洲这边40万人,剩下的660万基本都在东南亚。当然还是要有调整,一战劳工去欧洲就有15万嘛,加上全球零星分布,在东南亚的中国劳工总数算是630万吧。这里还需要区分工种。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去热带雨林里开矿开荒的,有一小部分人有手艺,或者找到了码头工,帮佣,建筑工等轻活,这些人不用去原始森林里博命的,当然工资也低。大多数劳工就是所谓“苦力”的必须走进森林。数量算是600万吧。这些人的工资也是有区别的。在新加坡及马拉亚沿海地方干活的工资年平均30元。进入内地荷印辖区的工资高一倍,可以达到60元/年,甚至100元。但是那些地方荒无人烟,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都要靠资方提供,从工钱里扣除。不比新加坡有很多选择。而且在内地的原始森林工作,死亡率极高,一般3年过了没死的肯定不会再干下去了,所以工时只有一年半。3年合同结束后,工人能带回家多少钱?有个资料说是人均100元左右。[2]那么你在新加坡干5年其实也是这点回乡钱。30元工资,扣除资方提供的饭食6元,存得每年24元。其中即使有花费,也是在华人圈里流动,不会落入其他族裔之手。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去新加坡的费用相对便宜,没有内陆运输嘛。5年里可以赚足4年,4x24=96元。差不太多嘛。所以大多数中国劳工都是选择留在新加坡的。就算是去荷印那边的,在新加坡一停靠,听乡亲们一说,都是跳船的。所以后来去荷印的船就不停靠新加坡了。这样算下来600万南洋劳工,3-5年下来人均净收入100元,得6亿元。加上北美劳工的1.5亿元的收入,1847-1930年中国契约劳工的总收入为7.5亿元,折合库平5.4亿两。这些白银不会全部流回中国,华工变华侨后需要生活,工作的本钱,所以扣除20%,得4.32亿库平两。时间上这笔钱的大部分应该在1910年之前流入中国。因为之后,北美,南洋都开始了机械化生产,对苦力劳动的需求下降了,同时中国沿海自身也在现代化,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工,所以再扣除20%,估算出1910年前进入中国的劳工收入3.5亿库平两。
还有就是西方公司为了引进中国劳工在中国沿海是有成本的。扣除船票,一个劳工的沿海成本大概是20元。其中包括3-5元安家费,10元中国政府的离岸税,8元香港中转费。以1000万人次计算,这笔就有2亿元。其中流入中国的起码有1亿元。安家费也不可能全部带上船,流入香港的白银迟早总会流入大陆,所以这里还有1.5亿元的白银流入,合1.08亿库平两。80%就是0.864亿库平两,总起来算,1910年前流入中国的契约劳工收入大概4.36亿库平两。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再扣除上面已经统计进去的1850-1890年的1亿关两劳工回国携入。1890-1910年间由华侨,华工携入中国的白银大概3.36亿两。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呢?以前说起中国的白银流入都只说贸易顺差所致,忽视了劳务收入这一块。其实这一块很大的。第二,海关纪录的金银进出口量,聊胜于无吧。中国人肩挑背扛的运进运出的量绝对不低于海关纪录。第三,当时南洋的生活远比中国便宜。在中国一个精壮男子一天耗米一升,一年3.65石。1890年前的米价2两一石,得7.3两,折合银元10元多一点。这还是光吃米,蔬菜呢?酒肉呢?南洋一年的饭食才6元,这还是吃公司的,自己做恐怕4元就差不多了。一人在南洋找个一年10元的工作问题不大,10元在南洋养活自己足足有余,紧巴巴的可以养活一家,不说老婆孩子都可以出去做的。难怪福建,广东整村整村地下南洋。


[1]2014年2月27日多伦多51网站上有篇介绍1900年左右BC省的华人被压榨人头税的文章。里面的数据说当时华人的一般工资年224元,全年可剩余43元。这个43元不知是税后还是税前。500元人头税是很重的一项负担。夫妻就是1000元。就算分10年付清一年也要100元。这还不包括所得税等其他税收。但是华人一般都能付清,还能帮助亲戚同乡。如果这43元结余是税前的话就很难想象了。如果是税后,则一年结余在150元左右,一个月的生活开销才6-7元。
[2]马士的估计是80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呵呵,古代铜钱铸造术及其简单。仿制不会太难。不过,这是好事,至少我们能知道古代铜钱是什么样的。比如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仿制的,没有真品,一样有艺术价值。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他说现在的古钱币大多是假的,好可怕:)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哈总博览。抗战生活史我还没看,陈存仁这个人三教九流都熟,的确耐读。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银元生活史和抗战生活史我都看过,信息量蛮大的,
银元和银豪是外国人铸造的通行货币,大额清算用的是白银,
老百姓时常消费用的铜板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哈神探,有本书,叫银元生活史。据说直到1920年代,甚至30年代初,一块银元是相当值钱的。市面上不太看到。平常都用银毫和铜元,很少会用到银元。张恨水一部小说里有个情节说大少爷捧角儿,一摸口袋,铜元没了,就一块光洋扔上去了。这在当时是稀罕之事。侨乡很多吃侨汇的,不干活。一月吃5元就可以过的很好了。后来日本人来了 这批人很惨。因为丧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侨汇一断,就完了。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去年看了好多集 江河万里行 节目 蛮接地气的,有一集采访珠江流域的一个地方,这地方有家人家有个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去南洋做绣花工,工资蛮高但都寄回家给兄弟盖房娶亲,后来不知怎么一直未婚,老了以后就有侄子养老送终。这些出国打工赚来的大多在乡下建房或贴补家用了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哈总好。欢迎欢迎。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问好三多兄,以后看了再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