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12

(2015-11-18 05:25:11) 下一个
好,回到基本问题上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反映在外贸上,则从1894年到1930年进出口总额从3亿两增长到24.6亿两。这还不光是外贸,国内贸易也在迅猛增长,那么中国的货币是怎么来保障这个日益膨胀的经济的?具体来说就是:一,货币总量怎么来保证经济的发展?二,日益庞大的贸易逆差靠什么来平衡?
先说货币总量。上面说了,到鸦片战争前为止,中国白银总量大概在5-6亿两之间,鸦片导致的白银流出,到1850年就江南的生丝和茶叶出口给遏制住了。之后又是长达几十年的贸易顺差,造成白银的净流入。另外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不断地有国人出洋谋生,华侨,华工归国携款逐渐成为重要的白银来源,只是早期的华侨,华工方面的白银数据不甚明朗。海关造册处马士先生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于1904年追溯了1880年代的侨汇数据。据说是平均2千万关两一年。即使认为这个数据夸大了10倍,那200万关两好了,1850年到1890年,40年间1亿关两的携入总是有的。贸易顺差方面,关册数据不能直接用,学者们的估算各有千秋,从1亿关两到2亿关两都有。从海关的白银净流入纪录数据上看,1864年到1890年白银净进口1.45亿关两。再加上没有被关册统计进去的对俄茶砖贸易,2亿关两的顺差估算应该是站的住脚的。二者相加,1850-1890年间的白银流入大概是3亿多关两。扣除1850年前白银的流出1亿两,则到1890年,中国的白银总量大概在7,8亿两之间。1904年精琦在北京问当时的户部主事赵尔巽到底全国有多少银元,赵回答七,八亿元。折合为5-6亿库平两。加上银锭和银辅币的存量,那此时中国的白银总存量大概就是8,9亿库平两。
1910年,清政府终于决心改革币制了,于是对全国的金融机构做了一次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估算,当时金融机构里现存白银约12亿库平两左右。[1]那么按照上面的估算,从1904到1910年,白银应该净流入3-4亿库平两才对。可是海关纪录显示这段时期的白银净流出4080万关两。同时期贸易逆差7亿关两。这些巨大的逆差是怎么来平衡的?这都稀里糊涂呢,还要在平衡之后入超个3-4亿两?那只有超级魔法师才有这个本事。但是中国经济确确实实是做到了这一点。结由历史打好了。怎么把它解开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二)
先不说收支平衡的事。先说货币总量。海关纪录是有缺陷的,因为他只盯着船货。对于个人携带不太注意。那么这个漏洞里居然能跑出3-4亿两?的确如此!这就不得不说下中国的契约劳工了。截至1850年为止,已开发的世界就是欧洲,中国,印度等地区。其余都是荒蛮之地。工业化,殖民化都是对着这些荒蛮地区而来的。要开发,就要有劳动力,荒蛮之地嘛,哪来的劳动力?所以印度,中国就成为提供这个劳动力的必然之选。这个世界有今天,印度,中国的劳工居功至伟。血汗是他们流的,利润西方人拿走了。劳工们只拿到了一些可怜的工钱。具体到中国,这些工钱有多少?这不可能说清楚。但是不说清楚还不行,你凭什么认为这多出来的3-4亿两是劳工们带回家的工钱?所以大致估算一下,还是必须的。
估算之前先做一个设定,1890年前的加元,美元,叻元,港元,墨元和银元等值,荷印盾等于0.7元。1890年以后的一加元,美元等于二银元。其余照旧。这样计算方便,设定也不很离谱。接下来来估算劳工人数。这里一直有二个数据:一个,从1847年到1930年,中国劳工出洋总人次1000万。二个,就是700万华工。这里折中一些,承认有1000万人次的华工出洋,但实际到达800万人次,再去掉100万人次没有熬过前二年的艰辛而去世的。实际为中国创造出财富的就是700万人次。然后再来算工时。这700万人次的劳工平均干了多少年的活?合同上一般是3-5年,也有8年为期的。这个不多见。少于3年肯定不可能。因为劳工都是借钱出的洋,还本付息起码要一年的工钱,一般是一年半。做满3年,你实际上只赚了一年半的工钱,哪里够回家,一张船票都要大半年的工钱。所以都会一直做下去,直到五年。五年中实际赚钱的不过三年。所以平均工时依照3年估算。这是最保守的了。实际上很多劳工在5年期满后不回国,继续找工做下去。最后由华工变成了华侨,这多出的部分收入在人次上,和以后的侨汇收入上估算。


[1]度支部查得当时银元13亿元,折合白银9.36亿库平两;银角枚数不明,价值相当于银元3亿元,折合白银2.16亿库平,这就是11.52亿库平两了。那么还有宝银呢?1914年上海的宝银存底是6500万规两。全国至少1亿规两。那还有外国银行里的大条呢?所以12亿两这个数字还是可信的。注意这只是金融机构里的数据,民间窖藏的还不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万得福' 的评论 : 谢谢。目前还有一些书没有看完。所以不敢最后定稿。
万得福 回复 悄悄话 期待后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