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11

(2015-11-17 05:00:48) 下一个
民末清初中国的货币总量及其运行模式
(一)
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同样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在进入19世纪殖民全球化浪潮之前,迅速达到了一个超级规模的人口数量。大概4亿多吧,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人口结构相当年轻。这样的一个形势造成了二个结果:一个旧中国中央集权,全盘控制,扬本抑末的统治术走到了尽头,4亿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控制能力。二个,这样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自身爆发出强劲的生产力,而且主要集中在“末”上。所以1850年代前后的形势是社会底层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岩浆般的沸腾,而上层政府则千方百计压制这种能量的爆发,以维持那个延续了2千年的旧制度,旧的意识形态。这样的一个矛盾靠什么来解决?靠一次次的战争。每打一次,上层对下层的束缚就松一下,社会生产力就解放一点,社会经济就繁荣一点。这个有税收数据为证。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收最多150万关平两,加上其他三个海关不过200万关平两洋税。[1]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五个海关的关税总数就在600万关两。当时赫德到北京,在总理衙门里拍胸脯说可以到1000万关两。结果20年不到,就超过了2000万关两,甲午,庚子后海关的税收上升到4000万关两。不光是海关税收,全国总税收都在上升。乾隆间是中国旧生产力的顶峰。不过4500万库平两收入。[2]其中地丁3000万,耗羡450万共3450万农业税,这个不可能再增加了,其余盐税700万,关税(洋,常)400万。大块的就是这点了。清后期的税收增长全出在盐,厘,关,茶,鸦片上。就是说,全出在新生产力上。庚子后全国税收在1.2亿库平两,10年后翻倍至2.3亿库平两,到了国民党时光海关税一项就达2个亿关两。这是什么势头?!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个明显的节点。鸦片战争是一个,下来就是甲午战争。战前战后中国的社会形态不一样。战前的社会仍然是以前那个不急不慢的旧社会,所开放者,仅仅是贸易一块。这个也不光出于外部压力,内部的人口压力也不小。从田赋上看,地丁银从乾隆到宣统一直保持在3000万库平两。但是米价却从乾隆时的1.5规两/石[3]涨到了宣统的4规两/石。[4]那农民的实际税负减轻了一半还多。[5]天底下有这样的慈爱政府吗?究其原因,只能是人均耕地的减少,亩产中自用的比例大大增加了。有个数据讲农户自食的比例达到亩产的60%-80%。这样看来5-6%的清末田赋也不能算轻徭薄赋了。[6]所以开放贸易,全民经商, 税由末出就是条不得不走的路。而且茶,鸦片这种东西也不占耕地,利用的都是旧时荒废的山地,其产出效益却高过上好耕田。那厢边,洋人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也暂时停留在贸易上,即使开银行,办工厂也是顺着贸易链走下去一格。
甲午战争后,这些都变了。首先看几个数据:战前十年年均进口额差不多1亿关两,出口与之相抵,顺逆互现,但差额都不大。战后1895-1904年平均进口额2.6关亿两,出口2.2关亿两。逆差达4千万一年。而且不再像战前那样,进出口你追我赶地互超,它是年年逆差,数字越来越大。1905-1914年,进口年均4.8亿关两,出口3.6亿关两,逆差1.2亿关两。1915-1924年,进口年均7.49亿,出口6.6亿,逆差8900万关两。1925-1934年,进口年均11.24亿,出口9亿。逆差达2.24亿关两。怎么来理解这些数据呢?它和上面税收数据说的都是同一件事:盖子一旦揭开,中国经济爆发出了火山般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那个盖子就是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里,日本出头为列强争得了在华投资权,这个权利西方列强一直想得到而清政府一直推托的。[7]此门一开,外资从贸易转向实业,民族资本看样学样,紧跟其后。贸易已经不能满足商人的逐利之心了,投资成为风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这些翻倍增长的贸易数字,你能感觉到中国奔跑着冲向近代化的气势。


[1]关平是从广东的司马平中变化来的。一关平两=37.68克。它和以后赫德时代的关两不一样。关两虽然也是37.5克一两,但是纯度是98以上,可以说是纯银。而关平两最多只有935,还未必。
[2]库平一两37.3克,比关平略小一点,可以认为差不多。纯度有严格的规定。必须935
[3]晚清的“两”各有标准,笔者尽其所知标明,不知道的只好含糊称之为“两”。
[4]库平是清政府的财政单位,收税时用的。民间用各色市平,我这里选了上海的粮价。上海用规元,也称规两。
[5]农民出售粮食,得到的是铜钱,地丁虽然也是交铜钱但是要通过白银来折算。这里面有许多花样。不是一亩出产二石,出售得8两。江南地丁最高一亩2钱8分,那从8两中交出2钱8分这样简单。
[6] 5-6%指中央财政而言。农民的税负里包括中央和地方二块,其总税负肯定大于10%。
[7] 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外资条款,首先得利的是英美德。到1897年上海已有四家外资纺织厂。日本反而要等到1902年才来沪设厂。所以这个条款应该是日本为英国争取来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立的英国会贷巨款给日本用于战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