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录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历史真相。 中国的古人对记载历史还是真诚的。但自从李皇上篡改了夺门之变的真相以后, 中国的宫廷历史就成了朝鲜整容了。 从此史学家也就成了科学家了。 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发现并不比自然科学的发现容易多少。
正文

国共将帅轶事:自作自受的上将萧克

(2019-04-26 13:55:49) 下一个

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 据说有两个比较不公平。 一个是大将粟裕, 一个是上将萧克。所以有一个说法是粟裕镇大将, 萧克压上将。 意思是说有粟裕做第一大将, 大将里没人敢争元帅。 有萧克做第一上将, 上将里没人敢去争大将。

话是这么说,可是想想自己这个土地革命时期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副师长,革命半辈子到头来就混了个上将中的状元,萧上将心里还是会有想法的。看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三个师长林彪,贺龙, 刘伯承师长都是元帅,三个副师长里,除了自己外,聂荣臻和徐向前也都是元帅,旅长里当大将的有两个,红一方面军其它的几个军团长级干部除了死了的和转民职的剩下的则都是元帅,就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的职位也高于黄克诚,罗瑞卿两位大将,更别提解放初才是省军区副司令, 当年在二方面军离自己差了一大截子的许光达了。说到底就是用许光达把萧克的位子硬给挤下去了。所以,萧克没有评上大将里面还是有很多玄机的。 按萧上将自己的说法, 他是在历史上三个场合得罪了毛泽东。但1955年评上将时毛大帅还不是那么专制, 如果萧上将仅仅是得罪了毛泽东, 凭他的资历, 只要有一两个老帅肯替他说话, 大将的五星还是应当落在他的肩上。萧大将人缘不好但器量够大,器量大就长寿。 他老人家活到了100多岁, 仍是把当年的那些当事人, 包括上级,下级, 同事都给熬死了。萧大将又是儒将, 笔头子扎实, 一来而去, 几本回忆录一出版, 让人觉得萧大将的委屈比天都大。这当年的不公是坐实了。这也充分说明了活过你的敌人才是硬道理。 现在萧上将也去世了, 让我们看看萧上将的不顺八字到底是他咎由自取, 还是事出有因。

萧克上将是个老革命,和林彪一样出身于黄埔四期。萧上将十六岁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北伐,后在叶挺部效力,并于一九二七年入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一路败退上了井岗山并在整编后的红四军任连长。从这点看按说萧克该算是主席的井岗嫡系了,典型的双一出身, 朱毛的嫡系, 跟林连长的经历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林元帅带着一个连的农民扛着红缨枪, 打跑了国民党一个团, 才得到了朱毛的青睐, 把他们的命根子红四军一纵给了林彪。 但萧上将也不差, 可能跟朱毛的三虎将黄公略,伍仲豪,林彪差那么一点, 但军事才能也是可圈可点的。开始在红一纵队时一直是林彪的直接下属。 说也奇怪, 双一军团里当年有两个著名的军事指挥员跟着林彪时, 都顺风顺水, 但离开林彪后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这里一个是陈光, 一军团红二师师长, 绝对的红一方面军主力, 没有之一, 因为当年南昌起义改编后的两个团, 红28团和红29团都在这个师。 另一个就是萧克, 林彪在一纵时的参谋长。后来萧上将升成了4纵的司令, 4纵尽管实力赶不上一纵, 但级别上, 萧上将也算追上来了。在后来又当上了红八军军长。 应当说, 萧上将在井冈山时期是顺风顺水, 春风得意。

在这期间发生了第一件萧上将认为自己站错队的事情。 那就是朱毛的军队领导权之争。 毛大帅向朱德夺权, 坚持党指挥枪, 而以朱德为首的大部分部队中高级军官认为军队应当归指挥官指挥, 党委不应当插手。结果争论不休,民主表决, 老毛的意见只有林彪等少数人支持, 萧上将站在了多数人一边。最后老毛负气出走, 陈毅当了前委书记。后人一致认为这件事对萧上将影响不大。 当时支持了毛大帅, 是中了彩头, 像林彪一样。 没压上, 众怒难犯, 老毛应当没意见。 毕竟, 当时不是押宝, 人家林彪就是从内心认为老毛是对的。 没有投机的成分。所以, 结论是这件事萧大将是小事大作了, 老毛并没有记恨他。

1935年红军反围剿失败,准备突围向湘鄂皖的贺龙靠拢。 在突围以前, 决定先派个先遣队探探路。这个任务交给了萧克和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任弼时作为军政书记随军行动。 红六军团当时一万人左右,萧克是军团长, 王震是政委。红六军团接到任务后, 左冲右突, 以损失一半人的代价, 和贺龙的二军团回合了。萧军团长是中央来的人, 又会打仗,贺头领当时还是很敬仰的。 但不久萧军团长就开始不走字了。两军会合后没多久,湘鄂皖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一样, 呆不住了, 二六军团不的不突围找大救星张国焘去。 突围的路上,国军追的紧, 再加上粮食断顿了, 就决定打个回马枪, 搞他一下子。但这次偷鸡不成折了把米。原因是分给六军团堵渡口的任务没完成, 致使国军增援不断, 看看挡不住了, 六军团撒丫子了,不辞而别。 贺大帅本来军事才能受到质疑, 给人的形象就是拿着两把菜刀到处砍人。这次本想和中央来的正规部队合作一把,让手下的兄弟们看看老贺也不是白给的。 不想正打的来劲, 手下的通讯员说六军团不见了。 这下贺老总的脸都白了, 贺老总他老人家是讲义气的人, 其他缺点都好说, 到了玩命的时候撒丫子了, 这也太不厚道了。 好不容易损失惨重, 撤了出来。 贺大帅这个气呀,从此大会小会找补这件事,在心里不信任萧克, 尽管二方面军他做总指挥, 萧克是副总指挥。但两个人再也尿不到一个壶里了。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加上老搭档王震帮他顶缸, 实际上对萧上将仕途影响不大, 因为老毛对贺头领也不待见。 但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后萧上将和张国焘的短暂蜜月却成了萧上将的致命伤。 由于说不清楚的原因, 二四方面军回合后, 张国焘对萧克是情有独钟, 萧上将对张国焘也是暗送秋波, 两人惺惺相惜,张委员甚至偷桃换李,让萧克做四方面军一个主力军30军的军长。 直到60年后的90年代,两人还在各自的回忆录里互相吹捧。不管怎样, 张委员当时跟中央闹成那个样子,人家二军团的老贺, 小关, 甚至六军团的王震都惹不起躲着走,你萧克一个一方面军的朱毛嫡系, 跟老毛的死敌眉来眼去,确实有点离心离德了。 以至于老实人朱司令都看不下去了, 亲自做萧克的工作。 这才没使萧克公开站到老毛的对立面去。但按照江湖的话说, 大错已经铸成了。 当时也不知道萧上将怎么想的。分析来看,尽管老萧现在也不承认, 可能有两个原因。 1. 国涛同志当时八万多人, 兵强马壮, 萧上将眼热了。2. 萧上将还没有预料到中央领导层的巨大变化。 当他离开时, 中央还是李德等三人组指挥,在用人上尽管左, 还是唯才是举, 没有一人独大的苗头。 他可能没想到,长征路上 一股暗流涌动, 老毛的实力在萧上将离开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好像这事也就过去了。但这事对别人可能过去了, 对老毛这位秋后算账的老手却是太奢望了,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老毛当时正在积蓄力量, 政治上要跟王明斗, 军事上要跟张国焘斗, 再加上小兄弟林彪在在下面发点牢骚。老毛还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才能把权抓过来。 正是:别看你今天闹得欢,等着明天拉清单。

老毛子等着明天拉清单(这里要提一下,多数当年得罪老毛的老军头和老党头, 在1941年的整风运动中遭到了清算, 甚至连周恩来,彭德怀这样的铁杆拥毛派也不得不做检讨, 对井冈山时期没有拥护老毛一贯正确低头认罪,延安整风也从此开始了我党干部写检讨的历史)。 不想人家萧同志根本等不到明天。 本来到陕北后因为萧上将的六军团实力还在,对萧上将也还是够重用的。 西安事变后,我党跟老蒋联合抗日, 我军好不容易争取了三个师的编制。 由于长征时伤亡惨重, 尽管到陕北后大肆扩红,但陕北地贫人稀。山西又有阎老西明碉暗堡的防着, 所以扩红效果不是很好, 很多干部不得不降级使用。但萧上将当上了120师的副师长( 实际上相当于政委), 跟他原来的上级聂荣臻和徐向前平起平坐了。应当说这是萧上将最得意的时候了。 他的老搭档王震连个旅长都没混上, 只当了个120师359旅的副旅长。但自作孽不可活, 本来如果从此后跟着老贺打天下, 守住120师这块地盘, 将来不说评个大将, 元帅都是有可能的。 老贺人脾气粗点, 但不坏。 不会打仗是真的, 但要你萧克当副师长不就是看上你有点军事才能嘛, 看看人家粟裕跟陈毅怎么合作的?可萧上将呢, 当年在120师发动了所谓的三王(王震,王首道,王恩茂)告贺龙, 告的罪状是老贺提拔乡党。

这事儿报到了中央, 对老毛那真是天上掉下了个大馅饼。这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中央调查组没费多大劲, 就断定萧副师长是幕后黑手。 这下可就成品质问题了。 不但犯上, 还搞阴谋。 三王倒没多大事, 检讨检讨也就过去了。 但幕后黑手却被调离, 从此萧上将离开了自己的六军团, 过起了流浪的日子。中共本来山头主义严重,没有了自己的一帮兄弟, 仗是没法打了。这且按下不表。

鱼蚌相争,渔翁得利。老毛当时不但不喜欢萧克, 对老贺也是不对脾气。 老贺倒没怎么惹老毛,但土匪跟书生天生就不对付, 当年的井冈山老毛跟王佐袁文才的斗争就是一例。 老贺这耍菜刀的出身, 经常在延安拿把小手枪晃悠, 不管怎么说, 对于心有大志的老毛来说,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老毛不怕玩心眼,当时在中央跟老毛玩心眼的基本都服了。 但这耍菜刀的通常不讲理。 老毛看不出来老贺服不服。 再加上彭德怀和其他领导同志经常递小话, 控诉老贺的军阀作风。 所以老毛想动动老贺也是非止一日了。现在趁着这机会, 把120师大卸八块, 让老贺只管一个旅。后来又让老贺当什么有名无实的陕北边防军司令。把老贺剩下的一个旅也化整为零给挖墙脚挖走了。 老毛这才心满意得, 晚上睡觉安稳了。

 回头再说萧上将。 本来想弄个师长干干, 没想到羊肉没吃着弄了一身膻。老毛把萧上将调到了晋察冀, 让他回炉继续接受老领导聂荣臻的再教育。 聂同志那是什么人?打仗的不会,但天生的搞政治的老手。聂老对老毛的安排那是心领神会。聂同志不打仗, 但是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萧上将整天闲的蛋疼。 所以开始写小说,抗日战争八年没打鬼子,写了一本《浴血罗霄》,前几年还得了奖。好不容易日本鬼子投降了。萧上将觉得总该用我了吧。 没想到在华北, 每次一有危机, 就让萧上将去堵,萧上将刚要弄出点成就, 总在节骨眼上被调离。萧上将欲哭无泪呀,最后连101都看不过去了, 正好刘亚楼要下部队,就把萧克要过来给自己当参谋长。101爱才,也护犊子,四野的战将,黄永胜,陈光,刘亚楼, 邓华, 萧克等他都尽量保护,除非人负他, 否则他不负人。即使在萧克的问题上, 101也给老毛写过信,希望评军衔时向双一倾斜。 老毛最后也是倾斜了, 但就是没倾到萧上将头上。

尽管萧克当参谋长时, 平津战役已经打完了, 但四野的人解放后101都会有好的安排, 萧上将就当上了军事训练部的部长, 还兼着国防部副部长。55年授衔以后,在担任作训部副部长和国防部副部长的日子里,萧上将犯上的毛病又犯了。因军事条例正规化的问题和国防部长彭德怀顶上了,萧克本人曾给国防部彭德怀写了封信,为军事科学院喊冤,又说学习苏联条例坚持正规化是必要的。萧克然后又在作训部开批判会。还把已经调离作训部的彭总的亲信张宗逊上将拉回来做检讨。结果萧克的这些举动就被主席点名了,一句话;“萧克这个人在历史上一贯不正派。”这之后就轮到黄克诚代表彭总整萧克了。萧上将这人还挺硬气,整他他也不服软,气的黄克诚就说:“要多开几个会,深入讨论下”。批判完毕,萧克下放被迫离开军队到农垦部当副部长,属于有待遇有车有房就是没权的闲差一类。 过了一年,彭总庐山会议给老毛写了封信,也被弄倒了,据说挺后悔整萧克的,叫人递话过去让萧克别放在心上,萧克晚年在回忆录里对整张宗逊也表示了悔意。这不整来整去谁也没捞到好。 等到文革开始,本来就靠边站的萧上将又靠的更边了,估计将来萧上将死后悼词里不会有甚么和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坚决斗争类的词,因为萧上将这个台下的早,那时候怎么也轮不到他和林彪,四人帮去火线斗争,其实,萧上将在回忆录里也提到自己在1959年后曾觉的林彪的一些提法不妥,可自己没勇气去说,以萧克对毛主席一贯的态度来看,这大约还是可信的。 文革后,萧克再次出山,72年做了军政大学校长,之后是一届军事科学院的院长,谁都知道这些地方就是给高干的养老院。算是荣誉退休。回头看看萧克的老政委搭子王震,同是上将,这风光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王震文革时都没倒掉,中央委员照做,文革后凭着和小平的关系,不但政治局进去了,出来后又去人大当了阵副委员长,以后到中顾委做了副主任,这立场可不是一般的正确。比起来,萧上将虽然没有以上的光圈,最后还戴了顶个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荣誉虚衔,总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