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过醒透的博客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个人资料
云过醒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文人学士雅量考

(2015-05-21 19:47:49) 下一个
  在中国,向有“文人相轻”一说,似乎文人们都缺少容人的雅量。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看未必。纵观历史,我们随手就可列举有雅量的一些文人学士来,比如苏轼,比如张之洞,比如吴宓等。

  

  文人苏东坡,大家对其文学作品耳熟能详,但对他的胸怀雅量却并不清楚。其实,苏东坡是一个有雅量的人。下面这个故事或可说明他的包容心。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年,一个叫吴味道的穷书生,州试中榜,有了进京赴考的机会,却没有路费。乡邻为他捐了一百千钱和两包棉纱。他一并带上,准备将棉纱带到京城里卖掉后作为考试费用。然而,沿途都有关卡抽税,如果照章纳税,两包棉纱到京就赚不了钱。于是,吴味道想了个主意,在包面上写上“杭州知府封至京师苏侍郎宅”,欲借苏东坡给弟弟苏辙带东西的名义一路逃税过去。没想到杭州税关的税吏十分尽职,将吴味道连同所带的东西扣住送到苏东坡的公堂之上。

  在得知情况后,苏东坡不但没有责罚吴味道,还将棉纱依价折成银两付给吴味道,并亲笔题写自己的姓名、官衔和苏辙在京的详细地址,换下包裹上的旧封,以示托送。

  对吴味道的行骗,苏东坡不仅未责罚,而且主动帮一把,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吴味道年老穷苦,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足见苏东坡是一位有雅量之人。后来,吴味道进京赶考高中,特意致信感谢苏东坡的恩情。

  

  晚清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张之洞,曾是科举考试的探花,名列三甲。他的人生信条是有所争与有所不争。但凡自己看准要做的事情,他必尽力争取,不达目的不罢休。比如在湖北发展民族工业,建炼铁厂、枪炮厂,当时朝庭中反对的人特别多,他横下一条心,据理力争,甚至与人翻脸、动怒。有人因此说他气量小,但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对的,这无关气量问题,该争的一定要争,尤其是事关大事。但同时,他绝对是一个有胸怀有雅量之人。他的“不争”就是一种雅量。张之洞曾评价自己:“吾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正是有了这三不争,张之洞才不染杂尘,清风廉洁,成就了一番人生大业,青史留名。

   

  吴宓是谁?可能你不清楚,但你一定知道钱钟书。他就是钱钟书的老师。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吴宓的学生。对这位学生,吴宓十分尊重。每次他上完课后都要征求钱钟书的意见,钱钟书年轻气盛,对吴老师不屑一顾,但吴宓毫不气恼。当吴宓爱上才女毛彦文,毛却嫁给了前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得知消息,远在海外的钱钟书特写文章调侃吴宓。他甚至在《吴宓先生及其诗》这篇诗评中这样评论老师:“像他这种人,是伟人,也是傻瓜。”多年后,当钱仲书就这篇文章向吴宓道歉时,吴宓淡然一笑:“哈哈,我早已忘之。”

  1993年,钱钟书应邀为《吴宓日记》写序,当钱钟书读完日记,被老师的胸怀折服,他写道:“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唯有愧悔。”

  有雅量的知识分子其实很多,人们之所以给他们贴上“文人相轻”的标签,可能是因为文人们都有一点傲气的缘故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