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近西班牙塞维利亚-人类历史,文化和信仰的十字路口(下集)

(2018-04-07 01:27:17) 下一个

感谢大家对我上一集的阅读,评语和鼓励。对文化风景的解读,会给你一些新的视角来看历史,很可能与那些受政治和意识形态操控的历史教科书和媒体宣传中的历史不一样。这样的解读不是先入为主的,而是在走走看看中渐渐得到的,人的精神原本就是自由的。

在西班牙这个典型的西方天主教国家,最值得关注的倒是那些沉淀在历史年轮中的,刻画在古老建筑细部的阿拉伯穆斯林文化。

 

多元文化

(塞维利亚大教堂橘园宽恕门)

要判别欣赏阿拉伯穆斯林的文化艺术首先要从他们的他们的信仰入手,了解他们崇尚什么,禁忌什么,你就不难理解那美轮美奂背后的思想和精神根源。

伊斯兰教教义反对偶像崇拜。其实基督教和其前身犹太教也都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只不过基督教和后来的天主教执行这个教义上不刻板严格,没有绝对化,天主教堂和东正教教堂里常见耶稣的像,圣母玛利亚的像,还有耶稣的门徒,以及后来圣徒的像,教堂内外都装饰着他们的雕像和浮雕,教堂内部的壁画,祭坛画,天顶画上人物就更多了。当时的所画的内容都来自圣经。在中世纪时期大多数民众不识字,教堂的圣经故事壁画对于传播教义非常有帮助。现代意义的美术,雕塑就是在中世纪宗教题材中孕育和发展起来。

(塞维利亚大教堂亚松森门上的圣母升天浮雕)

(塞维利亚大教堂的穹顶装饰)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创造力和对于美的追求,就像遇到了春天的花蕊,迅速绽放,变得绚烂多彩。

伊斯兰教一直在严格执行反偶像崇拜,他们不仅不允许人的偶像(即使先知默罕默德也不例外),连兽(动物)的形象也允许出现在清真寺里,在极少数时候会有些鸟类图案。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纹饰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灵魂,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独树一帜的地方,他们把某种抽象图案,不断重复,有规则的排列和节奏感,对称、均衡、和谐等,造成的装饰美浓郁密集,千变万化,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有人说,这些图案重复排布没有尽头,是以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无限的几何图形象征了宇宙的无限性,也象征着真主无处不在、充满寰宇

也有人说,这是源于阿拉伯数学的高度发展,对几何学的精确掌握影响了他们的美术创作。他们相信科学与美都是真主的创造物,这些图案表现了自然的秩序与统一。

 

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

要欣赏到最经典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精品杰作,在西班牙首选是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

格拉纳达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堡垒,在天主教光复战争中苦苦支撑了200多年,但是这个风雨飘摇的王国里汇聚了原来帝国最顶层的权贵,顶级的艺术家,匠人,浓缩了精美到极致的雕梁画柱的,亭台楼榭。就在划时代的1492年,1月2日,眼见大势已去的Nasrid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Boabdil向天主教双王(联姻的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的军队投降,将自己的王宫阿尔罕布拉宫的钥匙交给了费尔南多国王。之后和母亲一起出逃。摩尔人700年的统治至此永远地画上了句号,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这个亡国的国君当时究竟有几多愁,据记载当他回首遥望失去的宫殿,不禁失声痛哭。可这位怯懦的国王却有个彪悍的母亲,她厉声呵斥说:“像女人一样哭泣,是因为你不懂得像男人那样去捍卫。”

究竟是因为失去了一片江山,还是因为再也无法看到阿尔罕布拉宫的美丽呢?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在阿尔罕布拉的土城墙上,刻着这样的诗句“世上没有比出生在格拉纳达却是个瞎子更悲惨的遭遇了”。400年后,一只眼睛完全失明的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1852-1909)在用一只眼睛看到阿尔罕布拉宫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吉他曲《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阿罕布拉宮的回憶》,曲调感伤抒情,像是一首悲壮的绝唱,一首凄美的挽歌。特雷加是史上最著名的吉他手,《阿罕布拉宮的回憶》也是最著名的吉他曲,没有之一!

因为时间原因,此行只能遗憾地与阿尔罕布拉宫擦肩而过了。将对这份美的想象和期盼留给下一次的机遇吧。

不过所幸的是,在塞维利亚也有一座可以与阿尔罕布拉宫媲美的王宫,阿尔卡萨尔宫(Alcázares Reales de Sevilla)。

 

阿尔卡萨尔宫

阿尔罕布拉宫的美凝结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而阿尔卡萨尔宫的美则是随着岁月而不断蜕变。

阿尔卡萨尔宫(又称“塞维利亚王宫”)始建于10世纪,是摩尔人的堡垒,后来穆斯林的木瓦希德王朝在此基础上兴建了宫殿。在1248年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收回了塞维利亚之后,他便住进了王宫,这之后的国王均如此,一直到今天仍然被用作西班牙皇室在这个城市的住所,所以人们称之为“活皇宫”,是欧洲乃至全世界少见的。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会成长蜕变一样,活的王宫也随着历史,朝代,信仰和文化变迁,不断融合叠加各种风格,这一点与阿尔罕布拉宫“风格纯正,原汁原味”有不同。

(阿尔卡萨尔宫入口)

(阿尔卡萨尔宫后花园)

穆迪札尔风格

谈到风格,有一个词在几乎所有旅游资料中,介绍阿尔卡萨尔宫都必会提到,这就是“穆迪札尔mudéjar”建筑风格,因为王宫的佩德罗一世庭院被认为是西班牙穆迪札尔风格建筑留存的最佳实例。

所以要看懂这个王宫,理解“穆迪札尔”风格是个关键。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格拉纳达,公元1491年,天主教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大势已去的穆斯林摩尔人在投降之前与费尔南多王签署了一个“和平协定”,历史上成为格拉纳达合约(Treaty of Granada),将主权和领土过渡给双王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共主联邦(西班牙的前身)。以此为前题和基础,该合约更重要的内容是保护放下武器的摩尔人和穆斯林的人身,财产和信仰的权益。合约条款共67条,有些条款带有很大的仁慈和宽容,比如“穆斯林教徒不该因为围城期间杀害天主教徒被起诉,不必归还在战争中获得的财产。”,不仅如此,合约还非常细致和人性化,比如有条款规定“天主教徒不应该在墙上偷看或进入一个穆斯林的家和清真寺”。天主教双王在当时军事,政治和信仰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面对被围困达200年之久的孤城,愿意签署这样宽容怀柔的条约的确让人赞叹。

这样,格拉纳达“和平解放”,境内的穆斯林教徒可以在天主教政权下保持他们的信仰。于是大量的穆斯林并没有像他们的国王那样逃走,而是选择继续生活,毕竟700年的殖民,已经把这里变成了故土。于是历史学家给这一群继续生活在天主教统治中,并且继续信奉穆斯林的人叫“穆迪札尔人”,这个群体所承载的文化风格叫做“穆迪札尔”风格。

“穆迪札尔”风格就是这样一种穆斯林和天主教文化并存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将伊斯兰艺术和建筑的元素应用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建筑。在具体工艺上是使用砖作为主要材料,包括精美的瓷砖,砖砌,木雕,石膏和观赏金属,来组成浓郁复杂的穆斯林拼接图案,营造一种奇特的异域氛围。

但是毕竟天主教的文化是统治的,强势的,在这种文化共存中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反映在建筑上,一定是天主教的哥特式决定了建筑的立面造型和空间结构,而由“穆迪札尔”风格来填补内部柱廊,和装饰细节。

可是宽容仁慈的合约寿命不长,不过几年,穆斯林就开始遭受迫害,被驱逐,强迫该宗,该宗后仍然不被信任,继续被迫害摧残,很快天主教信仰成了大一统,“穆迪札尔人”成了昙花一现。然而“穆迪札尔”风格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到17世纪,西班牙人的建筑中还运用这一风格,看来天主教徒一方面热心于消除异教的信仰,却同时心满意足地享受异教的文化成就。

建筑是人类历史的化石。阿尔卡萨尔宫就是这样一块最典型,保存完好,并仍然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那以后这座精美的宫殿在历代西班牙君王手中被不断雕琢,不断加入了历代君王的个人喜好(大厅,庭院,教堂,花园),更不断叠加了各种新的建筑风格,从哥特式,到文艺复兴,有新古典主义到巴洛克,然而“穆迪札尔”风格一直贯穿其中。

尽管“穆迪札尔人”风格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只是用于装饰的风格,因为其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使其往往喧宾夺主。王宫的佩德罗一世庭,精美到极致的装饰文案,已经完全占有了你的视觉注意力,那魔幻般的细节美让你无法再去关注建筑的整体造型,和空间结构,我想人们也不会在意她背后的宗教和哲学内涵,美就是美!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27节说“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造物主将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赋予了人类,尽管不同民族和信仰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西班牙人在信仰上做了毫不含糊的选择,但是在文化的兼容并蓄上则表现出极大包容性。审美是跨越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

(完)

SaveSav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罗马的混合柱与马蹄形卷式揉合在一起的建筑在照片里美的惊人。我读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念念难忘的是讲西班牙的摩尔人穆斯林建筑。摘抄过的句子有——
恩格斯说,伊斯兰建筑是忧郁的,伊斯兰建筑像是星光闪烁的黄昏。真是贴切。
格拉纳达的美在一个穆斯林作家写来,就像一具银瓶,里面插满了翡翠和宝石的花朵。
美国作家为它们写了一本书《Alhambra》。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