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宫闱岁月——后妃与王子的生活[一】

(2015-04-04 14:29:06) 下一个

在中国古代,后妃文化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集中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物质生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和精神文 化发展的趋向。后妃文化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附丽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帝王文化之下,起到维护和巩固帝王政权的辅助作用。在宫廷中生活的皇 子,是未来的帝王,他们的成长对于江山社稷的世代传承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皇子的养育和成长与后妃密不可分,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认 识包括皇子在内的后宫文化,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宫举办过一个“宫闱岁月——后妃与王子的生活”展览,展出的这些深藏宫中的精美珍贵的展品,曾经见证了中国古代 宫禁森严的后宫生活的一幕幕历史场景及其沧桑变幻。展示于此,犹如揭开了中国古代宫廷历史文化的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可以穿越时光,充分地领略和感受 宫中生活的尊贵典雅、精致奢华,以及艺术情趣和文化品位,进而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展览旨在反映中国古代宫廷后妃、皇子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展出的文物包括书籍、绘画、金银器、玉器、珐琅器、瓷器、漆器、竹木器和织绣等十余个门类,丰富精美,题材独特。现将此展览的资料贴上与大家分享。

一 宫廷的后妃

1 政务懿德

在中国古代,皇帝又被称作“君父”,权力至高无上,专管前朝政务,统治天下臣民。皇后被称作“国母”,享有无上尊 荣,掌管内廷事务,辅助皇帝。这正如古书所言:“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辅相成。”可以说,后妃是帝王身边最亲近的人,皇帝与后妃的婚姻结 合,不仅可以延续皇帝家族的后代,还可以牢固地维护和巩固王朝政权的统治。治国必先治家,治家即治内宫,也是治天下的一个缩影,二者相辅相成。皇帝通过纲 纪礼教等形式,确立皇后“母仪天下”的尊崇形象,以垂范于普天之下所有的妇女和家庭。

因此,后宫制度严格繁琐,等级森严,后妃必须以礼法制度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得违制越礼。同时还要恪守各项道德规范,正心修身,具备孝道、仁慈、敬让、育教和知书达礼、节俭戒奢等诸多美德贤能,以及诗文歌舞、琴棋书画等多般才艺素养。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清乾隆,绢本,设色,纵194.8cm,横116.2cm。

画中人物孝贤纯皇后([url=]1712—1748[/url]年),姓富察氏,出身于一个累世高官的家庭,其祖米思翰,为户部尚书。其父李荣保,为察哈尔总管。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清雍正五年(1727年)[url=]七月十八日[/url], 她被雍正皇帝指婚给17岁的皇四子弘历作嫡福晋。弘历即帝位后,立她为皇后。她克勤克俭,不喜奢华,平时在宫中的服饰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简简单单的通 草绒花。她与乾隆皇帝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在与乾隆皇帝奉皇太后东巡的旅途中,因劳累和久病体虚,病逝于山 东德州。乾隆皇帝甚为悲恸,兼程赶还京师料理后事,并为其服缟素12日;著《述悲赋》与诗,以表对皇后早逝的哀憾与追怀。

图为她24岁被封为皇后时,由宫廷画家为她画的朝服像。




《慧贤皇贵妃朝服像》轴,清乾隆,绢本,设色,纵196cm,横123cm。

画中人物慧贤皇贵妃(?—1745年)姓高佳氏,河道总督高斌之女。清雍正年间,被选入弘历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二 年(1737年)册封为贵妃。她温柔贤惠、通情达理,尽心尽力地侍奉着皇帝。在乾隆皇帝因水旱灾情而担心农民种不了地,打不了粮食,心情郁郁不乐时,她总 是陪在皇帝身边,婉言劝慰。她还经常用古代具有高尚品德女性的言行来要求自己,从皇子的侧福晋到皇帝的贵妃,二十年如一日,因此,深得乾隆帝敬重与爱恋。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被追封为仅次于皇后一等的皇贵妃,且给予“慧贤”的谥号,是对其一生品行的最高褒奖。

此图为宫廷画家所绘,作者运用细腻的笔法和高光处理,生动地刻画出她端庄贤慧的内在神情。

明黄色纱绣彩云金龙纹女夹朝袍


明黄色纱绣彩云金龙纹女夹朝袍,清雍正,身长129cm,两袖通长176cm,袖口宽22cm,下摆宽120cm。

朝袍为清代皇后礼服之一,主要用于元旦、万寿、冬至等重大典礼场合。这件朝袍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肩, 披肩后垂背云一。缀铜鎏金錾花扣五枚。裾后开。内饰月白色团龙杂宝纹暗花纱里。在领口处系一黄纸签,墨书:“鹅黄纱绣五彩金龙片金边袷朝袍一件。珊瑚背云 坠角。”

此袍在明黄色实地纱地上,运用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等刺绣技法,绣制彩云金龙及海水江牙等纹样。纹样构图简练质朴,线条舒展流畅,绣工精巧细腻,既体现出苏州刺绣工艺的高超水平,又把清雍正时期的装饰风格充分地表现出来。


点翠嵌珠后妃朝冠,清,通高37cm,直径27cm。

朝冠青绒做成,上缀红色丝绒,其上金累丝托贯金凤、珍珠各三,顶缀大珍珠一;红色丝绒上缀金凤七、金翟一,翟尾垂三行二就珠。染皮护领垂于冠后,蓝布饰带。

按清朝典制记载,顶三层、金凤七、金翟一在后妃中是最高等级的朝冠,应是皇太后、皇后在大典时所戴。这里金凤、金翟为镀金桦皮做成,也完全符合典制,但冠后垂“三行二就”珠与皇后朝冠“五行二就”珠不相符,疑为后人错挂造成。应为皇后、皇太后夏季朝冠。
染骨镶石领约



染骨镶石领约,清,长18cm,宽19cm。

领约即项圈,是清代妇女用于颈间的饰品。此领约圆形,质地为铜镀金,圈上嵌八块染骨,染骨间点翠“寿”字,每个“寿”字上饰珍珠一颗。系金黄色绦带。领约在大的典礼活动穿礼服时必须佩挂。这件应是清代皇贵妃所用。

珊瑚朝珠,清,周长122cm,清宫旧藏。

朝珠由一百零八颗红珊瑚珠组成,间以青金石佛头四,佛头塔一,系委角方形金累丝嵌椭圆形青金石背云一,背云一面以两片云头形点翠金片相卡,下系红宝石大坠角。绿松石记念三挂,每挂十颗,下垂红宝石坠角二,粉红色碧玺坠角一。

根据典制规定,皇帝在朝日坛祭日时佩挂红珊瑚朝珠。此外,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着朝服时,也要佩挂红珊瑚朝珠两盘。
金龟纽“珍妃之印”

img0007[400PX].jpg

img0005[400PX].jpg

“珍妃之印”,清光绪,金质,龟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1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8cm。

此印印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后妃中被封为珍妃者,除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外,还有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其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晋封为珍妃。从此印的纽式、印文风格分析,当是光绪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后妃册封制度的重要典章文物。

青玉寿字勾云夔龙纹烛台

002aGAhRgy6K6FXGvS858&690.jpg

青玉寿字勾云夔龙纹烛台,清,玉台高39cm,盘最大径16.2cm,底足径12.7cm。

烛台和阗青玉质,玉质温润,由底足、两截柱、两盘及铜钎连接而成。顶端小盘外浮雕仰莲瓣纹,上截柱浮雕覆莲瓣及如 意云头纹四组。中间大盘内减地浮雕四组云纹,外盘腹浮雕两组夔龙纹,夔龙面部凸出,椭圆形大眼,云形大鼻,身体向两侧卷曲延伸。下截柱带鼓腹,鼓腹上雕琢 四组双螭捧团“寿”字。底足为倒置铃形,浮雕覆莲瓣、如意云及两组夔龙纹,龙首凸出而夸张,身体向两侧勾回卷曲。烛台置于铜胎掐丝珐琅器座上。珐琅座饰回 纹、覆莲纹及兽面纹,风格与玉烛台一致,可见当时为统一设计。

烛台为一对,是一组供器中的一种。供器一般一组五件,包括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称“五供”。五供又称 “五献”,是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香插于炉中,可上达于三境十天,下彻于九幽五道。花插于花觚,奉献诸天异境奇花。烛台点灯,使 天界、地狱、我身俱光彻。水为奉献诸天之宝浆,涤炼阴魂,恢复真形。果为奉献诸天的琼林珍果,并有结果而收之意。包括此对烛台在内的这套五供原陈设在慈宁 宫,为皇太后所用。

青玉寿字蕉叶螭龙纹花觚

002aGAhRgy6KuAc4qT35d&690.jpg    

青玉寿字蕉叶螭龙纹花觚,清,花觚高28.8cm,口径16cm,底径9.7cm。

花觚和阗青玉质,玉质温润,为三节粘接而成,喇叭口,圈足,圆鼓形束腰。器身上下两段浅浮雕大小蕉叶纹,刀锋犀 利。中间束腰鼓腹上雕琢四组螭龙捧团“寿”字,螭龙两两相对,身体成几何形弯曲。花觚膛内配铜胆、铜盖,铜盖中央为圆形方孔钱纹,四周在细密的珍珠地上錾 刻五蝠穿云纹。

花觚为一对,均有原配铜胎掐丝珐琅座,装饰回纹、覆莲瓣及兽面纹饰。

此花觚造型仿青铜觚,内衬铜胆可用来插花。这对花觚与一对烛台及鼎式炉为一组,合称“五供”。五供供于佛、道祖 先,又称“五献”,是将五种献祭品“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五供除作各种实物解释外,道教中也有不同说法,如朱权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 称,五供代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以表天地造化,相生相克之治,并暗合神明之德。五供作为瑞器,多在祭祀仪礼中使用。包括此对烛台在内的这套五供原陈设在慈 宁宫,为皇太后所用。
红色绸绣金双喜万字地五彩云蝠鹤八团龙凤纹女棉袍

medish,6.jpg       

红色绸绣金双喜万字地五彩云蝠鹤八团龙凤纹女棉袍,清光绪,身长137cm,两袖通长182cm,袖口宽23.5cm,下摆宽116cm。

这件女吉服袍,档案上又称作“龙凤同合袍”,是专门为清代光绪皇后大婚而特别制作的一款服装。其式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内饰明黄色素纺丝绸里,中絮薄棉。

在清代皇后冠服中,无论是纹样设计还是制作工艺,龙凤同合袍的制作过程都最为繁复。这件吉服袍采取二至五色间晕与 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大红色江绸地上,运用平针、平金、戗针、套针、钉线等针法,彩绣八团金龙凤双喜字等纹样。此服构图丰富,绣工精细,设色饱满艳 丽,无不衬托出光绪帝大婚时的喜庆与热烈。
明黄色绸绣五彩云蝠八仙双喜金龙纹女龙袍

img0003[400PX].jpg
    
明黄色绸绣五彩云蝠八仙双喜金龙纹女龙袍,清光绪,身长138cm,两袖通长180cm,袖口宽22cm,下摆宽88cm。

龙袍为清代皇后吉服之一,主要用于重大吉庆典礼及各种时令节日等场合。这件龙袍式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缀铜鎏金錾花口五枚。

在清代帝后服饰中,后妃的吉服袍是最能表达穿用意义的一款服装。它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增减或变换身上的色彩和纹样。从这件饰有彩云金龙八仙双喜纹女龙袍上即可看出,它是清代光绪皇后在其大婚庆典期间穿用的一件服装。
红色缎钉绫福寿纹活计   

img0008[400PX],.jpg

img0007[400PX],.jpg

红色缎钉绫福寿纹活计,清光绪,扇套:长31cm,宽5.5cm;荷包:长7.5cm,宽9cm;烟袋套:长 11cm,宽7cm;槟榔袋:长14cm,宽8.5cm;粉盒套:长10cm,宽10cm;靴掖:长12.5cm,宽8.5cm;镜套:长10cm,宽 7.5cm;表套:长8cm,宽7.5cm;外盒:长50cm,宽36cm,高7cm。

此件为清代光绪皇帝大婚时准备的成套活计,一般用作服装佩饰。包括扇套一件,荷包一对、烟袋套一枚、槟榔袋一枚、粉盒套一枚、靴掖一枚、镜套一枚、表套一枚。

清宫成套活计所用的面料、设色、款式、形状、图案 、饰珠、穗艺、织绣工艺等均一致,晚清,成套活计一般为九件,造型玲珑,工艺精致,设色相对鲜丽明快,色彩丰富饱满。

红呢绣双喜龙凤彩云子孙万代纹炕毯

img0001[400PX],1.jpg

红呢绣双喜龙凤彩云子孙万代纹炕毯,清光绪,长463cm,宽330cm。

此毯为清光绪皇帝大婚时铺用的毛呢绣花炕毯。其刺绣带有明显的粤绣风格特点,绣纹重叠隆起,以金线围刻图案,色彩 浓郁鲜艳。主要针法为顺咬针、平针、迭鳞针、风车针等,都是粤绣的特征。图案整体呈现出喜庆的格调。毯边为万蝠花卉喜字花边,间有葫芦、梅花和寿桃纹饰, 蝙蝠与花卉寓意富贵、幸福,葫芦象征多子多福,寿桃则代表长寿。毯心以龙凤双拥一个金线绣双“喜”字,喻龙凤呈祥之意。与清前期的龙凤纹样相比,这[url=]一时[/url]期的图案相对单薄,丰满度稍差。毯面大量的火珠纹和如意云纹缠绕着主体龙凤图案,有珠联璧合、吉祥如意的之意。四角有蝙蝠和盘肠纹,寓意同心连接。

呢毯构图清晰严整,富丽中透出高贵,有效烘托出皇帝大婚礼时喜庆的气氛。


女孝经图卷

004-1.jpg

004-2.jpg

004-3.jpg

20073934468289.jpg



004-5.jpg

004-6.jpg

004-7.jpg

004-8.jpg

《女孝经图》卷,宋,绢本,设色,纵43.8cm,横823.7cm。

无作者款印。钤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共10方。

作者以图解的形式分9段表现唐代邓氏《女孝经》前九章的内容,依次为:一、开宗明义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贤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图后均有墨题《女孝经》原文与之对应。

图中人物的衣纹为铁线描,线条匀细,富有弹性,在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行为动态的同时,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练并具轻重 急缓的节奏美。树叶为笔法工整的双勾填色,枝叶相互叠加,既有层次感又不失之于琐碎,显示出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与写实功力。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白、 墨绿、青灰等冷色调,使得画面于高古典雅中见清新活泼,于深沉凝重的氛围中具浪漫的人间风情。

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目的之一是强调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明确指出“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url=]四时[/url]并 运者也”。现存最早的以画卷形式宣传女德、女诫教义的作品当属东晋顾恺之(传)创作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女孝经》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早在 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执政时期,就被画家石恪精心创作。据宋代内院奉敕编撰的《宣和画谱》记载,当时,石恪依据《女孝经》内容仅绘制了8幅图,可惜其作品未能 流存于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画家创作的《女孝经图》,便成为目前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经》内容的代表作。

此图卷以其较高的艺术造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画成熟的风貌。每幅图依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立的画面,同时 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饰及统一的笔墨形式又使各图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呼应,从而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此图卷中重点表现的对象是三五成群的 仕女,她们挽高髻,饰簪花,面形长圆而丰满,尚存唐代仕女画的面形特征,但形体上已没有了唐代仕女臃肿艳肥的体态,而显露出向明清仕女画修长秀美体形过渡 的趋向。她们身材的曲线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现,细腰纤手,婀娜轻盈。人物的神态皆雍容大方,端庄娴静,动作举止亦守规守矩,从而生动地图解了母仪、贤明、 仁智等封建妇女必须遵守的言行准则。作者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十分成功,穿插于人物中的树木枝繁叶茂,数量虽然不多,但作为人物活动的衬景构筑出了淡 泊宁静的自然环境,从而丰富了人物活动的空间,并令用于说教的画面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贤妇烈女们在树下谈经论道或勤于女红,又为这清幽的境地增添 了几分崇高的意趣。

此图旧传为唐人画作,但据其谨细缜密的画风和图中所陈设的器物的造型、装饰等,当出自南宋画院画家之手笔。

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丁云鹏冯媛挡熊图卷

img0004[400PX].jpg

2012428163858460.jpg

2012428163921235.jpg

2012428163945703.jpg

《冯媛挡熊图》卷,明,丁云鹏绘,纸本,设色, 纵32.6cm,横148.8cm。

本幅款署:“万历癸未春丁云鹏写。”下钤“南羽”朱方印。引首有吴元满篆书“冯媛当熊”四字,尾纸有吴时尧、施于民题跋。

按题可知,此图作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此图以翠竹、梧桐、椿树、湖石为背景,表现了冯媛挡熊的故事场景。据《汉书·外戚传下·冯昭仪》记载,汉建昭中, 元帝率左右随从,于后宫观斗兽。突然有熊逸出圈,攀栏欲上殿,冯婕妤冲上前挡熊而立,保护元帝免遭伤害。后世多以冯媛挡熊的典故赞扬女性临危不惧、奋不顾 身的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