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

(2015-11-12 04:36:56) 下一个

中国陶瓷历史悠远,古陶瓷在收藏品市场的价值都是极高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天价古瓷。仿品在市面上也是层出不穷、古来有之。如果将收藏比作一条由古至今通往未来的路的话,那么这就是一条布满陷阱的路。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  别被骗了

(1) 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虽然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分、配 方、古器的烧成气氛、古代窑炉的模式等,所制高仿瓷器在胎、釉、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还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和社 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3) 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 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 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  别被骗了

(4) 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 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轮廓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 不可克服的特征。

(5)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 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 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有人 为痕迹。

(6)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  别被骗了

(7) 造型、纹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 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 了一般仿品的过激现象,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8)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9) 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 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 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10)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国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atama' 的评论 :
看真要多条。看假有一条就能否。
国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美国老麦' 的评论 : 以老迈兄的水平就不用我指导了吧。
谁也不能没有看过真品就敢鉴定。就是鉴定也没有把握。看真品,除了自己有,就是去博物馆反复看。
手感也很重要。自己有没的说,在拍卖行上下其手,也是很好的机会。
美国老麦 回复 悄悄话 问题是这10条都是相对性的。对于没有看过真品的人,没有对照过,还是會傻眼。。

tatama 回复 悄悄话 有一条能证否吗?
louie14 回复 悄悄话 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