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揭一揭价值过亿的元青花的底

(2015-08-24 09:58:20) 下一个

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这个罐子高27.5公分,腹径为33公分,一共20来斤重,可以买两吨黄金,这就是艺术的价值。近年来,元青花几乎成了“价值过亿”的代名词。

 

青花瓷发端于唐代,但是,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元帝国时期。元青花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上涨的经济价值和流传甚少的现状,使其成为古陶瓷界万人瞩目的巨星。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频繁,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在国内有广阔市场,也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

 

文博专家断言:作为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瓷器品种,元青花的稀少与名贵毋庸置疑,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不超过400件。但与此同时,民间却有“数以万计”的元青花在出土和交易,民间藏家对其数量之巨、品质之优言之凿凿。

 

亦师亦友的文博专家人在悉尼西说过‘底有五脏六腑‘。说出了看瓷器一定要看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探一探价值过亿的元青花的底。

古 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 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 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 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 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 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 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4、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5、 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 “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 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 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 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 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6、 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 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 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 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 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7、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8、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9、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见图319)。

10、 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 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 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 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 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 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图313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底部

图314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梅瓶底部

图315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底部

图316 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底部

图317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底部

图318 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底部

图319 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底部

图320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莲池鱼藻纹罐底部

图321 上海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底部

图322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底部

图323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云龙牡丹纹双耳罐底部

图324 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底部

图325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菊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26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麒麟牡丹纹菱口大盘底部

图327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宝相花纹盘底部

图329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29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31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蕉叶纹出戟觚底部

图332 九江市博物馆藏元代青花菊花纹连座炉底

[照片源自:古董收藏,国公编辑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上流Man 回复 悄悄话 都是轿夫,包括作者。
从容天晴 回复 悄悄话 青花瓷原是俗物,怎么就成了大雅的文物呢?
军照 回复 悄悄话 长知识了, 学习了, 谢分享!
XC11 回复 悄悄话 炒作的结果,撑死值一万块
YellowPear 回复 悄悄话 价格这么高是炒作的结果,史学价值远大于美学价值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除非是在库房,不然照不到底。瓷器看不到底,对断代不放心。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承认这些东东是国宝,不过这价格也忒邪乎了点。开眼界了,谢谢。
小二哥李白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又要骗哪个贪官傻富了。。。
大黄鱼 回复 悄悄话 屠龙术。然卵用?!
yinny自拍 回复 悄悄话 好资料,谢国公整理。
国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回家路' 的评论 : 回家兄好
回家路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Very Goo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