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历代帝王图》及“克隆”技术

(2015-01-03 03:20:03) 下一个

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历代帝王图》,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作品没有名款,主要依据是宋代富弼题识。根据史籍记载。当前流传的绢本,是宋代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设色附彩的。

  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 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历代 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古帝王图》或者《历代帝王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 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述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 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 对这些帝王的评仪。右图人物从左到右为:北周武帝宇文邕、陈后主陈叔宝。

    此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 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委琐庸腐之态。画家对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 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画家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 作为和才能的评价。

    总体来讲,《历代帝王图》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现代书画类文玩的收藏之中,主要是分了几种不同情况的。第一种当然就是名家珍品手迹,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古往今来的每位名家作品,都有它的市场定价,您只要觉得值,多跑几家拍卖会参加几次拍卖会,总能收到一些不错的物件。

    古代书画是书画收藏的“绩优股”,古代书画以其自身的质与量的优势,越来越呈现出艺术市场硬通货的属性。历来量少价高的古代书画在书画市场中更显坚挺。古代书画的独有价值属性让这一板块获得更多市场关注。古代书画资源稀缺,行情受市场影响较小。

    古代书画一直以相对稳定的态势逐步上升。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古代书画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古代书画的价格潜力还远未发掘出来。尤其是古代绘画,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古画是在古代那种特有的环境画出来的。古代画家笔法高超令今人叹为观止,画作意境极为深远。那种景,那种情,今天已不复存在,只有古画保留了下 来。每一幅古画都是一段历史,有人说,站在一幅古画面前就是在跟古人对话,也可以说,拥有一幅古画也就跟古人有了联系。古代的画家们如今都已经成仙。他们 的画作也就带有着仙气,放在家中可以镇宅祈福。发扬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收藏保护我们的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体现出更加 灿烂的中华文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当然。有些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手稿真迹,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说是已经失传了。现在流传的,就是后代的临摹制作。其实如果王羲之的真迹问世,也未必就能卖上多少钱。说不定还有人会当成赝品给处理了呢。

    但即使这样,都不能影响古人书画真迹在书画收藏之中的绝对地位。

    第二种有收藏价值的,就是后世名家仿前世大家的作品,这方面的专家可是不少,在古代的时候,譬如张旭、颜真卿,这都是临摹了许多包括王羲之、王献 之的字,以及前辈大家的字,才成就自己的特色的名家啊,另外还有唐伯虎、黄公望,这则是古代有名的临摹画作的高手,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是大家。

    到了近代,张大千则是一位非常重要画家,他临摹的作品之中,到如今才问世的,就是敦.煌壁画了。

    作为第一个到敦.煌临摹壁画的我国专业画家,张大千携家人弟子于1941年春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域风餐露宿,殚精竭虑,临摹了276幅壁画。同时 张大千对石窟的结构、彩塑与壁画的内容、多少、大小均做了文字说明和年代考证。结合正在江浙美术馆举行的敦.煌艺术展,江浙美术馆也与收藏张大千临摹壁画 最富的锦州博物院进行了合作,展出的60多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系首次对外展出。

    张大千与敦.煌,仿佛是一部传奇,一位天纵奇才历经千难万险终成大业。人们现在看到的是他辉煌的成就,殊不知背后蕴含的无尽故事……

    锦州博物院珍藏的张大千先生画作中,临摹敦.煌壁画作品尤令世人瞩目,那一幅幅金碧巨作,一层层清逸笔墨,一枚枚玲珑玉印,一段段过往旧事,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大千世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画家张善孖先生和张大千先生既取意《大风歌》,又撷明末清初画家张大风之名,为他们的画堂命名为“大风堂”。

    张大千从老师和朋友处多次闻悉敦.煌艺术之雄奇,于是心生游历之念。1941年春至1943年夏,他耗费巨资,携带各种器具,同两位夫人杨宛君、 黄凝素,次子张心智以及画家孙宗慰、肖建初、谢稚柳等远赴敦.煌,偏居两年零七个月,摹习壁画。他认为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非一般匠人所 绘,而是名家的杰作,是人类文化的奇迹。敦.煌之行成为大千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是日后泼墨泼彩画风的发端。

    张大千学画时就非常重视临摹古画,他强调“师古人之迹。先师古人之心”。

    在摹习方法上,他认为:“临摹。就是将古人的笔法、墨法、用色、构图,通过一张又一张的画作,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并加以了解、领会、深入内心,达到可以背出来的程度。然后经过背临过程,把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张大千先生远涉敦.煌,能为人所不能,敢为人所不敢。在两年又七个月的时间里,洞悟“法相庄严”的艺术精髓,共摹写了270余幅作品,从敦.煌艺 术之中,他重新觅回了我国绘画的色彩光芒,并使之成为日后泼墨泼彩画风的神旨所在。敦.煌之行成就了大千,使其磨砺为器,终成借古开今的一代大师。

    一个人能将临摹做到这一点,他不是名家。那都要成为名家了,所以正是如此,张大千的画才那么受到热捧。

    此类作品,虽然未必记得上真迹。但是绝对价格不会低的,收藏价值就更是高了。

    至于第三种有价值的字画,是比较罕见的个体存在。这类字画往往都是古画,但是无法考证其作者的身份来历。画作上无款无识,但是画工精湛。并不输于 那些名家之作,往往都被后世名人收藏。当然了,也有可能画师本身并不出名,但是能力却非常出色,只可惜历史中并没有记载而已。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画或者字并非一个人完成的,而是有多个人联手创造而成,最后也没有署名,成为了无名氏的作品。

    当然了,既然是无名氏了,那么这类画就经常会被人冠上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佚名,也就是无名氏的意思,不知道是谁的意思。这跟我们国家现在的有关机构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这里面以宋画居多,清朝也有不少无名氏画作流传下来,毕竟这个时候作画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门类,很多成熟的画家更有条件去临摹古人的作品,然后觉 得自己的名字不够大气,又觉得自己临摹的或许不好,便不敢冠上原作者的名字,也不敢冠上自己的名字,只能以无名氏来命名了,或者干脆就不留款,不写名字。

    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价值和宋代无名氏的画作相差的就比较远,宋代流传下来的无名氏的画作,有很多都直接被录入到各种历史典籍之中,有很多人甚至为了考察这些作品的坐着,费尽心思。

    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收藏过很多宋朝的无名氏画作,并且在上面留了自己的铃印和诗作,即使抛开古画本身,但是那些附在画作旁边的名家手迹铃印,也是 价值不菲了。不过康熙和乾隆就算了,这二位虽然是皇帝,不过利用手中权力附庸风雅而已,就说乾隆帝做的那些诗吧,很多都是狗屁不通,却自诩诗词出色,也不 怕被后人笑掉了大牙。

    当然,也许乾隆皇帝那个时候还在做自己的春秋大梦的,以为清王朝会万世昌盛吧。

    还有这最后一种作品,真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的,因为这些作品是属于纯粹的赝品。但是在这类赝品之中,也有让人真假难辨的东西,这类赝品已经不能称之为高仿了,我们要说其为克隆。

    而提起克隆,还得说一次张大千。

    据说当年张大千就是这样一位传奇“克隆”高手,他曾购进一些宋、明、清时期的名家画作,暗地里进行绝对“克隆”手法的操作,然后便将真迹藏起,把仿品卖出。

    结果连吴湖帆、黄宾虹等这些当时书画界的顶级鉴藏家都看走了眼,以至于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至今都还收藏着他制作的名画“克隆”本。

    现在我们所处的年代比起张大千生活的时期无论是人的聪明才智还是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都要高出许多,书画作品的“克隆”技术没有任何理由不会有较大 的长进。不能不说的是,在近现代名家书画的“克隆”造假术这一“潜在”的特定领域,某些炮制者的实际操作水准确实已臻于令人难以置信的境地。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唐,(传)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历代帝王图》局部) 

  历史上,“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写作时,不直接议论人物,而是寓褒贬于叙述之中,古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有一幅唐代流传下来的古画,用艺术的手法,不露声色地对画中的每一位帝王进行了“春秋笔法”式的评价,这就是唐代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刻画了从两汉一直至隋朝的七百多年中十三位帝王的形象。 

  (前汉昭帝刘弗陵) 

  《历代帝王图》的开卷,描绘了西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为汉武帝之子。他八岁继位,去世时 才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他年少英明,断忠奸,辨善恶。画家突出了刘弗陵文静丰颐、从容沉着的神态及宽厚仁和、当机立断的个性。也许是年少的缘故,他与侍 从的大小比例,明显不像画中其他帝王那样有鲜明反差。 

  (光武皇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为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子孙。他平息了自王莽篡权以来几十年的战乱,从一介布衣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三十三年。统治期间,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新局面。 

  在阎立本笔下,光武帝刘秀双目炯然有神,面型端庄,体态匀称。画家巧妙利用史书所载“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的生理特征,传达出刘秀英明睿智、胸怀宽广的气质。 

  (《历代帝王图》三国君主) 

  接着,画家通过对脸部细节和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三国时代的三位君主——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和蜀主刘备。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是东汉末年丞相曹操之子,自幼随曹操南征北战。公元220年,曹丕逼迫东汉献帝刘协让位,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在位七年。他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在阎立本笔下,曹丕神色勇武,气派豪壮,虎目威视,咄咄逼人。 

  (吴主孙权) 

  吴主孙权以聪明多智,善用计谋而著称,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于229年称帝,建立了东吴政权,在位24年。 

  图中的孙权,儒雅大方,圆脸细目,面带微笑,神色安然。体现了三分天下、治国有方、性情平和的君王相。画中挥动羽毛扇的动作,体现了孙权的足智多谋,踌躇满志。 

  (蜀主刘备) 

  在三人中,蜀主刘备年纪最大,经历也最为坎坷。他有复兴汉室之志,但实力不足,满腔抱负无法实现。公元221年,在听到汉献帝被杀的传言后,他建立了蜀汉政权,在位3年。 

  画中的刘备,仪态虽不失帝王本色,但眉宇间流露出抑郁疲惫的神态,显出他虽不昏庸,却也无力的特点。左边的侍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右边的侍从,侧面看着他身心俱疲的主公,脸上似乎带着一丝哀伤。 

  接下来,《历代帝王图》集中描绘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四位帝王: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和陈后主陈叔宝。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陈朝一代。陈朝立国三十三年,产生了五位皇帝。《历代帝王图》就描绘了其中的四位。也许出于构图的需要,画家没有按皇帝登基的先后顺序描绘人物。 

  (后周武帝宇文邕) 

  与南方陈朝同时代的北方,有一个北周王朝。北周立国二十五年,产生了五位帝王,最重要的要数第三代帝王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个有雄才大略的铁腕人物,在位十八年。统治期间,他崇尚简朴,贬抑佛道,吞并齐国,统一北方。 

  画家为了突出这位强人的威仪,着力刻画其直立平视前方的威严,而且突出了他彪悍的个性。两道粗眉略呈八字,眼睛冷漠地盯着前面,两侍者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既显露出禁止佛道的暴戾性格,又带有统一北方的不可一世的气概。 

  (隋文帝杨坚) 

  隋朝的开国何等艰辛、辉煌,亡国又如此迅速、可悲。作者选择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来表现隋朝的兴亡。 

  公元581年,北周重臣杨坚,篡夺了北周九岁小皇帝宇文阐的帝位,建立了隋朝,在位二十 三年。杨坚在隋朝建立八年后,消灭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画面中,杨坚手握剑柄,缓步向前,双唇紧闭,表情沉稳,面对 初创时的种种艰难,满怀信心又有所忧虑,是一位老谋深算、善于思索的君王。 

  (隋炀帝杨广) 

  杨坚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兼具南朝昏君与北朝暴君于一身的帝王。他杀父即位,荒淫无道,最后被杀,在位十三年,同时也断送了立国仅三十八年的隋朝。画家笔下的杨广,四体粗胖,脑满肠肥,表情残忍,因荒淫无度而面色虚浮。 

  (陈宣帝陈顼及其侍者) 

  《历代帝王图》虽是后人摹本,但基本保留着初唐人物画的特征。每个帝王独立成一组,一般 都画有两位侍者,最少的只有一位,最多的画有十位。侍者人数的变化,以及帝王立像及坐像的穿插,打破了全卷构图的呆板。侍者的身材与帝王相比,明显矮小, 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物画以尺寸大小来象征人物尊卑的特点。 

  (《古画品录》书影) 

  中国历代宫廷中,都有为帝王画像的传统。早期的帝王画像,除了为帝王留真外,其主要功能是“戒恶思贤”。南齐的谢赫,写了一本著名的《古画品录》,把绘画明确定位成“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阎立本《步辇图》) 

  阎立本是隋唐时期的杰出画家,喜欢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为绘画题材,著名作品有《步辇图》《锁谏图》《历代帝王图》等。同时,他也是贤明君主唐太宗的近臣,官至右丞相。 

  (戏鸿堂刻唐太宗《屏风帖》) 

  唐太宗曾用狂草书写过一个《屏风帖》,指点了前代君王的得失,并制成屏风,每天警戒自 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帝王图》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春秋笔法”式地再现了七百多年中的十三位帝王,有暴君、有庸 帝、有昏王、有明主,是比较典型的教化作品。 

  《历代帝王图》的人物刻画不落俗套,个性分明,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像中,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无疑是最著名的。也许,它曾是唐太宗的案头之卷也未尝可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