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农村的记忆(七)- 制作糯米粉

(2014-07-08 08:17:15) 下一个

此人叫五妹子,顾名思义,排行第五,是外婆的朋友,约莫五十岁左右,身材瘦小,脸上有些坑洼,据说是小时候得过天花。

外婆和五妹子约好,要联手打造今天的午餐。

午餐的食材之一是糯米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农村,没有现成的买,一切要从最原始的材料 - 米,开始。一大早,外婆将糯米和今年的新米按比例混合,用水泡好,滤干,装在一个簸箕里,外婆把它斜端在腰间,领着我,前往村里的磨房。

五妹子先到一步,正在打扫。磨房是一间简陋的矮房,里面放着两样东西,右边一个石磨,左边一个石碾子,我们先用石磨。

石磨下盘固定,底部有一圈边,是用来盛放磨下来的东西;上盘上面插了根木棍,推它就能带动上盘旋转;上盘有一个小圆洞,要磨的东西,由此进入。外婆铺了些米在石盘上,又往圆洞里推了些,五妹子开始推磨,每转一圈,外婆就往圆洞里推入一点米。

磨下来的并不很细,有些只是被拦腰折断而已。大家又将这些碎米,挪到左边的石碾子上去碾。石碾子的底部像只船,窄窄的,里面竖放着一块扁扁的石头圆饼,用手压着来回滚动,米又被压碎了些,但还是经不起筛子筛。

五妹子提议换地,原来,这间磨房的隔壁还有一间碓房。

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根约两米长的粗木棒 舂米杵,和一个陷在地里的石臼。舂米杵像一把大铁锤,一块沉重的石头垂直地固定在一端;另一端被做成扁平状。

有一个用木板搭成的台子,人站在上面,一左一右,各放一只脚在扁平的那端,前方半臂之远处,有一单杠,可以将手或身子放在上面;站在台子上的俩人,手脚乃至身体一并用力往下踩,仰起另一端的石坨子,然后松脚,让它自由落体,砸入石臼里。

另有一人蹲在石臼旁,在石坨子还没落下之前,把握时机,飞速地用一把小笤帚,或将石臼里结块的米粉掀松,或把需要捣碎的碎米挪到石臼的中央。舂米杵两端的人需要默契,否则,万一石头砸下来,手没有及时抽出,一定是粉碎性骨折。其实,不光是手,蹲在石臼旁的那整个人都在危险区,舂米杵没有被固定,踩的那一端如果用力不均,舂米杵就会左右摇摆,砸向不该砸的位置。

危险系数增加了,但比起之前的那两种工具,效率提高许多!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奋斗,五妹子,外婆和我,终于把这上十斤重的米,折腾成了粉,而且全部通过筛子的质量把关!我在这整个过程中的贡献是:舂米杵旁的另一只脚,以及身体的重量!

我们仨人,端着这一上午的战利品,来到五妹子的家做午饭
 

未完待续

 

写于二零一四年七月七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utumn0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weetgrape'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建议 :-)
sweetgrape 回复 悄悄话 从第一到第六写得很流畅,读起来很舒服。

第七开头突然蹦出个五妹,她的出场给人有些跳跃。如果能在第六的结尾或第七的开头,再加一小段介绍引出了五妹,那就很连贯。

总之,你的文笔很细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