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

仰天大笑出门去, 云游四方过路人
正文

国外的中文老师

(2023-08-12 12:06:24) 下一个

我们这一代在童年是缺书读的:家里除了毛选之外,只有三大名著(没有红楼梦)。所以初中前读得最多的书是水浒和三国演义。工作以后工资高,报复性消费,买了上千本书,也读了其中的几百本。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王小波和金庸的书。由于在广东工作的原因,每天读的报纸就是《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所以大概的中文水平就是这样:武侠和言情小说的底子,加上一些改革开放的内容做调料。

出国以后,为生计,学习英文。读书,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了英文书(另文再述)。这漫长的二十年时间里,从邮购,网购等渠道,从中国买了几百本书过来,在心理上把对中文的需求满足。而一直购买而每周必读的报纸,就是《南方周末》。《南方周末》在苹果的网站上有APP,可以在每周四的晚上下载最新的报纸。每年大概$10美金。

《南方周末》办报目的:“在这里,读慬中国”。有很多栏目:聚焦,法治,教育,写真,研究,评论,文化。还有副刊的专栏,科学和阅读。近十年来,觉得时政写得越来越差:最关心和重要的新闻往往看不到。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时评和事情。

但比较好的就是文化和副刊,让我这个异乡人保持对祖国文化的了解。

印象深的是《我的秘密书架》系列,都是国内外文化人讲对自已有影响的书。跟着他们的推荐,我在国外的二十年也买了不少书,读了其中的一部份。最喜欢的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这部书包括所有的古代汉语知识,几遍读过,看文言文和繁体字的能力应该不在台湾同胞之下。

有意思的一篇是俞宁的秘密书架,俞宁在美国大学当英文老师,肯定是有天赋的人。俞教授在文中提到他的母亲:长沙杨氏藻清先生,《瓦尔登湖》的读后感是一首诗: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四个短句,就将中西文化勾连,轻提起来。读来回味无穷。这样母亲的儿子确实能在美国大学做英文教授。

《南方周末》的专栏也请了一些很特别的作家:许倬云,陈平原,顾彬,马末都,林青霞,金圣华,…, 等,也是做到雅俗共赏。既能学习文史学大家的治学之道,也看看明星的往事趣闻。

报纸中有趣的事情很多,在张宗琛回忆他的老师姜亮夫的文章(23年8月3日)中提到原来鲁迅等人在日本东京上过章太炎的课,后来上课的人中间很多人成为大学问家(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等),老师也没想到鲁迅日后会成为最有名的作家。这让人想起当年在美国纽约讲课的木心,下面也是十几个人,也是在家里教书,章太炎穿和服,木心着西装。章太炎讲得大概是国学博士的讲义,而《文学回忆录》是给青年的文学普及课。历史在重演,但不是重复,但后人看到这些系列故事,总是有些许感概。

另一篇是许倬云回忆王小波的文章,其中提到当年王小波在美国游学,曾经每周与许倬云有一对一的课程。许对王小波讲需要提高淬炼文字的水平。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也提到他的文字受查良铮和王道乾影响最大,是把诗的语言带入杂文和小说。诗的语言就是简练和韵率。可见好老师的作用,能指出王小波的问题,王小波自己找到办法提高。在网上很多人说八十年代后至今天,中国文字最好的二个人:海子和王小波。

在近年的专栏里,林青霞和金圣华的文章往往放在同一个版面,明显金的文章更胜一筹。而林的中文老师就是金圣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的前主任。经过这些年的名师调教,第一美女的林青霞文章也写得第一漂亮,每有刊登必读二遍,如同当年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一样好看。金圣华和林文月是好朋友,林文月的老师则是台静农。台静农是鲁迅的学生,这样又回到了五四时代。今天这些文脉也在南方周未得到延续。

所以《南方周末》就是我的中文老师,住在安大略湖边,读懂中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昼夜思想 回复 悄悄话 向你学习,也订一份南方周末!期待继续读您关于读英文书的文章!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20/30年前,南方周末人气旺盛,现在估计哪儿都闭着眼睛画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