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逻辑推导是一个T设特

(2013-08-20 23:48:59) 下一个

逻辑推导是一个T设特

 嘿嘿,T设特就是“T-shirt”,香港人跟西方近,人家叫“T恤”。

T设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一点小一点都关系不大,甚至大一些小一些都问题不大,也就是说还是照穿,不像有的衣服的尺寸要求就比较严格,大一点小一点就不能穿了。

 早期科学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人就以为早期科学的方法,差不多就是逻辑推导了,逻辑推导也是一个T设特,他们就见个问题就套这个T设特。

 虽然,逻辑推导有着早期科学的成功的辉煌,由于早期科学比较简单,解决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方法也同样比较简单,逻辑推导方法也比较简单,今天,逻辑推导的方法如果不是中学生就会了的话,大学生也会了,至少研究生是一定会了,因为本来不难嘛。

 早期科学嘛,就好比没衣服穿的时候,一个T设特就很不错了一样,但是,不可以一个T设特穿到老穿到死,不可以一条道走到黑,幻想一招鲜吃遍天。

 其实呢,早期科学如果没有机械化的工业革命也是好看不好吃,所以,人们真正喜欢的是机械化思维,机器是肯定的嘛,机器不模糊,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感觉很安全。

 可是,逻辑推导是从是和非推导下去的,是非就好比黑白,这个推导过程之所以可以进行下去是因为处理的问题是非黑即白的,一般只有黑白两种可能性,有例外的时候也不多,这样一来推导过程的所谓逻辑树才可以控制,最后才可能有个结果,否则发散开来不仅无法控制,结果也不会有了,要不就是一堆结果。

 很明显,这个世界上的问题的性质不都是非黑即白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的性质是非黑即白的,比如说早期自然科学,而且即便是自然科学,多年前也早就不是了,比如说测不准,比如说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或肯定的或唯一的结果,只有一个概率,这类东西用分布来描述,比如说量子力学,等等等等。

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比如说象棋,西方的和中国的都行,这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己和对方都有好几个棋子,而每一个棋子都有好几个走法,如果你一定要逻辑推导的话,象棋的逻辑推导过程的所谓逻辑树就很大,人脑就很难控制了,所以,人下象棋即有逻辑推导的成分,也有经验和猜测判断的成分。

 当然了,虽然象棋的逻辑推导过程的所谓逻辑树就很大,也是机器已经可以控制的了,大一点的计算机就可以达到人类象棋的上流水平了。

 在古代,古人抱团过日子的问题比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来的更迫切,因此解决社会组织问题就比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来的更重要,而人的社会问题的性质不像早期自然科学问题那样是非黑即白的。

 比如说中国古人没有依赖神,他们看到了变化,他们写下《易》,就是各种状态的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是阴阳,四可能是实践证明意思不大,复杂一点用8个状态描述是八卦,再复杂一点用64个状态描述。

 除了阴阳两个状态的最简单世界可以逻辑推导,8个状态就不可以逻辑推导了,因为是幂级数递增,64跟状态就想也别想逻辑推导。

 再比如说西方古人发现亚洲的中东有一个号称是处女的儿子的是他们的神,他们看到了不变,绝对真理。

 中国文明是无神的,中国文明的书是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它们都是人的书。

 西方文明是有神的,西方文明的书是《圣经》,《新约》、《旧约》和《可兰经》,它们都是神的书。

 中国文明无神,西方文明有神,中国文明有一个《道德经》,开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要写一个西方的《道德经》的话,那就是基督徒的《圣经》,再后来穆斯林《可兰经》,都是从犹太人的《旧约》开始的:

 《旧约》是“道可道,神是道。名可名,神是名。”

《新约》是“道可道,基督是道。名可名,基督是名。”

《可兰经》是“道可道,莫哈莫得是道。名可名,莫哈莫得是名。”

这种宗教的,一神论的,绝对的,不变的,非黑即白的,真理的思维方式是有优越性的,因为早期人类碰到的很多自然问题确实是有绝对的,不变的,非黑即白的,这些特征,比如说早期科学。

 虽然,即便是早期科学也不是绝对的,不变的,非黑即白的,比如说现在大家早就知道相对论了,还有进化论,也就是说上帝造的东西也是会变的,即便是上帝按照它自己的形象造的人的形象也是会变的。

但是,相信绝对真理,真理不变,对于发现早期科学定律还是有帮助的,因为,如果不相信绝对真理的人,他都不会去找绝对真理。

其实呢,即便是早期科学定律也是有条件的,比如说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不是绝对的,因为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不行。

 甚至都不要说人的社会问题的性质是非黑即白的,就连单个人的问题人的性质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对于人的问题是不可以逻辑推导演绎的,因为,对于人的问题逻辑推导演绎的结果不仅没用,甚至根本就无法逻辑推导演绎下去。

 我前面提到了象棋,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情况都未必走同一步棋,即便这个人不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人的选择也有随机性,如果考虑到人的学习力和记忆力,也就是人还会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那么,人就是变化着的,同一个人,一盘棋以前的他和一盘棋以后的他就是不同的他了。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推倒一个思维模式,比如说逻辑推导演绎的模式,这不是以点代面,因为一个思维模式之所以是所谓思维是模式,它是不可以选择对象的,就好比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之所以是定律,它是不可以只对太阳对,而对月亮就不对了的。

我就不举围棋的例子了,因为至今机器还达不到人类的围棋的上流水平。

 可以想象,也应该承认,人类生存将来所碰到的问题一定有比围棋跟复杂的,逻辑推导这个T设特肯定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逻辑推导这个T设特是不可以到处套的,就连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都不可以到处套,因为万有引力定律不是绝对真理,要万有引力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只有当这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可以套万有引力的公式。

 我继续举人的问题的例子,说明人的问题人的性质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对于人的问题是不可以逻辑推导演绎的。

欲擒故纵,好像也可以叫逆反心理,鹰文叫“reverse psychology”。

 谢天谢地!

 幸亏有鹰文,否则除了跟以老家伙居多的喜欢国学的人,跟思维西化的人就没法交流了,嘿嘿。

因此,人的问题的性质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对于人的问题是不可以逻辑推导演绎的,必须对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问题甚至在不同的时间和心情具体分析,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或在不同的心情条件下的反应结果可以是完全相反的。

 欲擒故纵的逆反心理就不能随便用,纵的不合适,人家完全可能就彻底跑了,结果你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事与愿违,抓鸡不成还蚀把米,丢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等等,这些都跟具体的人有关,没有逻辑推导演绎的非黑即白的结论,对吧?

所以,中国古人说的“否极泰来”,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等等等等,那是有关生死存亡,也就是优胜劣汰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