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民国那些风流人物随想(十)

(2013-04-12 22:05:38) 下一个
人类历史中,有无数的巨人。

他们或创建伟大王朝之帝王,或纵横疆场,战无不胜之统帅;他们或治国安邦辅佐盛世之贤臣,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即倒之猛士;他们或开宗立派,创建学说之宗师,或侠肝义胆,豪气冲天之侠客。。。。

然而,有那么几个人,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人:

他们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们没有用刀剑征服过半寸土地,但他们却用话语占领了无数人的心田;

他们不是最智慧的宗师,也没有一颗激烈澎湃的心,但他们的智慧却直指人们的心灵,并告诉人们如何使心灵变得平静而强大;

他们在当世并不显赫,甚至很卑微,然而,在他们的身后,透过深邃的历史风烟,他们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以至于超越了一切帝王将相和盖世英豪,成为巨人中的巨人!

孔子,就是这么几个人中的一个!

在他身后两千多年的今天,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个星球上,你也许不知道秦始皇,你也许不知道奥古斯都;你可以不知道诸葛亮,你可以不知道阿基米德;但只要你不是文盲,你就一定会知道孔子,就如同你一定会知道耶稣一样。

可是,为什么是孔子,凭什么是孔子,拥有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地位呢?这是中国文明史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就如同研究宗教对于研究西方历史的重要性一样,我们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明白,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发生的那么多故事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一提起孔子,无非是那些礼啊,仁啊,义啊的,现代的很多人很不感冒。那些用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头脑,那些对西方价值观推崇备至的人们,对这些“陈腐”的东西从来是不屑一顾的。其实这很正常,人类现在所处的阶段就如同人之所处于青春期:健壮,反叛,自以为是!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种种好处,早已使我们的心灵因为过多的物质杂草而迷失。人们往往以为,现代科学既然能满足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也同样可以满足我们对精神的需求。

可事实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金碧辉煌的寻欢场所,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疲惫的面孔;虚幻的网络空间,幽暗的荧屏面前,挣扎着是坨坨萎靡和空虚的灵魂;人们变换着花样地快乐,人们变换着花样地痛苦。如此而已!这就是现代科学带给人类的。科学可以解决人们物质的需要,但不能解决人们精神的安宁。科学战胜了宗教,其实那只是科学崇拜者们的错觉和一厢情愿!

所以,今天的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谈仁,谈义,谈礼!只要人们还贪婪,软弱,自私!


 我们知道和孔子联系最紧密的一个词可能就是这个——“克己复礼”。接着上章辜鸿铭所说的孔教的好处,我们就先从这个“礼”说起吧!

说到礼,我们现代人的反映应该是礼貌,礼节和封建礼教。前两个好理解,对于封建礼教呢,恐怕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拜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赐,我们的脑海中一般马上会跳出一个词:吃人的封建礼教。联想再丰富些呢,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年轻的寡妇,在寂静的深夜,被情欲煎熬,拿着一把铜钱散在地上,一枚一枚地捡回来,然后,再散落,再捡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铜钱磨薄了,青春枯槁了。。。

这就是一百多年来,我们对先人们那伟大的政治智慧的一种极度简单和粗暴的诠释。这也是五四运动中的胡适们,鲁迅们犯下的“罪过”。到了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正本清源!

让我们稍微捋顺一下礼的演化过程,然后,再看看这个礼到底吃不吃人。

礼,始于周公制礼。当然,在周公制礼之前,已经有了夏礼和商礼。但只有到了周公这里,这位易学大师,把礼和《周易》的位置观念完美结合。于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的政治制度礼法,产生了。至此,礼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礼貌,礼节,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思想,一种超越时空的治国理念。

这是一个及其天才的设计。这套礼法更近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全民守则。那些涵盖了吃饭,穿衣,出行,奏乐等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乍看起来,都不难遵守。但你一旦遵守了这些规则,就相当于接受了一种心理暗示:就是各个阶层的人们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小笼子)里呆着,不要闹事,国家即可安定了。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或者说,对国家统治最危险的人,为他们设计的礼仪也最繁琐。而平民百姓的政治地位不高,礼仪也就简单,所谓礼不下庶人。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那个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年代,礼法这种政治制度无疑像一缕和煦的春风,以最平和的方式把冰冷的等级制度吹暖,使得即使在最底层的人们,也能找到属于他的文明和尊严。如果我们去对比一下同时期的亚述人,以色列人,甚至几百年后的雅典城邦,就会发现周公制礼是一项多么伟大和天才的政治创举!

到了孔子的年代,已经开始礼坏乐崩了。于是,孔子高呼克己复礼。孔子曾谦虚地说:我只是追随周公。其实,我们后人尊孔子而不是周公为圣人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是孔子将周礼由周公的政治制度转化为了儒家的个人修养。而这种以礼的方式对人们心灵的陶冶,与释迦牟尼,与基督耶稣对人们内心的化育没什么分别。所以,我们称孔子为圣人。

至此,不再是礼不下庶人

至此,礼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品格修养。

至此,中国人在今后的两千年中,成为世界上真正的文明人!

到了宋明,那几个老先生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指导思想下,才把礼渐渐地演化成了文章开头时描述的吃人的礼教。可他们错了吗?我们暂不在这里探讨。

刚才提到的那种吃人的现象有没有?我相信有!但那不是礼的全部,甚至连礼的真正内核都不沾!

其实,只要我们随便翻开一本明清小说,就会发现,那个撒铜钱的寡妇并不是那个“吃人”礼教下的代表。相反,我们知道,大官人西门庆死后,他的女人们都没有深夜撒铜钱,而是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又超过2页了,待续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不见人烟只见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cad的评论:
钦佩CAD的思辨。我也再联想一下。
所谓集体和个性之间关系的问题,CAD形象的比喻非常到位。同时我觉得,崇尚中庸之道的儒学,相比较而言,是不容易将两者各自走向极端的。比如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就从来没有如西方那样森严。以柏拉图那等级森严的近乎军事化的理想国,以及欧洲贵族的世代世袭罔替,对比中国礼治对等级的平滑作用,已经后来的科举建立起来的平民与贵族之间的转换机制,给各阶层人以希望,让各阶层人感到了公平,尽管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实现的,但它的真实性是实实在在的。其实这就足够了。
也正是由于中庸,中国人的个性也从来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被变态地束缚过。所以中国也不可能爆发欧洲那样的追求人性彻底解放的文艺复兴。而彻底解放的人性,必然是一场魔鬼的胜利(当然,如果有魔鬼的话)。
中国人的古老智慧,我相信是避免人们不断地走向极端的。
cad 回复 悄悄话 呵呵,看楼主的文字,随便联想一下哈。

动物种群竞争包括两个方面:
1)种群间竞争,如黑蚁群对战白蚁群,需要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抹杀个性,遵循统一的行为规范。此种情况下,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体(如边缘位置)必须为整体做出牺牲,一如掷铜钱的妇人。
2)种群内竞争,如公猴争夺猴王之位,靠肌肉说话,胜者占据最优资源及掌控发言权,一如周礼之规范。

儒家思考的大约是如何协调好种群间竞争和种群内竞争,确保这个种群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