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芷伤寒蒂 蛾眉忧晚花

山西土窑洞里住了八年的北京知青,“老三届”中老大哥,网上人见人恨的“朱老忠”就是在下我。“疏雨”是本人另一个网名,出自唐诗“疏雨过中条”。
正文

生存关

(2015-06-10 15:47:28) 下一个
当初有这样的说法:上山下乡知青要过“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样的“三关”,混淆了插队与兵团的区别,混淆了老三届插队与七十年代以后小知青的区别,甚至混淆了上山下乡知青与支农学生的区别。撇下后两关暂且不论,对“生活关”谈些看法。
“生活关”的提法对于插队知青、特别是对老三届插队知青而言,过于轻描淡写了。人生总会有多次生活环境的改变,每次都可以叫做“生活关”。尚未成年离开父母,过起集体生活,这当然称得上是“生活关”。对于兵团知青来说,在兵团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的伙伴,就是最亲密的战友。不过有的高中老三届兵团知青,上学时就已经住校,提前就过上了离家的集体生活,他们最亲的就是高中同学。而对这些人而言,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生活关”可言。
可是插队知青就完全不同,不管你是哪校哪届,都要过这关,非过不可。因为这不是简单的“生活关”,而是“生存关”。
不同于插队,兵团知青是有后勤的。兵团知青一去,就和领导以及老兵团战士们享受同样的后勤。即便成家,也仍然有后勤可依赖。插队知青虽然和当地老乡一样没有后勤,却无论如何也没有和当地农民一样的经验和条件。不是如何生活的问题,不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没人负责没人管,这毫不奇怪,管理人员是要有收入的,谁能为插队知青的管理者提供收入?兵团有专职的后勤人员,不必参加创造价值的第一线生产,国家就能发给他们工资。生产队是自负盈亏企业,插队知青没人提供后勤,队里派来做饭大师傅不在第一线劳动,就不挣队里工分,工分要由知青分摊。但他只交灶上有数的口粮,却可没有限制地吃和拿。所以还不如知青自己管自己,无论集体大灶还是分开小灶,横竖都是自己负担后勤。
自己管自己,就必须适应农村日常生活的一切,从挑水拾柴,到磨面碾米,到烧火和面,到蒸馍炒菜,这些日常的以外,还要有粮油的储存保管,盘炉砌灶等等。无论出多大力,流多少汗,也是没有任何收入的私活。上述一切都离不开专用的工具和设备,这些工具设备同样要自己配备、管理、维护和使用。
自己管理自己,管理的水平各个知青点就很不一样,生活水平当然就又有差别。老三届插队知青年龄跨度大,离开父母的插队知青到底有多大的独立生存能力,在这时就突出体现出来。
为生存而挣扎,这才是插队知青真正的状况。“生活关”仅仅适用兵团知青和支农学生,插队知青则是真正的“生存关”。
论到这里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漂流海外只有“洋插队”却没有“洋兵团”?因为和插队一样的没人管,要过一样的“生存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