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I may be wrong, but never in doubt 果断决策的能力

(2023-07-12 11:34:50) 下一个

I may be wrong, but never in doubt 果断决策的能力

in business, 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d.

** 


expand "I may be wrong, but never in doubt" to why it is important
ChatGPT

"I may be wrong, but never in doubt" is a phrase that encapsulates a mindset or attitude where one maintains a strong conviction in their beliefs or decisions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mistaken. While it may seem contradictory at first glance, this perspective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several aspects of life. Here are a few reasons why this mindset can be valuable:

Confidence tempered with humility: By embracing the idea of being wrong despite being confident, individuals demonstrate humility and openness t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approach fosters intellectual growth, encourages a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others, and promotes a healthy exchange of ideas. It prevents dogmatic thinking and promotes intellectual flexibility.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When someone adopts the mindset of "I may be wrong," it encourages them to critically evaluate their own beliefs and opinions. It prompts individuals to seek evidence, consider counterarguments, and engage in rigorous analysis before forming conclusions. This mindset helps cultivate a habit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an active pursuit of knowledge.

Promotes intellectual honesty: The phrase reflects a commitment to intellectual honesty and integrity. It acknowledges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judgment and the potential for errors. By embracing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wrong, individuals demonstrate a willingness to confront and rectify their mistakes, enhancing their cred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Facilitates personal growth: A mindset that embraces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wrong allows individuals to learn from their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 It fosters personal growth by encouraging self-reflection,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willingness to adapt one's beliefs and perspectives based on new information or insights. This openness to change promotes resilience and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complex situations effectively.

Strengthens relationships and collaboration: The mindset of being open to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wrong fosters healthier relationships and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It creates an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can engage in respectful debates, exchange diverse viewpoints, and work towards finding optimal solutions. This attitude reduces defensiveness and encourages constructive dialogue, leading to better decision-making and outcomes.

Nurture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Embracing the idea of being wrong promotes experimentation, risk-taking, and out-of-the-box thinking. When individuals are not paralyzed by the fear of being incorrect,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exploring unconventional ideas, challenging established norms, and pushing boundaries. This mindset fosters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leading to breakthroughs in various fields.

In summary, the phrase "I may be wrong, but never in doubt"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ing confidence with humility, critical thinking, intellectual honesty, personal growth, relationship-building, and fostering innovation. By acknowledging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wrong, individuals can approach life with an open mind, continually learn and improve, and contribute to a more vibrant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society.

**

美国公司里,CEO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拉客户,推销产品,最重要的能力是宣传公司的战略理念和价值以得到客户的认同、信任、和购买。

- 因为公司最贵重的资源就是创业者的精力和时间。

-- 只会做,不会讲的人只能等待被别人发现。而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为自身利益奋斗,很少有人过多关注其他人的潜力和发展。这种等待只会限制个人的发展。

--- 中国式教育注重使孩子达到社会的期待值(比如名利双收、光宗耀祖,家庭有面子等),而美国教育注重使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个人幸福,找到生命的意义等)。这与两个社会的不同环境密切相关,前者是集体荣誉为重,后者是个人权益为先。中国教育环境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科学家,而美国的环境能产生自我造就的科学天才。


完全按中式教育,很可能会压制了孩子的个性,限制了天生的潜力。完全按美式教育,很可能是孩子走向任性和极端,缺少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知识和生存能力。在美国这样突出个人权益和责任的社会里,你的品格决定你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的品格至关重要。吸取中美文化中的精华来培养孩子的 品格是一条成功之路(character building based on the best values of both cultures)。

-- 在文化碰撞中感悟到的智慧可以总结成两点传给下一代。

(1) 首先,做事态度认真(Attitude Counts)这是我们华人的好传统,同时,要建立自信,因为自信赢得发展机遇(Confidence Pays)每个作品或项目结果都是做事人自身的画像。不管过了多少时间,每当人们看到它的时候都能看出当事人的能力和态度。因事小而不认真或做事时偷奸耍滑,看似精明,实际上留下劣迹,在重要项目选人过程中容易被排除,无形中减少了发展机遇。

------(2)  第二,实现自我价值要有一个人生规划。中国社会生长的孩子习惯于父母或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就业和事业发展。而美国则要靠自己到社会上打拼,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

这种人生规划可归纳为四个层次:学位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 东西合璧是成功之路

总结四十年在美国打拼的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东西合璧,在吸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鄙弃其糟粕的过程中培养个人的品格是走向成功之路。上兵伐谋同时不怕失败,敢于果断决策;保持勤俭节约的同时学会积极主动地开发客户,开源增收;不但自己动手,同时学会利用各种专业服务,提高效率和质量;减少分析和评论他人,注意提高表达自己理念和实施计划的能力;避免自己下意识流露出来的等级观念,力求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对方,与周围的各种人合作共赢。

Ref: 

 

在美40年华人总结打拼经验:东西方文化强项和弱势

文章来源: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11423 次)
  
Southwestern US Facing Record-Breaking HeatwaveKeep Watching
 
 
 
 
 
 

作者 | 张小彦博士

做为第一代华人移民,不管是上学、工作、创业、培养孩子,我时常感到中美文化的碰撞。它曾使我疑惑、担心、但也不断地击出火花,让我领悟人生。来美四十年走过的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在两种文化碰撞中寻求成功之路。

什么是文化?

 
 

我们生活在三重世界,物理世界,生物世界,精神世界。按现代科学解释,自宇宙大爆炸那刻起,物理世界已存在大约138亿年。据现有的科学依据推算,生物世界在地球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大约38亿年前。精神世界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可以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的非洲。它的生物基础是大脑和由其产生的意识。尽管其他动物也有大脑和意识,但只有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有能力创造文字记录生存经历和体会,并能通过不同载体(石刻、竹刻、木刻、纸张,图像、数码等)将其传承后代,形成文化和文明。因此文化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在通过基因传递信息的生物进化过程之外,还能通过文化和文明信息的传承推动社会进化,拓展精神世界。

文化似乎无形,但无刻不在,像空气一样,一旦缺失,你立刻就能感觉到窒息和不适。它很难定义却人人都明白。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

文化碰撞中看到自身的强弱

出生在东方的文明古国,成长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熏陶之下和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屈辱中自强的政治环境里,自幼形成的文化教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在踏上美国土地之前已经形成。华夏文明的基因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的生活,使我感到了与西方文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美国文化和行为规范在现实中的碰撞。
 
 
 
在美国上学,工作,创业,社交,参加公众活动,生活在不同语境(中英文)和层次上(个人、家庭、社区、职场等)与不同种族的人交往,讨论和沟通各种问题和做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文化差异,看到了自身的强弱。

一. 分析能力强,决策能力弱

在美国创业的初期,相比于其他企业家,我感到自己虽然分析能力较强,寻找资料不少,与各方面专家和朋友讨论也很深入,但面临决策时却时常纠结,多谋寡断。这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有其客观原因,作为第一代移民,为适应新环境需要小心谨慎,边干边学。另一方面,成长于一个集体主义和文化传统厚重的社会环境里,事事都是家庭和政府安排好的,很少有独立做决定的锻炼,加上社会规范和行为预期高度一致和严格,使人从小遵守规则,习惯性的服从,怕犯错误,害怕失败,更怕丢面子,给个人和家庭招来别人的议论和嘲笑,正所谓“人言可畏”。

而美国社会强调的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鼓励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与别人不同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值的发挥。家长注意发现并开发每个孩子的特殊能力,培养自立、自信、独立做决定并承担结果的品质。我的一位白人朋友曾对我说,我可能错,但绝不会怀疑自己(I may be wrong, but never in doubt)。

缺乏果断决策的能力会限制我们在美国的发展,过多的分析实际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追求完美不应是优柔寡断的藉口,完美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创业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实现完美的过程。
 
 

二. 节支能力强,开源能力弱

中国人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是众所周知的。我也不例外。在贫穷的环境里长大,每笔花销都会仔细掂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节支的习惯和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很重要,得到投资就去买豪车的企业家立刻会给投资人亮红灯,使之提高警惕。

但在开源和推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的缺陷。首先是不善于推销自己,在谈价钱时更使难于启齿,总觉得不好意思,害怕被人拒绝,丢面子。反观美国公司里,CEO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拉客户,推销产品,最重要的能力是宣传公司的战略理念和价值以得到客户的认同、信任、和购买。在美国,这种能力是从小培养的。社区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到各家敲门,销售糖果为学校球队或公益活动集资,即使遇到拒绝也是大方而有礼貌地离去,毫无丢面子的感觉。

有一本关于商业谈判的书对我影响很大。该书在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谈判技巧后得出结论,生意场上你得到的是谈判的结果,而不是你认为应该得到的(in business, 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d)。价格由市场决定,双方公平交易,遭拒绝不丢面子,也不一定是坏事。

三. 自己动手能力强,利用专业服务能力弱

美国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很细。这种专业性服务对创业小公司很有帮助,你可以借力发展而不是创业者陷到琐碎事务不能自拔,不能集中精力在公司发展和产品开发等关键问题。

我在创业初期就发现自己习惯性地事无巨细什么都做,不会的就上网查询,现学现做,总觉得这样能省钱,律师、会计、广告、维修、咨询的服务是在骗钱,不能相信。后来发现这种凡事自己动手的做法看起来省钱,实际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公司最贵重的资源就是创业者的精力和时间。利用专业服务节省这个资源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四. 评论他人能力强,表达自己能力弱

我和华人朋友一起聊天时,常常对其他族裔有各种惟妙惟肖的评论和描述,白人、黑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不一而足。典型的评论之一是他们夸夸奇谈,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知识、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到位。但这种表达能力却使他们在公司里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让人感到受歧视和不公。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揭示了华人自我表达能力弱的缺陷。

从自己创业经历中我意识到善于表达自己理念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在个人职业生涯和创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只会做,不会讲的人只能等待被别人发现。而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为自身利益奋斗,很少有人过多关注其他人的潜力和发展。这种等待只会限制个人的发展。

不善于表达自己与中国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个人需服从集体利益的社会里,表现和宣传自己是受到鄙视的。祸从口出,枪打出头鸟的社会现实无形中压抑了个性的发展。中文语境中“夸夸其谈”等贬义的词汇使人下意识地认为表达个人的思想、理念、和计划有自大之嫌。同时爱评论别人的人更在意别人评论自己,怕言多语失。我们需要摆脱这种文化限制,克服语言障碍,努力增强自我表达能力,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发展。

五. 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弱

美国社会存在阶层和等级,但她推崇的建国理念是人人平等,靠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靠继承遗产坐享其成遭人鄙视,而从底层做起,凭能力成功的人士则备受尊重。

尽管生长于要消灭阶级差别的社会制度下,我们这代人脑子里的社会等级的观念仍是根深蒂固的。我的童年伙伴中谁家的官大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从小汽车、副食、烟酒、直到看病的医院和病房都按官职大小配备和指定。各行各业的工资、待遇都按教育程度、职位级别区别对待。这种环境里形成的等级观念在来到美国后仍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行为。比如,遇到新朋友时中国人常常会问对方是做什么的,哪个学校毕业,然后看人下菜碟,决定如何打交道。

不论出身,平等待人是在美国与人打交道的基本原则。人的尊严不可侵犯,以势压人,财大气粗,论资排辈,即使是在无意中流露都会引起旁人内心的鄙视。

培养下一代的挑战

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要为下一代铺路。当年来美时完全靠有限的奖学金和打工维持生活,选择非常有限的,最注重的是生存和稳定。下一代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注重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最重要的铺路不仅是为他们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和经济保证,而是将一代移民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和经验留给后代。

中国式教育注重使孩子达到社会的期待值(比如名利双收、光宗耀祖,家庭有面子等),而美国教育注重使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个人幸福,找到生命的意义等)。这与两个社会的不同环境密切相关,前者是集体荣誉为重,后者是个人权益为先。中国教育环境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科学家,而美国的环境能产生自我造就的科学天才。

完全按中式教育,很可能会压制了孩子的个性,限制了天生的潜力。完全按美式教育,很可能是孩子走向任性和极端,缺少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知识和生存能力。在美国这样突出个人权益和责任的社会里,你的品格决定你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的品格至关重要。吸取中美文化中的精华来培养孩子的 品格是一条成功之路(character building based on the best values of both cultures)。

美国社会成功的秘诀

我觉得在文化碰撞中感悟到的智慧可以总结成两点传给下一代。

首先,做事态度认真(Attitude Counts)这是我们华人的好传统,同时,要建立自信,因为自信赢得发展机遇(Confidence Pays),而这一点是我们欠缺的。

每个作品或项目结果都是做事人自身的画像。不管过了多少时间,每当人们看到它的时候都能看出当事人的能力和态度。因事小而不认真或做事时偷奸耍滑,看似精明,实际上留下劣迹,在重要项目选人过程中容易被排除,无形中减少了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无论你的能力多强,如果不能自信的将自己的观点,理念,方法讲出来,讲清楚,而等待别人去发现你,也会使自己失去引领重要项目和升迁的机遇。

第二,实现自我价值要有一个人生规划。中国社会生长的孩子习惯于父母或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就业和事业发展。而美国则要靠自己到社会上打拼,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

这种人生规划可归纳为四个层次:学位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学位是块敲门砖,学校名气大,毕业成绩好,找工作时容易些,但这只是铜牌,一旦进了工作单位的门,同时录用的新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此时你如果只注重把个人工作做好,不关心单位其他事,挣钱养家,就很有可能与升迁无缘。如果你注意观察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发挥自己的特长,超越本职工作的要求范围,帮助解决难题,展示你的主动性和能力就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铺了路,所以能力是银牌。

公司和事业的发展要靠团队的力量。你如果能主动与上下左右的同事沟通,建立协作关系,当好一个团队成员,不断发展自己的人脉,那你就有机会带领一个团队承担重要的项目。这种能力和与之相配合的人际关系网对你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你在公司里爬藤还是下海创业),因此人脉是金牌。

在美国公司和各类组织种你都会发现有几个核心人物,他们时时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技术领域还是社会领域,这种人都对公司和组织至关重要。进入这个核心圈最重要的条件是经验的积累和超前思维的能力。能进入这个层次的人将会前途无量。因此,思维是王牌。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林可济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动物的行为出于本能,人有思想,这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他进而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中的名句:“上帝造人时为了让他思考,这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价值,他全部的义务就是去思考”。

人类靠思维的能力成为世界的统治者,靠思想的传承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而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有意还是下意识,都是在思考中度过。总结人生的经历和体会留给后代是重要的社会基因传承。

东西合璧是成功之路

总结四十年在美国打拼的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东西合璧,在吸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鄙弃其糟粕的过程中培养个人的品格是走向成功之路。上兵伐谋同时不怕失败,敢于果断决策;保持勤俭节约的同时学会积极主动地开发客户,开源增收;不但自己动手,同时学会利用各种专业服务,提高效率和质量;减少分析和评论他人,注意提高表达自己理念和实施计划的能力;避免自己下意识流露出来的等级观念,力求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对方,与周围的各种人合作共赢。

能相信别人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自信不是自大,而是成功必备的条件。研究他人的经验是必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在美国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在改变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7/12/12412064.html 

吃货2001 发表评论于 
要想下一代超越自己,就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灌输给下一代。
简单一点好 发表评论于 
作者显然是才大志高有智谋的人。 补充一小点,美国教会就是培养品格的地方,一般的中国人接触少对此不了解。
BatBat 发表评论于 
好文。
童谣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
Adarn 发表评论于 
几乎相同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总结的也很到位!
googlywug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受的是中共教育,把这丢了就行了,白纸一张地接受西方文化
玉器晚成 发表评论于 
好文!總結得十分到位。
llq中美18 发表评论于 
赞同这篇文章的内容。
无为熊 发表评论于 
基本赞同。我曾说过:

如果我的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要给他减压,让他多玩耍,因为学校学习的压力已经够大了。
如果我的孩子在北美接受教育,要给他增压,让他多学习,因为学校学习时玩得已经够多了。
MacGyver 发表评论于 
难得的好文,生活了二十多年,感觉作者在用心观察和思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