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轻云淡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个人资料
正文

麦田守望者:拿什么拯救你,孩子?

(2017-10-01 20:15:31) 下一个

 

看完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总想写一点什么。但是耽误了几天,文章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却感觉已经写完了,就没有真的写下来,我总是这样,想写一些什么,但是似乎在脑子里默念过一遍之后,就没有激情真的动笔了,这样下来真的留下来的东西没有几篇。今天我又想起来,决心真的写下来,这样也许以后我还可以把它翻译给孩子看。

 

这本小说,我从高中还是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是一本名著,而且好像是说一个叛逆少年的,然而,从这个书名,我琢磨着是写美国农村的故事,当时感觉那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完全提不起兴趣看。现在,想起当初的想当然,还不时哑然失笑。

 

拿起来看,是因为要给儿子借书,看的推荐书单里有这本书,又想到正是写十几岁的美国少年,也许正好孩子会感兴趣。没有想到借来以后感兴趣的是我自己,儿子并没有看。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手法,描写了一个16岁的纽约少年Holden,在50年代从一个贵族私立高中被开除之后回到纽约,但不敢立刻回家,独自在外面生活了三天的故事。而这个麦田守望者的名字,源于主人公最想做的工作,就是当麦田的守望者,看护那些在麦田里天真烂漫奔跑的小孩子。这是隐喻主人公想保护这个世界上的纯真和善良。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去网上查了一下这本书的来源评论等等,没有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还要有名。它不仅是一部有争议的小说,还与几起暴力谋杀事件有关。60年代有一位老师因为让学生读这本书而被告上法庭,所幸没有入狱。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被杀,凶手引用这本书,说他是为了保护纯真,让音乐家在还没有堕落之前死去。而有很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这本书在很多高中被列为必读书籍)看了这本书后反感和不喜欢主人公,同样有很多的读者喜欢这本书,比尔盖茨说这本书是他最喜欢的小说。

 

我向来读书都是一目十行,特别是读小说,忽略很多细节的。但是这本书我却看的很慢很仔细,因为这本书不是一部动作或者情节片,而是一部蒙太奇片。它似乎既没有开始,高潮,也没有结束。我非但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叛逆少年,反而觉得他比同龄人更为成熟,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对社会的观察是深刻和细致的,然而却不能够了解自己,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他厌恶虚伪和人性的丑恶,正如每一个初涉尘世的青少年的真实反应,但是大多数人很快便接受现实,并开始熟视无睹,甚至随波逐流,而这个孩子却坚持自己对世界的理想,在懵懂中茫然寻找。两个衣着饮食简朴的修女,提着募捐的篮子来教书,对他的触动,他对幼小纯真的妹妹的爱,都让人看到他貌似反叛行为背后的追求。在书即将结尾,少年要和十岁的妹妹告别,而妹妹却坚持随哥哥远离,我流泪了,说不清是感动于这对兄妹的深情,还是出于对他们的怜爱,或者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喜欢这本书,因为Holden常常让我联想到快十三岁的儿子,也让我回忆自己的青春。虽然儿子是一个好学生,并未有什么出格反叛的行为,但我却觉得儿子和Holden有一点特别相像:他们都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却对自己的前途不加考量。儿子酷爱历史,关心时事,对世界大事的看法常常令我惊奇,但没有上进心,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未在课外时间更进一步学习,任何竞赛比赛,无论数学,地理,作文还是足球,表演,辩论,都从不投入准备练习,对结果也不在意。他们都有着善良的心地,深沉的亲情,他们的思绪仿佛永远游离于现实之外,他们比同龄人懂得更多,但却无法为自己找到方向。他们似乎想超越世俗画出的路线,但又不知道如何超越,那种茫然的结果是一切都提不起精神去做,他们似乎过早的看透了社会,却不知真正的通透是知道如此仍往之。这本书让我更理解孩子,虽然理解之后仍然无能为力,或许只能等待孩子有一天自己领悟。

 

这本书本来是写给成人的,后因为主角的年龄,成为青少年读物。作为青少年读物最为人诟病的,是主人公常在嘴边的国骂和一些性描写。但是这些放在书中的语境下并不是一个问题。比起今天孩子所处的媒体网络语言和性开放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