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妙人妙事的时代之二

(2016-08-04 18:57:44) 下一个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黄袍加身,接着自然是统一帝国,他选择了先南后北,或者说是先易后难,南方的几个国家兵力明显比北方的要弱,现在很多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宋太祖应该先北伐,然后再统一南方,这样就不会造成统一南方后兵力疲弱。我不这么看,宋太祖当时手下猛将如云,连后周的柴世宗都打的契丹不敢南顾。太祖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不在话下。只是著名的“烛光斧影”让他弟弟成了太宗。

    另外当时的中原地区,由于五代十国的动荡,经济已经崩溃,无论文化、农业和商业,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要想北伐,必须有个坚定富足的后方,先南后北是时代的要求。定都开封而不是洛阳就可以说明问题,开封水运方便,洛阳的黄河水道无法利用,尽管洛阳有山川之险。

    帝国的没有彻底统一,因此必须保留足够的兵力震慑北方,养精蓄锐以准备北伐,所以更要强军。宋太祖定下轮换制,就是各军队每三年更换一次驻扎地,以防止领军的将军做大,另一方面也起到练兵的作用,要知宋朝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缺乏马匹,三年一轮,全靠脚走。几乎就是无时不在备战。战时的粮草消耗和平时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到了太宗朝后,边境稳定下来,随着知道如何打仗的老将的离世,兵力越加疲弱,这就需要增加兵力维持战斗力,因此军队越发庞大,直至不可收拾。

    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民心思定,接受了唐代的教训,宋太祖必须削弱军方的势力,使其不能再成为唐代节度使那样的诸侯格局,你可以想象一下民国时期的各地诸侯们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宋太祖赵匡胤的心态和蒋先生的心态。宋太祖没有采取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举起屠刀,也没法像李世民那样把一群老军头镇的不敢乱来,因为他可能觉得李世民是厉害,但不能保证他的儿孙也厉害,因此他决定扶持另一班人,打倒军权在握的兄弟班成员,于是扶持文官,希望从根本上改变民间的风气。于是乎他那班从龙的兄弟们只能高官厚禄的养起来,文官们也不可靠,需要制约,于是垒床架屋,官僚机构无比复杂,一人做事,恨不得有十个人监督。宋朝还实行高薪养廉,(后世明朝接受教训,搞到当官薪俸极薄)不断创新高的兵力,庞大的官僚机构,国家的费用必定是天文数字。所以到了仁宗朝,宋仁宗再也没有办法,主动要求变法求生,范文正公仲淹闪亮登场!

    历朝都有主持变法的天才人物,基本下场都不好,最出名的几个:最早的商鞅变法,创秦王灭六国极盛的人物,车裂!汉景帝的晁错,主张废封建设郡县,被清君侧腰斩于市。明朝的张居正下场也很惨。范、王二位算是比较好的。

    范仲淹历代王朝对他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个皇帝不喜欢这类型的手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而王安石就没这个待遇了,范仲淹了的溢号是文正,这已经是文官能拿到的顶尖溢号,像李鸿章溢文忠,文襄这都是次一级的,但王安石的溢号是单溢“文”,单溢要比双溢贵重的多。再往后的人臣几乎没有得到单溢的了。这一般都是皇帝的溢号,轻易不给臣子的,这也说明宋皇和大臣们还是公正的。但王安石说过一句话:“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这就是小平同志“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文言文版本。作为至高无上的后世皇帝,肯定不爱听,所以后世宣传王介蒲的没有范仲淹的多。这话即使是现在,也没人敢这么直白的说出来,很狂,狂到没边没际!但王安石有资格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