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界

我和老公都爱看世界,和你分享我们看到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内心的世界。
个人资料
正文

情绪教养: 人际归因 ZT

(2014-07-23 06:15:55) 下一个
在一次会议的场合里,几位国小老师提到,有些孩子在和别人有摩擦、碰撞,或发生纠纷时,总是一口咬定“对方是故意的”,即使对方道歉赔罪也不肯轻易放过。因为如此,许多小朋友干脆选择离他远一点、不和他来往,以避免在互动之间,一个不小心就会引发不愉快的结果。久而久之,孩子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不只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而且每次分组都得面对找不到同伴的尴尬情境,最后落得郁郁寡欢,还认为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
 
像这样的人际关系困扰,或许可以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人际归因”的看法,得到一些灵感与启发,找出解决的方法。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Heider)认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人们很自然的会对自己及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推断引发此行为的原因,这个推断的过程就叫做归因。归因历程决定了我们对行为与所处环境的解释及预测,并影响我们后续的反应方式。
 
海德从内在与外在两个类别,来说明归因历程。人们可能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为外在的情境因素,如环境压力、空间配置等,也可能归因为内在的特质因素,如这个人的个性或意图等。举个例子来说,孩子被别人撞倒时,如果他把对方的行为归因为不小心,或这个人是“因为别人推他,他才接着撞倒我”,那么孩子就比较能体谅对方的行为。如果孩子认为这个人是故意的,或者这个人很粗鲁等,那么即使疼痛的程度一样,孩子愤怒的情绪会比较强烈,并且可能会以负向的态度回应对方,甚至反击回去。
 
归因理论还发现,人们的归因过程往往不如自己以为的那么理性,有一些常见的归因偏误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反射性思考中,例如对自己做错的事倾向于外在归因,当别人犯错时我们却容易做内在归因。像“我当然是不小心的,别人肯定是故意的”这样的归因普遍存在人际关系中,在抽象思考能力还不成熟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上尤其明显。
 
“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固然是人性的必然,但若在成长过程中未能逐渐成熟,发展出相对理性客观的归因习惯,就可能成为人际交往的致命伤。相反的,过度“以德报怨”也会带来人际困扰,许多大人都会在孩子抱怨别人让他不舒服时,急着对孩子说:“他又不是故意的”、“你一定先对他……他才会……”等。事实上,不小心与故意并存在人际关系里,一味的要孩子接受“对方不是故意的”,可能导致两种不尽理想的结果,一是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抒解,反而更加怨恨对方;二是孩子认同了大人的归因,相信别人的不当行为都是不小心的,结果招致更多的恶意欺负。
 
学会准确的人际归因
 
执着于“别人都是故意的”等负向归因的孩子容易被排挤孤立;老是做“别人一定是不小心的”等正向归因的孩子则容易被嘲弄欺负。对于别人的社交意图做准确的归因,才能够在宽容他人无心之过的同时,也对别人的恶意有所防范,学会适当保护自己。
 
“有分别智,无分别心”是佛陀对弟子的教诲之一,也对“什么样的行为是高人际EQ的表现”下了最好的脚注。另一位心理学家凯利(HaroldH.Kelley)针对归因理论做了补充,他认为,只要根据以下三个原则来思考,就可以提升人际归因的准确性:
 
1.特殊性(distinctiveness):这个行为在一般情境下经常发生,还是只在特殊情境下发生。
 
2.一致性(consistency):这个人是否在类似情境下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3.共同性(consensus):在这种情境下大家是不是都会这么做。
 
简单的说,越懂得搜集客观讯息的人,越能够跳脱一时的负向情绪,做出准确的人际归因,并以此调整后续的行为,做出最佳的反应。
 
几天前在地铁站里看到一位年约三岁的小小朋友,走着走着突然跌了一跤,也许是摔疼了,乃不肯起身就地嚎啕大哭,只见年轻的妈妈当下用力跺脚,并一边说着“地板坏坏,妈妈打它”,孩子闻言就笑开的站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却在无形中做了不良示范。(地板又不是故意的,这无心的行为,是在教孩子做外在归因,且归因为敌意)
 
“以身作则”是教养高EQ小孩的最高原则,希望能与天下父母相互期许,为孩子重新学习准确的人际归因。
 
帮助孩子发展人际归因,家长须有三大原则
 
1.接纳孩子的负向情绪。受到他人的行为干扰而觉得不舒服是人之常情,接纳、聆听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具同理心,也更愿意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
 
2.鼓励孩子延迟归因。当孩子的情绪比较缓和之后,父母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搜集相关的资料,以提升人际归因的准确性,并养成不骤下判断的习惯。
 
3.导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做出相对客观的人际归因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并鼓励孩子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避开恶意的欺负。。(资料来源:《情绪教养,从家庭开始》)

离开还是不离开1--当爸爸伤害妈妈

离开还是不离开2--当爸爸伤害妈妈

离开还是不离开3--当爸爸伤害妈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Youshiji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virus88' 的评论 :
同意。那样自己就不承担任何责任了。
Youshiji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禾口' 的评论 :
我开始没有怎么看懂妹妹的评论。所以没敢回复。现在再过来读,你说得也是对的。不过,我觉得有人格缺陷的人就是归因出了问题才会出现问题。
virus88 回复 悄悄话 It is easy to say"It is your fault." But, it is definitely wrong.
禾口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游世界推荐这篇文章给我,我认真的看了三遍,才把思路理清。
这篇文章基于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真正的理性应该应该是客观的。人遵守了客观的规则,规律。才能体现公平,并保障自己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如果能有充分收集和消化客观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就能很好的归因。从而提高人际关系能力。
但是我对理性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客观的限定。理性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所谓的客观是主观解释后的客观。
对于归因,我体验在人际关系中主要表现为归咎。目标是通过判断对错试图找出责任者。实际上就演变为一种较量,人主观解释的加入就必然会出现“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的心理走向。所以以我个人的观点,提高客观的观察分析能力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容易操作。
这篇文章还有个倾向我不太赞同的是,似乎鼓励对事件判断通过对人的判断来完成。这样容易步入对人不对事的非理性行为模式。
我认为真正要有良好人际关系,还是靠的当事人的爱能力。包括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要从意识上排除认可强权控制的合理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