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AN-70 vs IL-76MD IL-76渐成鸡肋

(2011-05-02 21:56:19) 下一个
AN-70是乌克兰的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输机,具备机体宽、载重大、巡航速度高、起降距离短、耗油率低,多用途等特点。AN-70采用了90年代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代表着当今最尖端的运输机制造水平和新一代运输机的发展方向,他的具体特点如下:

(1)货舱较宽容积大,AN-70的货舱宽度达到4米,而IL-76MD的货舱宽度只有3.16米,这使AN-70可以装载更多种类的军用物资,有资料说AN-70可运送95%的军事物资,而IL-76只可以运送60%的军用物资。AN-70货舱容积达到370立方米,而IL-76MD只有250立方米。同时AN-70最大有效载荷与IL-76MD相同,都达到了47吨,这主要得益于AN-70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机体结构更轻更坚固。所以AN-70要比IL-76MD占更大优势。
(2)优秀的燃油经济性,这得益于4台新型桨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耗油率明显优于螺旋桨、涡桨和涡扇发动机。当安-70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时,其油耗比喷气发动机要少20%~30%。
(3)由于浆扇发动机低速时的拉力大,AN-70能够超低空(3米)低速投放后勤补给物资和军事装备,因为空投速度低,使空投某些设备时可以不使用降落伞,这在没有机场跑道时对前线进行快速补给非常重要。欧洲的A400M也具备这种低空投放物资的能力,但是最低高度为4.5米,而这种低空投放的功能对大型喷气式运输机是难以做到的。
(4)具有优秀的短距起降能力,AN-70可以在600-900米的野战机场跑道上进行起降,而IL-76则需要1600米,这样AN-70就可以使用简易机场、高原机场和较短的海岛机场等。
(5)由于AN-70是九十年代设计的产品,机体结构中大量采用了碳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据称达到了总重量的25%,因此飞机空重得到很大的降低,效费比大幅度提高。
(6)安-70采用超临界翼型、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和数字式航空电子系统,并配备先进的电子对抗自卫设备,可选装西方的机载电子设备,驾驶舱使用了多个多功能显示器。而伊尔-76的航空电子设备则相当陈旧,只有最新改型才勉强能达到安-70相应系统的水平。



在AN-70和IL-76对比中,AN-70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IL-76虽然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新型号IL-76MF,加长了机身,更换了新型发动机,使用了较新的航电设备,有效载荷也调高到60吨,但毕竟它是一款60年代设计的飞机,由于货舱较窄限制了他的使用范围,加大了机身使飞机重量大增,令他的短距起降能力下降,起飞距离增加到1800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已经不能称其为战术运输机了。所以引进IL-76是不明智的。

有人甚至猜测,使用加长的AN-70机体,并且加上4台IL-76MF的发动机(PS90A)建造200吨左右的中国大型运输机,我觉得有点天方夜谭,首先200吨的新机和150吨的AN-70结构上变化巨大,我国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制造技术,何况一款新型飞机从设计到投产至少要10年左右,而且风险极高,没有外部的支持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大吨位运输机的战术性能不佳,只适合战略运输。那么我们的战术运输又怎么办呢?

AN-70从94年开始立项到2010年已经走了15年,基础测试和改进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正进行挖潜提高整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基本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标准。已经不是图纸上的飞机了。乌克兰也很希望找到这款飞机的客户,并且有转让技术和合作生产的愿望。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大量使用IL-76,前后也只是进口20架左右,而我们的实际需求量在150-200架,引进IL-76不如引进AN-70,首先在技术上我们可以进步30年,因为俄罗斯的履行合同能力堪忧,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可以再选择的机会。

当然AN-70毕竟只有47吨左右的有效载荷,对于大型装备(主战坦克)无法空中运输,我们可以在引进AN-70后再发展250吨以上大型宽体运输机,使其成为中国版的C-17。这样我们就有了完整的运输机群,既有小型的运输机Y-8(60吨),完成短程战术运输;也有中型运输机中国版AN-70(150吨),肩负战术战略运输;更有大型运输机中国版C-17(250吨),主要任务是大型战略运输。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否走这条道路还要看中国政府对未来战争的认识和战略资源的投入,也就是个军事战略决心的问题。时不我待,未来十年中国80万的裁军计划是要依靠装备建设来保持战斗力的,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光靠20架IL-76是远远不够,局部战争的后勤保障光靠铁路公路运输也是不够的。中国期盼建立自己的战略战术空运部队。时间就是生命,未来的中国势必要打造海陆空三栖作战部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