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翁

神说:"要有光." 就有了光. --1.3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 1.1
个人资料
正文

基督教教理形成简史 (15):教皇和皇帝分裂

(2016-02-12 05:39:49) 下一个

从这里我们主要就谈西方罗马天主教了。在去拜占庭的那三个代表中有一位后来成为教皇,他就是德国皇帝亨利三世属意的贵格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1059年他座上教皇宝座,开始教廷改革。贵格利七世对教会内部进行了大胆改革,重申教教皇权利:委任和免除地方教会主教;召集教会大会,加冕或授衣权,割除教职等。这对抵抗地方势力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改革受到地方主教的反抗,无形中又形成教皇无限的权利。德国皇帝亨利三世去世后,他的儿子亨利四世即位,趁他羽毛还没有长全,教皇贵格利七世于1075年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礼」。然而,就在同一年后半年,亨利四世牢牢掌握大权,在军事上大获全胜。亨利深信自己有够强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违反教皇禁止平信徒授衣礼的宣告,而给三位地方主教行了授衣礼。贵格利知道后给亨利写了封信:神的众仆之仆贵格利主教写信给亨利国王,愿问候及使徒祝福临到他,也就是说,如果他顺服使徒座位、配为基督徒国王的话。为了使徒首领圣彼得所托的事奉,我们深思熟虑、仔细衡量当用什么严厉之言,在此犹豫地给您使徒的祝福……。教皇在信中指出国王许多罪状,并提醒国王,他是在圣彼得及圣彼得继承人教皇之下;贵格利又劝他不要为最近的胜利而骄傲。由于他的违规,必须被革除教籍;并从国王的地位免职;除非他悔改,否则就要受罚。当国王亨利收到此信时,他正为不久前的得胜而兴奋,他年轻气盛、傲慢、顽固,读完这信便勃然大怒。立刻回信表示不认这个教皇了:「非藉篡位乃藉神手按立的国王亨利,写信给目前不是教皇而是一个伪修士的希尔得布兰(教皇原来的名字)。」。贵格利七世收到国王亨利的信,就革除了亨利的教籍。教皇在他的宣判上写着说:「圣彼得啊,恳求垂听我的祷告,因为我是你的代表,得着你从神而来的权柄,凡我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我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凭着信,也为了保全教会,并圣父、圣子、圣灵三一全能者的荣耀,藉着你的大能和权势,我褫夺皇帝亨利三世之子亨利四世在整个德国及意大利的主权,因为他以前所未闻的侮辱抵挡你的教会。凡和亨利四世所订的誓约,无论过去或未来,均归无效,我在此禁止任何人尊他为王!阿门」。同时教皇也给全体德国百姓写了一封信,建议他们另选新王,除非亨利悔改。亨利的信在罗马没有人理会,但是教皇的信在德国引起极大反响,许多想当国王的人纷纷站立起来反对亨利四世,效忠教皇。亨利四世的骄傲变成极大的懊悔,1076年十月,德国贵族们举行一次会议,大部份人主张立刻废黜亨利,全体都希望将他降卑。这时亨利处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他可以感觉到皇冠要立刻落地。为了挽救王位,他愿意做任何事。亨利必须在一年内获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决,否则他就失去一切。在酷寒的冬天,冒着刺骨的冷风,亨利带着妻子白莎(Bertha)、小儿子及几个忠心的随从,越过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请求教皇的赦免。
在这同时,教皇正启程北上,前往奥斯堡会议。当他行过塔斯卡尼时,听到谣言说,亨利带军前来。于是,贵格利吓得转道躲避到卡诺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坚固城墙中。公元1077年一月廿五日,亨利爬上卡诺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门。外门开启,有人领他穿过第一道围墙及第二道围墙的墙门,但第三道墙门却仍关闭。亨利在第三道墙门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着悔罪者粗糙的麻布长袍,光头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日暮西沉,大门仍然紧闭,这一天他不得其门而入。第二天早上,亨利再度出现,又是一整天赤足站在雪地上。夜晚来临,第三道门仍不开启,亨利只得回到他残陋的临时住处。第三天,亨利再一次以悔罪者身份站立在卡诺撒堡庭院中。漫长的时光,一直拖到中午,仍然没有动静;当下午即将消逝之际,于公元1077年一月廿七日的黄昏,第三道门终于徐徐开启,让亨利进入。在房间的一端,坐着希尔得布兰。这一位过去是出身寒微的穷小子,现在是外表平凡、矮小情谢的老头子,但确是教皇贵格利七世。走进来的亨利是位年轻、高大、体格健壮的男子汉,虽然身穿悔罪者装束,仍是令人瞩目的德皇亨利四世。德皇流着泪,伏倒在地,他亲着教皇的脚,恳求他的赦免。于是,教皇贵格利宣告赦罪,并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决令。
  从此也播下德皇和教皇势不两立的种子。后来德皇权利稳定,进军意大利,吓得贵格利七世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圣安格罗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难,并向意大利南方的诺曼人求救。诺曼大军抵达,亨利带军撤退。诺曼人为报复罗马人投降贵格利的敌人,进城后大肆屠杀抢掠。虽然这不是教皇的责任,但罗马人对教皇已经充满忿恨,使教皇此后不得立足于罗马,只有随诺曼人回往意大利南部。公元1085年,贵格利七世死于南行途中的沙勒诺城(salerno),去世时他心力交瘁,说:「我酷爱正义,恨恶罪恶,因此我死于放逐。」贵格利七世敢于改革,触及教会个别人和皇帝的利益,受到抵制。和所有改革家一样,没有好结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