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红豆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个人资料
正文

难以忘记的岁月

(2010-11-03 12:02:50) 下一个
前言

无意中看到原来室主任的有关文章,原是不想贴的,但看到后就不仅勾起了国内难以忘记岁月的回忆。

他做11室主任时间大概有3、4年,人还不错,有山东人豪爽的性格。

其实,最不应该忘怀的是那些为之付出一生的老同志。呆过这种单位的人都知道个中的辛苦,一个型号从研制到定型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期间更是需要不间断的试验进行考核。记得在国内时,试验是天天有,试验组的同事几乎是全天呆在试车台的。

人是能力+机遇+幸运,记得他当主任时,真的是幸运之神来了,飞行试验频频成功,定型+装备全在他任内完成。。。。

我怀念过去走过的岁月,更想念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

有个老同事一直不能忘记,他干了一辈子的燃烧,我们曾经有2年的时间相处,他是南通人,不善言语,爱好抽烟喝茶,由于是个3个人的小办公室,所以冬天时在屋里抽烟会打开窗户,年轻人就感觉很难接受,对他意见很大。

等我到了这个办公室后(同一部件的人会尽量安排在一个办公室),每天我会帮他把水打来,抽烟虽然不好,但俺从来没有表现出不悦来(不行,可以自己出去溜达),俺在心里是非常尊重老同志的习惯的。

慢慢的,我们相处的还不错,如果他上班早了,也会想着给我们打水呢,话也聊的多了。

我当时曾感慨的对他说:老师,你真的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呀,这么多年来,只看到您干活,从没看到您争什么。。。

但我们看到的是表面,却不知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人是很忧郁的,只是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与他同龄的人,有的早就是研究员了,而他临退休前才评上。。。。

这次回国,在商场见到他的老伴,问起他退休后的身体状况,说现在还不错。

我想,在工作中培养出最好的习惯就是细心,真的是无比的细心,是绞尽脑汁的细心。。。;记得有个同事设计了电气系统的某个插头没有容错功能,致使一发弹的电气部分被毁,损失千多万。。。。

工作的风格是延续了部队的作风,有点半军事化,比如逢年过节门上必贴封条,上班时再启封。我们的笔记本、草稿本均是带有编号的,用完后要上交销毁。

还有就是管理严格,国内严格的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罚款了。我的一个同事,顺手扔到垃圾筒2张废的技术通知单,被清洁工捡到,交给保卫处,被罚200元;一个同事迟到,被罚500(此君属于慢性子);还有一个更不幸的,将零件放到自己办公桌上,人不在,被罚5000。。。。。;俺也有一次被罚600,到现在也不知道为啥,因为那时候俺已离开了,但钱是必扣的,问了同事,说是有个加工单位写错了。。。。。

俺的同事曾经解嘲的说:这一个月下来,没准拿不到工资,还要倒贴呢。。。

写下上面这段话,也算是对过去青春岁月的一种纪念吧。



附录:

同举鲲鹏上九天——记航天弹用发动机专家、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副所长刘振德
2010年04月03日 来源:科学中国人西部网 作者 / 编辑:李平

刘振德 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 3l 所副所长,所科技委主任,院科技委常委,硕士导师,历任设计员、科技处副处长、涡喷研究室主任、涡扇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现担任两型巡航导弹用涡扇发动机技术和行政指挥,负责质量、信息化、发动机发展规划等工作。他多次获得表彰奖励,被评为院级优秀党员; 2000 年获集团公司杰出人才奖; 2001 年获国防科技工业“ 511 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2003 年被评为院级专家; 2001 年至今,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次, 2009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是一位激情睿智的实干家,在他已走过的 40 多年的岁月里,有一半的时间都是与航天工业相伴相随;他刚刚 40 出头却带领团队创下了我国航天工业弹用发动机的多项“第一”,为我国航天弹用发动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国弹用发动机领域忠实的先行者。他就是我国著名航天弹用发动机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 31 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刘振德。

俄罗斯著名的航空发动机法沃尔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所有飞行器上的东西,他们都是提高阻力增加重量的,惟独发动机是提高动力的。只要发动机好,绑上一块木板也能飞得起来。”正是这个让木板也能飞得起来的发动机,导弹的心脏,在航天领域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了这颗明珠, 20 年来,刘振德带着对飞航动力的痴情,在仿研的基础上,带领团队斩关夺隘,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 31 所弹用涡喷事业走出低谷,弹用涡扇事业长足发展,固体动力春意盎然。

与时俱进 实现长足发展

20 多年前,高中毕业的刘振德带着稚嫩,带着放飞青春的梦想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一不留神”地走进发动机领域。从那时起,他便深深地迷上了航天发动机——这颗“动力心脏”。 4 年苦读后, 1989 年,刘振德带着“放飞动力”的梦想,来到了航天三院 31 所。 1989 年在一室、 1992 年到三室、 1994 年调到院机关、 1996 年又到 31 所科研生产处、 1997 年到 11 室,他先后在 5 个部门任职。当过技术员、工程师、任过技术骨干、分部门管理者,如今的他不但是硕士生导师,而且是全所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

二十余年来,刘振德一直从事涡喷、涡扇发动机研制工作,长期的一线科研、工作经历,他拥有了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代发动机决定一代导弹。建国以来,由于世界上拥有先进发动机技术的国家长期采取技术封锁,注定了我国的航天吸气式弹用动力事业道路的艰难。 1997 年,刘振德始担任 31 所 11 室室主任。他带着队伍在研制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行,不但带领团队解决了涡喷发动机试验中的归零问题,还为后续的定型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人们仍能够清晰地记忆刘振德办公室里的灯光,设计室里的灯光、资料室的灯光,从黎明到深夜,灯火通明。厚厚的笔记本上,记载着他渴望成功的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振德的刻苦钻研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研制终于出了转机。先是 XX — X 涡喷定型投入批产,回报了团队付出的艰辛;接着刘振德又临危受命,涡扇某型号在他的负责带领下又取得了突破。频频的实验失败、频频的实验成功,铸就了今天 31 所涡喷涡扇多型号多系列的技术优势,换来了 31 所更高的声誉和骄傲。

践行使命 走出闪光足迹

刘振德常说: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一个过程,接受成功,也要接受失败,这是一个心智问题。科学试验同样如此。研制过程中的失败,孕育着科学的必然规律,关键在于要真正吃透失败原因并由此找出前行的道路。现在很多人对失败的承受力弱。其实,抗击打能力强了对队伍、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

1997 年,在某试验场,我国某型号弹用涡喷发动机在这里“试飞”,发动机故障频频“上演”,尤其在某型导弹因发动机问题致使飞行试验多次失利、导弹研制严重受阻的关键时刻,试验队伍面对是引进还是研仿的争论。而在地面试验断轴的情况下,刘振德硬是顶着要求在 18 天限时完成归零的压力,十余天里,他试验场、研究所、哈工,乘火车来回往返数次,不停地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数次的艰辛努力,无数次的实验认证。经系统分析,刘振德提出导弹飞行试验中发动机起动过程动加速不到装订工况和空中熄火的故障模式。他们积极制定有效解决措施,终于拨得云开见月明,解决了涡喷发动机起动加速问题、涡轮轴断裂问题、压气机叶片断裂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这是我国第一型装备部队的弹用涡喷发动机,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飞航导弹跨越式发展。

2003 年,刘振德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该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担负 3 个型号动力装置的技术和行政指挥。如何把涡喷、涡扇、固体更超前发展成为他思索的主要问题。他清楚地知道,要创造出自己的杀手锏产品,必须在研制中吃透技术。由于技术储备少、难度大、人员少、进度紧张等诸多原因,研制过程非常艰苦,面对“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严峻形势,在上级领导的直接关心帮助下,刘振德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生产和科技管理中,白天黑夜常常泡在办公室、试验室,研究技术工艺、整体设计,检查每一项工艺的设计流程是否科学,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也不放过。他带领着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对研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故障按照航天归零五条标准进行了归零,保证了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某型巡航导弹发动机研制受挫的关键时刻,刘振德再一次义无反顾投入到弹用涡扇发动机研制当中。在该型号外形动力弹飞行试验失利后,他凭着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责任心,以航天总公司发布的 72 条和 28 条为依据,坚持双归零标准,认真排除各种技术故障。

作为技术带头人,刘振德带领技术人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他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围绕飞行试验发动机故障归零和发动机性能优化调整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通过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使涡扇发动机推力提高了 9 %,抗进气畸变能力提高了 20% 。先后突破了涡扇发动机不达标、发动机工作喘振、斜流压气机叶片断裂、涡轮叶片断裂等结构问题,突破了制约涡扇发动机研制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使涡扇发动机这一制约型号研制的关键技术取得有效解决,彻底摆脱了型号研制中的被动局面。

那是一个个创纪录的闪光足迹一一中国第一台弹用涡扇发动机试制成功。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型号后续研制、定型飞行试验以及批产装备部队打下了基础,为我国解决远程巡航导弹用涡扇发动机这一关键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第一种完成设计定型的弹用涡扇发动机,其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小型涡扇发动机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国防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项关键技术的解决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取得的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该型导弹的成功装备,提高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

然而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之后,刘振德团队未及停歇,他又带领着他的型号团队开始了某型空射导弹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他组织解决了涡扇发动机适应高空低温制式起动、燃滑油密封和低温润滑、挂机力学环境和电磁兼容问题。在刘振德科学高效的领导下,该型号仅用一年多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靶场外鉴定试验和定型飞行试验考核,为我国另一型杀手锏武器装备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 3l 所的管理者代表,刘振德十分重视质量体系建设和维护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他以质量体系向 2000 版 IS09000 标准转换为契机,亲自挂帅抓好质量体系的策划工作,进一步理顺了各部门的质量职责,在完善体系的过程中,结合所科研生产模式,将上级有关质量管理文件和规定与我所与质量有关的红头文件进行逐条分析和剪裁,编入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中,并把所内所有工作纳入质量体系。为了防止质量管理文件和规定的层层衰减,刘振德还狠抓过程的质量检查工作,要求大家自觉按职责办事,按法规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按标准办事。他经常深入现场,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及时组织相应措施的制订和落实,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求从源头抓起,做到以理服人,赏罚分明。在许多故障归零过程中,他要求严格按照归零标准进行归零工作,并对故障机理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参与创造的《军工企业哑铃型生产协作体系的构建与管理》获第十一届国家级二等企业创新管理奖。作为所科技委主任,刘振德同志参与和组织编制“十一五”长远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证报告等。

善于归纳总结是优秀管理者不可忽缺的。他还主持了弹用发动机“数学建模”论证和实施工作,完成了弹用吸气式发动机虚拟试验平台研制重大技术基础研究课题立项和十五期间第一阶段研究工作,受到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运筹帷幄 展现独特魅力

20 多年的科研岁月,既漫长又短暂。为中国导弹装上一颗“中国心”是刘振德不变的梦想。除了要求自己学风严谨,勇于创新,具备良好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外,他还致力于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岗位成才。作为硕士生导师的他,十分注重年轻人在技术水平、工作作风、工作程序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刘振德努力把学生推向第一线,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搭舞台,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今,他的学生都成了各重点型号研制岗位技术骨干。

刘振德不但是技术精英,还是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军品生产批量小、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等特点, 20 世纪 90 年代,航天系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关键在手”的管理模式,即将部分生产能力外包(中间在外),以控制核心技术(关键在手)、质量检测和市场(两头在内)管理为主。而刘振德正是这一运营策略的主要支持者、推广者和实施者。这一管理创新还获得了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管理成果一等奖。刘振德常把方法论引入型号管理中,引入行政管理中。他说:作风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技术人员不单单是技术人员,不善于沟通的人,工作也做不到最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振德反复强调,这些成绩不属于个人,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上级的正确指挥,靠的是组织的团结,靠的是同事们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在咱们这样的科研生产单位,很多的事情不是靠单打独斗的,需要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的是团队步调一致的协同!”

刘振德一方面对下属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又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还经常亲自给大家讲课。生活上,他总是尽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在不多的闲暇时候,他常常与同事们一块参与文体活动,与同事们打成一片,沟通感情。他常说,要让大家各尽其能,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子上,让每个人在各在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提高。作为管理者,处理问题一定要符合逻辑,程序一定要处理好。要尊重大家,才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每人每天感觉有点进步了,有凝聚力了,单位发展才顺畅。人尽其才,是管理者必须的思考。十几年里,刘振德在加强研究室管理和改善职工精神面貌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他所在的研究室连年获得所“双文明单位”和“军品创优杯”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8 年荣获集团公司、三院“青年文明号”称号。

作为团队的主心骨,刘振德深知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所追求的是技术队伍的持续、共同进步,期冀的是整个技术团队的勇往直前。回首来路,刘振德用 20 年的科研岁月披荆斩棘,点火拓荒,攻克了个个难题,为完成国防科研生产任务,实现飞航动力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多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国防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集团杰出人才奖:“ 511 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院级专家等荣誉称号。 2009 年他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成绩,代表的是过去的辉煌;拼搏,将撑起未来的希望。多年来的潜心工作,刘振德用他的才智、胆识和凝聚力创造并丰富着自己生动的角色,用不断创新的思路开创着他人生境界的新天地。如今他早已把目光瞄准在新的目标上,又打起背包踏上新的征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