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转载]张绍春:中央机关创办五七干校的历史脉络与特点研究

(2017-05-20 15:59:14) 下一个

河南的五七干校数量居全国之首, 一些原来傻乎乎把干校办到边远省份的, 回头一看, MD咱傻叉了吧, 你看那几爷子把干校办到离北京就一夜车程的河南, 于是比如冶金部, 便搬五七干校的家从云南到了河南, 都是南, 一个离家十万八千里, 一个火车上睡一夜就到家, 这时心照不宣唬弄毛主席呢--转载者

一、1968 - 1971 年中央机关创办五七干校的历史脉络

 

办五七干校较早的中央机关有第八机械工业部、煤炭工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铁道部、对外贸易部、国家房产管理局,它们均于1968 年第四季度创办五七干校。八机部由于原来在黑龙江拥有一所农场——依兰农场,所以行动非常迅速,1968 年10 月就派了首批近200 名干部到该农场办五七干校。煤炭工业部也于当年10 月在黑龙江创办五七干校,先后分三批下放了1000 多名工作人员到这所干校。12 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大批干部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机关人员由原来的400 多人缩减为45 人。12月7 日,铁道部除少数干部职工留机关工作外,绝大部分干部职工被下放到宁夏黄羊滩办五七干校( 后迁到河南息县) 。对外贸易部的情况与此类似。①

 

1968 年10 月12 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宁夏回族自治区潮湖农场的一部分用作国务院直属口的“五七”学校。很快,国务院直属口军代表到宁夏进行勘查并商谈交接事宜。11 月24 日,国务院秘书厅和国管局抽调24 人为先遣队,进行办校的筹备工作。12 月16 日,国务院国管局第一批下放的228 名干部到达干校。1969 年4 月,国务院直属口分两批派900 多名干部到达干校。10 月,林彪“一号战斗命令”发布。11 月,国务院机关组织一批家属、知青到达干校。这期间,到达干校的干部、职工、知青、家属共计1811 人。

 

1969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江西省进贤县创办中办“五•七”学校,中央办公厅及所属机构的大批干部职工进入该校学习、劳动。在五七干校史上,中办“五•七”学校是全国五七干校的一个典型,就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来说,仅次于柳河五七干校。毛泽东对这所五七干校非常关心,在建校之初,亲自审阅和批准了该校的建校规划。在建校过程中,他经常关注该校的情况,满怀热情地支持身边的工作人员到该校劳动锻炼,嘱咐大家要上好劳动课,在艰苦的环境中认真学习锻炼。② 毛泽东专门指示该校:“告诉同志们,劳动也是一课。要熟悉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办‘五•七’学校是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好形式。”“要想的远一些,学校自己要储存粮食,备战备荒。”“‘五七’学校,自己没有粮食吃,没有油吃,没有肉吃,没有菜吃,那还有什么优越性。”这些指示都是该校学员必学的内容。建校不久,毛泽东的女儿李讷也来校学习、劳动和锻炼了一段时间,并在这里恋爱、结婚,毛泽东特意赠送1 套马恩全集作为贺礼。中办“五七”学校建校当年,就围湖和垦荒近5000 亩,收获水稻163 万斤,籽棉45000斤,花生47000 斤,养猪500 多头,还栽培柑橘等果木120亩,做到了当年围垦,当年粮、棉、油达到全部自给的水平,菜、肉也做到了半自给。③但是,这些却是学员们高强度劳动的结果。冬天,学员们要站在深及膝盖的淤泥中挖渠,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捞沙。夏天,学员们要冒着滚滚浓烟进出石灰窑,在烈日下抢收早稻、抢插晚稻。该校在水稻生产上对学员的要求是“弯腰90 度”,“50 米不抬头、350 米不直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员宁肯不用汽车运输,而是自己拉着拖车运木材,送肥料,搬机器;宁肯不用拖拉机耕地,而用铁锹翻地。《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不少中办五七干校的典型材料。然而,在1978 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它的问题被陈漫远揭露了出来:“中办‘五七’干校在报上登的是黑典型,实际上长期不给干部工作。”④

 

1969 年1 月24 日,粮食部各司、局、厅、部等机构一律停止对外办公,办事机构改为政工组、业务组、办事组,大批工作人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 月29 日,物资部军管会决定物资部干部下放河南罗山物资部五七干校。物资部由近1400 人缩减为200 人。⑤

 

2 月21 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中组部中监委机关工作人员下放劳动的报告》。中组部除留机关工作的55 人( 其中干部35 人) 外,其余全部下放至河南省长葛县办五七干校。3 月20 日,中央监委机关干部,除5 人留守和部分“专案”人员留机关外,其余干部全部下放到吉林省白城子地区办五七干校。

 

2 月,全国总工会绝大部分干部和职工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建校中,他们提出“田自己种,房子自己盖,农具自己造,机器自己修”。

 

3 月,公安部于桑、刘复之等1000 多名干部、职工,连同家属、子女,被分别送到黑龙江和湖北的五七干校中劳动,并继续接受审查。内务部撤销后,除在京设机关留守组外,所有干部、职工于3 月下放到湖北沙市岑河五七干校劳动。1969 年3 月至1970 年5 月,外交部先后有3682人( 不包括家属) 下放到山西、江西、东北、湖北、湖南等地办五七干校,这些人员占到了外交部人员总数( 包括回国参加运动的驻外人员) 的70%以上。⑥

 

4 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机关500 余人下放四川广元五七干校( 10 月10 日迁河南叶县) 。中央统战部全体干部( 除参加中央专案审查工作外)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地质部700 余人下放江西峡江五七干校和黑龙江桃山五七干校。国家宗教事务局全局干部下放到吉林双辽五七干校劳动,1970 年1 月迁至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共青团中央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干部、工人、学生以及工勤人员1400 余人,包括老弱病残者在内,被全部派到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黄湖办五七干校,机关的办公楼和宿舍被北京卫戍区占用。胡耀邦是开过中共“九大”之后,于5 月份来到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的,他被编入一连一排一班,做起了泥瓦工。5 月,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绝大多数干部被下放到河南办五七干校。(息县)

 

6 月,中央党校全校干部下放河南西华五七干校劳动,由中央党校五七干校领导小组主持工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同月,红旗杂志社只留12 人组成临时编辑小组负责编辑工作,其他工作人员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中联部除留下207 人外,其余全部下放黑龙江肇源五七干校劳动。化工部机关及其专业公司除留下177 人抓业务工作外,其余全部下放五七干校劳动。⑦

 

7 月,第二轻工业部机关大批干部下放江西分宜五七干校劳动。

 

8 月,中宣部除部分老弱病残者外,其他人员全部下放到宁夏贺兰县办五七干校。财政部的大批干部则下放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劳动,留在部内搞业务工作的只有100余人。

 

9 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关大部分干部分别被下放到江西奉新河南罗山五七干校。

 

1969 年9 月26 日至1970 年6 月2 日,文化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部分直属单位6000 多名干部分三批下放湖北咸宁,建立文化部五七干校。初期由北京军区驻校军宣队领导,1970 年6 月2 日改由湖北军区军宣队接管。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下设5 个大队,26个连队。

 

10 月,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大批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人员只剩下100 人。国家经委绝大部分人员到河南省西华县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后来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也在其列,他在这所五七干校劳动了3 年时间。10 月14 日,教育部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函授学院等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共1258 人,在教育部军管小组和驻教育部工人宣传队带领下,下放到安徽省凤阳县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继续进行斗、批、改。此后,教育部五七干校由安徽省军区代管,教育部所属机构撤销,在京仅留3 ~ 5 名军管人员做留守工作,负责与国务院直属口联系。

 

12 月,国家统计局机关绝大多数干部下放到湖北省襄樊五七干校劳动,仅留14 人在京从事统计工作。中国妇联机关干部下放到河北衡水办五七干校。国家计委绝大部分人员下放到湖北襄北五七干校。1970 年,朱镕基被下放到国家计委襄北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5 年才离校。

 

1969 年,创办了五七干校的中央机关还有农业部、农垦部、水产部、冶金工业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体委、华侨事务委员会等。

 

究竟当时中央机关创办了多少所五七干校,究竟有多少人下放到这些干校呢? 据1970 ~ 1971 年中央机关五七干校会议统计,1968 ~ 1971 年间中央机关共创办五七干校106 所,有近9 万名干部,1 万名工勤人员,5000 名知识青年,3 万名家属,共135000 人下放到这些干校学习和劳动。⑧

 

一些文章把五七干校的产生和兴办归因于林彪“第一号命令”,甚至有的亲历者也这样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林彪“第一号命令”是1969 年10 月17 日才下达的。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在林彪“第一号命令”下达之前,五七干校已经在全国兴办,且数量相当多。林彪“第一号命令”的内容仅涉及军队战备问题,并未涉及党政干部下放问题。当然,林彪向全军下达“第一号命令”对五七干校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影响,它使社会气氛更趋紧张,更多人担心中苏战争会一触即发,客观上促使部分干部和干部家属加快了进五七干校的步伐。

 

二、1968—1971 年中央机关创办五七干校的特点

 

中央机关办五七干校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之一,从时间来看中央机关办五七干校紧随在地方之后,大多数机关是在1969 年建起五七干校的。之所以会出现中央机关办五七干校落在地方之后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方安置“靠边站”干部的迫切性明显强于中央机关。各地在全面夺权和建立革委会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大多数干部被排挤在革委会之外的情况,安置这些干部成为各地革委会急欲解决的头痛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却从1967 年一直拖到1968 年10 月。中央机关此前实行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全面夺权,虽然“精简机构”的口号一直在喊,但除公安部等少数中央机关已有精简方案外,其他绝大多数中央机关的精简方案迟迟没有出台,这就使得中央机关在办五七干校时要把精简机构的问题考虑进来,再加上中央机关的工作较为繁杂,事关全局、全国,所以下放干部办五七干校的问题显得比地方复杂得多。第二,办五七干校需要使用农村土地,而农村土地一般由各地方直接管理,大多数中央机关此前没有属于自己的农村土地,要办五七干校必须寻找适合办校的农村土地,还要取得县、地区、省三级革委会的同意,并签订相应的土地转让协议。接着,还要进行财产的交接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必然会延缓办校进度。第三,中央机关办的五七干校一般离北京都比较远,相应地建校所耗费的时间比较多。

 

特点之二,中央机关一般是各自分头办五七干校,往往一个中央机关就有一至几所五七干校,总体上数量多,规模大。

 

特点之三,中央机关只将进五七干校作为干部下放的主要形式,地方推行的则是干部进五七干校和到农村插队落户两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做法。

 

特点之四,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央机关所办的五七干校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份。据湖北省革委会1969 年的统计,有38 个中央机关、部队在湖北省创办五七干校,人数近10 万人,占地面积达35.1 万亩。⑨据河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70 年1月,中央各部委在河南省的40 个县办了61 所五七干校,下放干部达6 万余人。另外,部队还在河南省办了29 所五七干校和农场,人数达2.2 万余人。⑩

 

1968 年10 月至1971 年9 月13 日,这只是中央机关办五七干校的第一个阶段,即创办与兴办阶段。1971 年9 月13 日至1976 年10 月,是其第二个阶段,即调整与巩固阶段。1976 年10 月至1979 年,是其第三个阶段,即衰落与停办阶段。第二、三阶段的历史脉络与特点,将在后续文章中加以探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