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简体诗词举例介绍之(2)-- 千古佳作「花非花」

(2010-01-25 11:37:08) 下一个
简体诗词举例介绍之(2)-- 千古佳作「花非花」


依据前此所讨论的简化音律原则,许多古代的诗人早已经在简体诗词方面作过尝试,只不过那时没有用简体诗词这个名字而已。李白,白居易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先驱。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科举的影响,这种形式的诗词作品,必定早已大放光芒。诗人们奔放的情感,高雅的意境,心中的节奏,本来不该受制於别人武断的格律规定,因而得不到自由的发挥。可是由於功利的作用,许多读书人只好无奈地去服从官方定下的格律,诗词创作也就很难跳出这个无理的桎梏。

看过了上次介绍的李白「长相思」,自然不能不谈谈另外一位祖师爷级的简体诗词作家白居易的「花非花」。「长相思」是一首乐府诗,「花非花」在全唐诗里可以查到,但形式上比较像词,有些词书也把它收集在内。然而,词谱书里却找不到「花非花」这个谱调。它原来就是一首「不依照诗词曲谱但是有古典韵味的诗歌」,这,就是简体诗词。如果有人把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和忆秦娥(箫声咽┅┅)当作最早的词(可能是李白之作,也可能是後人嫁名李白的作品),那麽白居易的「花非花」绝对可以算是简体诗词的最早作品之一。「花非花」看来是一首情歌,又似乎是作者抒写自己的感触,又好像有晚唐李商隐一些「无题」诗句的味道。要说李商隐的诗朦胧,这首「花非花」更是达到朦胧境界的最上层之作。三、三、三、三、七、七字的句子,短短二十六字,含蓄蕴藉,可以引人无尽的遐思。你可以猜,这里描写的是相思,是梦境,是怀念,是怅惘,也是那种来无影去无踪,又自在又潇洒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优美诗词的韵味。可见诗歌的精髓不在长篇描写(如一些语体散文诗那样的平白累赘),妙处在於精简传神,能给人留下难忘的情韵;这也是我们简体诗词所崇尚的基本精神。

[附注]此诗在押韵上用的是去声六御(去,处)七遇(雾)韵,古时邻韵可通。唐朝时期,还没有拼音式的语音科学,所以我们不能用今韵的标准来说它是否符合现代的普通话汉语拼音。



花非花?????????作者: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