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以前洋鬼子都骂我们中国人东亚病夫?

(2010-05-15 16:05:29) 下一个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Asia)是清末民初时期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许多人对“东亚病夫”一词的理解是清朝末年中国人吸鸦片而导致了身体瘦弱,所以遭外国人轻视,也近似于人们所说的“鸦片烟鬼”。

此外,“东亚病夫”也是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的笔名之一。[编辑本段]词源
“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梁启超译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西林报》(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当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时,柏林火车站挤满了欢迎的华侨和闻讯而来围观的西方人。他们争先恐后地盯住旧中国女运动员的脚和男运动员的头观看,目光中充满了疑问。当时的一家外国报刊还登出了嘲笑中国代表团的一张照片:一群中国运动员身前放着一个用英文标明的“德国制造”的大鸭蛋,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女人都是小脚,而男人都是拖着一条大辫子,运动成绩当然也就更不在眼中了。

这个词明讽中国人身衰体弱,却也暗刺中国人思想沉疴难起,封闭落后。华人社会对“东亚病夫”此一名词的主要印象来自于李小龙一九二七年的电影《精武门》,电影里有段情节为李小龙扛了一块“东亚病夫”的招牌到日本人的武道馆,并在日人面前将其踢破砸烂的经典画面。
[
《纽约时报》于2008年8月10日刊载了一篇由Erik Eckholm编写的报导,题为"For Many Expatriates, Olympics Signal China’s Arrival"。原文如下:
"In April, 12 elderly civic leaders from Chinatown in New York City decided to visit the Olympic Village in Beijing to beat the crowds and see the structures that already had the world buzzing.
As they walked inside National Stadium, known as the Bird's Nest, the travelers recalled in a recent interview, some wept — out of pride, they said, and joy and awe at the sheer scal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ick man of Asia” they had known as children."
“今年四月,纽约唐人街十二位德高望重的华人社区领袖,为了避开奥运会高峰,决定提前来北京奥运村走走,看一看那里已经享誉全球的建筑。
当他们走进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这些访问者在新近一次采访中回忆道——有些人哭了,因为骄傲,因为欢乐,也因为震惊:震惊眼前这个他们从小就认为是‘东亚病夫’的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的中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起,中国才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一不光彩的称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