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印度将中国定为主要作战对象: (图)

(2009-11-28 14:54:16) 下一个

好文也来加个转帖:),(中国建设西藏,对印度来说那是根刺啊:))
zt.印度将中国定为主要作战对象
印媒: 辛格打探美对华「新方针」
2009-11-27


中印两军隔著铁丝网握手

【大公网讯】近日,印度表示有意出巨资购买英国在建的「伊丽沙白」号超级航母。《中国青年报》11月27日报道,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猜测不断见诸报端。联系到近年来印度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巨资采购先进武器、连续试射战略导弹、频繁举行对外联合军演、加强边界战备建设等种种举动,这一切表明印度的防务战略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

一、在目标定位上,由地区性军事大国向全球性军事大国迈进

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也是欧亚大陆一支重要的地缘战略力量。长期以来,印度把「立足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视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的基本依据。

独立之初,受甘地「非暴力」和「和平抵抗」思想的影响,尼赫鲁试图借助印度在文化和道义上的优势,通过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帮助印度复兴成为世界大国。在此思想指导下,印度采取了「先经济、后国防」的发展策略,军事力量仅限于应对巴基斯坦的威胁。

1962 年中印边境战争惨败后,印度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其大国梦也彻底破碎。继任的英·甘地放弃了尼赫鲁时期不切实际的争当世界大国的梦想,将目标定位于争夺南亚地区主导权。为此,印度以「威胁论」为借口,把加强国防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走上大规模扩军备战的道路。经过几个国防五年计划的建设,印度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为其实施南亚称霸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印度通过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锡金王国、出兵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慑服周边中小国家,最终确立起在南亚的霸主地位。

冷战结束后,随著苏联解体,印度洋地区出现力量「真空」。印度趁机开始向印度洋地区扩张,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力图成为印度洋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随著国家利益的不断延伸,印度在确保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战略优势的同时,积极向亚太地区拓展势力,试图从南亚大国逐步走向亚太大国,努力成为欧亚大陆新的政治棋盘上「主要的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这就要求为国家战略目标「保驾护航」的军队,必须努力与美国、中国等区外大国形成战略均势,走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向世界性军事大国方向发展。

二、在战略指导上,由被动防御型向主动进攻型转变

印度在历史上曾饱受异族入侵和民族分裂之苦。马克思说,印度「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而且它的全部历史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不断面临的外敌入侵,使得次大陆王国始终处于战略防守的态势,与这种战略防守态势相关联的就是印度没有扩张的传统。历史上,印度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文化、宗教和经济领域。印度也从未在它自己认为的南亚次大陆外使用武力,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印度独立之后。

从印度独立至冷战结束,印度主要是实行消极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从美苏相争中坐收渔翁之利,并卧薪尝胆大力发展军事,力图保持对中、巴的威慑,遏制巴、中对印用兵。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势发生巨变。印军认为,冷战后通过战争摧毁敌国的军事力量、掠夺领土、征服意志的传统战争观,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南亚次大陆形势,应该「重在强调威慑作用,而不是强调征服和占领」。

基于这一思想,印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奉行「地区威慑」军事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拒止」威慑,指对南亚次大陆区内国家强调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防止其进行军事冒险,同时对区外大国通过威慑形成「力量均势」,限制其海军在印度洋上的行动自由,从而达到确保海岸线与领海安全和防止大国渗透等目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此战略仍然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型战略。

进入21世纪,印度安全环境日益复杂。一方面,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低烈度冲突不断,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冲突甚至核冲突的风险仍然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南亚地区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和反恐前沿,印度面临「三股势力」的威胁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印军对其军事战略重新审视,认为以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为主要目标的被动防御型战略已不能满足应对新形势下多种安全威胁的要求。

为此,印度在借鉴和吸收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南亚地区的形势,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了调整。印军在坚持「地区威慑」战略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将其被动防御型的「拒止威慑」思想调整为先发制人式的「惩戒威慑」思想,强调主动出击、先敌行动,有效控制,致力于打赢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有限常规战争」,从而实现了战略指导从传统的「消极防御」向「攻势防御」质的转变。

三、在作战对象上,由过去强调「中巴并重」调整为「淡巴重中」

进入21世纪,印度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军事威胁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巴国内政局频频动荡、经济发展缓慢、军事发展受到制约,因而巴综合国力和军事能力的发展与印度相比正处于下降趋势,对印的现实威胁正在减弱。而中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军事现代化不断加快,综合国力和军事能力得到较大加强,「中国威胁」的潜在性正在上升。因此,印军提出了「两线机动作战」思想,要求正确对待中、巴军事威胁变化的辩证关系,做好各种军事斗争准备。

四、在战略部署上,稳定西线强化北线、由以陆地为重转向陆海并重

印军的战略部署是根据新形势下各作战目标的威胁性质、自身实力及历史经验教训而确立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军的部署态势已经形成西、北、南三大战略方向和中部战略机动的特定格局。其中,西部是部署重点,兵力占总数的45%左右,主要用于威慑巴基斯坦;北部是次重点,占总兵力的25%左右,主要用于威慑中国;南部主要配置海军力量,用于对付近海小国和来自海上的威胁;中部为印度的战略纵深地带,占总兵力的30%左右,用于对各战略方向实施快速机动支持。

近年来,印军根据新军事战略的需要,对防务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是稳定西线,加强北线。印度已计划向中印边境增兵两个山地师,并部署苏-30战机和导弹力量,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局部军事优势,立足于打中、小规模的高技术条件下的边境局部战争。二是适当增加机动部署兵力。对一些单一执行对华或对巴作战任务的部队,赋予其对华和对巴「双重作战任务」,实施对华和对巴两线机动作战;三是由过去以陆地为重转向印度洋,形成陆海并重的部署态势。目前,印军把边境后撤的部分部队抽调到重点沿海加强防务,并在南部新建了一支海军舰队,以加强印度洋方向的实力。

五、在力量建设上,打造一支能遂行境外作战任务的跨区作战力量

依据现代战争特点和军事任务需要,印军加快了军队结构调整与转型。近年来印军重点突出海、空军建设,同时强化陆军快反部队,力争打造一支具有全球作战能力的军队。

印度陆军2004年出台的《陆军作战理论》,明确提出向「一体化作战部队」转型,提升陆军的立体攻防、远程机动和快速部署能力。目前,陆军正积极建议国防部成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可以在接到命令后立即通过空中和海上途径部署到范围更大的邻近地区。

海军2005年出台了《海军作战理论》,该理论认为,海军的任务不应只限于进行「控制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战」,而且还要有能力「到达敌方海域,控制敌方滨海地区」。为此,海军提出了「核武加航母」的「双箭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航母、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水面舰艇和战略核潜艇,力争到2015年前后,将印度海军打造成一支以3支航母作战群为核心,核常兼备、水面与水下能力兼具,胜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战任务的力量,从而确保海军具备远距离「力量投送」能力和「第二次核报复」打击能力。

空军2007年出台的《空军作战理论》,提出空军将由本土防御型向航空航天部队转型,使空军具有「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广大区域的「强大战略延伸能力」。同时强调把外层空间列为未来战争中的第四维作战空间,加快主战飞机、机载和天基预警与控制系统建设,把空军建设成一支能打陆、海、空和太空「四维」战争,必要时能独立进行作战且具有威慑力的战略型空军力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