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摆一摆赵紫阳

(2004-10-25 15:42:07) 下一个
 

摆一摆赵紫阳

 

欧阳龙门

 

        在四川的历届省委书记当中,名声最好的是赵紫阳,名声最差的是李井泉。              

       

        客观地说,文革中的地方官员,尤其是各省委书记,在执行中央的过左

政策中,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赵紫阳在四川省委书记任上却多次在自己

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人民的日子好过一点。这一点与李井泉一味取悦上司,

罔顾民间疾苦是大不一样的。

 

        赵紫阳主政四川五年(1975 – 1980),政绩可圈可点,至今未被众多的

川人忘怀。1975年,赵紫阳入主川政。龙门阵说:行前老毛曾对他提起过成

都武侯祠中清代赵藩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也有人所是老毛对赵紫阳的前任刘兴元说的,邓小平在赵紫阳入川时对赵

提起。)

 

        入川后,赵紫阳首先抓农业,这是他的长项。1975年底,赵紫阳视察川

北山区。当地干部带他去看一个先进典型的“大寨田”以示成绩。哪知赵紫

阳看了没有半点喜色,反而忧心忡忡地说:“你们这里是山区,再怎么苦干,

粮食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如果因地制宜,发展山货、土特产,是不是农民

的收入会好一些?”这些话在当时那种“学大寨”、“以粮为纲”是政治路

线的环境下实属难能。当地农民呼之为“赵青天”。

 

        在后来的“包产到户”过程中,四川和安徽都走在前头,以至于民间传

出“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说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1979年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北京“西单民主墙”的活动,四川也

酝酿着学潮。赵紫阳当时在四川表示:现在动乱刚过,百废待兴,还是先抓

吃饭要紧,别的是否以后再说,可以“经济上开放一些,政治上保守一些”。

       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办法。

 

        1980年,赵紫阳调到中央任副总理。在总理人选上,当时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万里正,赵紫阳副;一种是赵紫阳正,万里副。最后邓小平拍板,选

了赵紫阳正,万里副。现在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当时成都的龙门阵说:

到底还是万里和邓小平亲,邓小平要保护万里,让赵紫阳去冲锋打头阵。可惜

后来的发展还真如龙门阵的预言。不过赵紫阳没有栽在总理任上,却栽在总书

记任上。做总书记是赵紫阳的短项,他自己也提到过这一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