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老新四军”讲过去的故事

(2009-06-08 19:49:53) 下一个
“老新四军”讲过去的故事

  抗战后期,我参加了新四军,又很快入了党,对当时军中“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作风印象很深刻。

  那时,由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北抗日根据地严密封锁,有一阵子布匹非常紧缺。于是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同志决定,1944年冬天,实在困难的部队和地区,一律穿苏北民间木制织布机自产的粗布制作的棉衣。连这种粗布也要求节约,棉袄领口的翻领和下面的两个大兜兜也没有了。黄克诚自己也和大家一样,不讲任何特殊。当时我在文工团,还能穿上细布棉衣,这是对文艺兵的特别优待。只有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穿着皮夹克,不知是缴获日寇的还是自己买的,怪刺眼的,不以为然的背后“怪话”很多。但就是这样出洋相的人,也有好的一面。那时在阜宁县公安局当局长的丁兆甲同志来谈事,吴法宪知道后特别叫保卫部的同志多弄了几个菜,他自己也参与接待和陪同共餐,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这给大家留下了颇好的印象。

  1946年春天,在苏皖边区政府和中共华中局领导机关所在地淮阴,举行了“华□□传教育会议”。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华中局负责人邓子恢、张鼎丞,宣传部部长冯定,华中《新华日报》和新华社华中总分社正副社长范长江、恽逸群,文化名人阿英、黄源等都和大家一样,坐在会场上,会议司仪说到请谁上台讲话,谁就顺着边角上的小梯子走上舞台,在台角向会场内的同志们讲话,很少站在台前中央打着手势高声发言的;在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四八”遇难烈士的奠堂上,领导也和大家一样,左臂套着黑纱、左胸戴着白花,哀痛地排在会场上共同悼念;表演期间,有些文艺团体发生了争论,双方在大会会刊和《新华日报》上刊发文章,各抒见解。其中有些同志只有十几岁,但并没有因年轻、级别低而被剥夺应有的发言权,反而受到了照顾和尊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