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神奇的美景,浪漫的情怀 – 听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洞序曲》

(2017-02-18 06:59:27) 下一个

我梦想自己穿越到另一个时空,时间是1829年8月初的一天,地点是苏格兰西面赫布里底群岛上的芬格尔岩洞。在那里,我看到了两位风度翩翩的年轻游客,他们就是作曲家门德尔松和他的朋友诗人克林格曼。那一年,门德尔松二十岁。

芬格尔岩洞以一位传说中的英雄命名,坐落在无人居住的斯塔法小岛上。“斯塔法”据说是荷兰语“石柱”的意思,因为在岛上及岩洞中有无数天然形成的石柱,景象奇异而壮观。下面是芬格尔岩洞洞口及洞内的照片:

据克林格曼事后写道:“我们乘船驶去,紧贴着呼啸的大海攀登一个个石柱桩子进入芬格尔岩洞,其绿色无比的海水咆哮着涌入洞穴,从没有见过比它更稀奇古怪的景象了。一根根石柱可以比做一架巨型管风琴,在黑暗中轰鸣 ……”。

门德尔松被这奇妙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不由得乐思泉涌。他在给姐姐芳妮的信中写道:“为了让你理解赫布里底群岛给我的印象是多么不寻常,下面是我脑海中出现的音乐……”接着他写出了21小节乐谱,这就是后来《芬格尔岩洞序曲》的主要主题,信的日期是1829年8月7日。这封珍贵书信的原件现存纽约表演艺术公共图书馆音乐部(The Music Division of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下面是门德尔松在这封信中手写曲谱的照片:

《芬格尔岩洞序曲》(Die Fingalshöhle, Op. 26)又名《赫布里底群岛序曲》(Die Hebriden),于1830年12月完成,经修改后,于1832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在伦敦首演,并大获成功,成为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

“序曲”(Overture)原是歌剧开始时由乐队演奏的一段音乐。从十九世早期,一些浪漫派作曲家开始创作带有标题的单乐章的管弦乐曲,虽也称为序曲,但实际却是独立的音乐作品。为了和歌剧的序曲相区别,这种单独的序曲又被称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因为那时她往往是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门德尔松就是最早创作音乐会序曲的作曲家之一。

《芬格尔岩洞序曲》虽有标题,但作曲家并没有其它文字说明乐曲的含意。人们在欣赏乐曲时,往往会根据标题和音乐联想到一些景物。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乐曲开头出现的主要主题以上下起伏的音型反复推进,让人联想到层层翻滚的海浪。在其后的乐曲中,人们还联想到海潮,海鸥,阳光,阵雨,等等。乐曲的结尾逐渐平缓,仿佛是海天一色,归于平静的景象。然而,这些毕竟是欣赏者们的主观联想;客观地说,乐曲实际是抒发了作曲家面对那神奇的美景时难平的心潮和浪漫的情怀。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音乐真的很美。我每次欣赏到曲终,总会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虽然我并没有真的去过芬格尔岩洞,但是随着门德尔松的这首名曲,我已经到那里神游过多次了。我也说不清到底是那奇异的景色还是这美妙的音乐让我如此流连忘返,梦绕魂牵。

…………………………………………………………………………………………

下面是门德尔松《芬格尔岩洞》全曲的音像,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爵士指挥:

Mendelssohn Overture 'The Hebrides' | Sir John Eliot Gardin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QyN7MYSN8&ab_channel=LondonSymphonyOrchestra

 

下面是全曲的录音配赫布里底群岛及芬格尔岩洞的风景画面,由加里·施耐德指挥,乐队及配像者不详:

Mendelssohn: Fingal's Cave Overture (The Hebrid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Z5cHUaiBI&ab_channel=aharon57

 

更多的有关信息,也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可见:

The Hebrides (overtur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ebrides_(overture)

(新芭网)门德尔松:交响序曲《芬格尔岩洞》

http://www.sin80.com/pub/697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但是您没看到现在有很多钢琴小神童们,他们父母一辈子跟音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比如这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891574/
不过,这都是题外话,您不必沿袭我的这个话题。谢谢您的回复。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我不大相信“转世”。至于“钢琴神童”,我想有两个因素不可少,一是先天的遗传,一是后天的教育。拿门德尔松来说,他母亲的钢琴弹得很好,所以他有音乐能力的遗传;他很小就由母亲教他钢琴,后来又有更专业的老师,因此他有良好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所以成为“钢琴神童”也就不奇怪了。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评论。同意你说的,“。。。这个传递的过程也会非常主观,跟作者的年龄,阅历,和当时的心境一定有很大关系。” 的确,当然这种关系也会是多种多样,甚至比较复杂的,要看具体情况。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我百度了一下门德尔松的生平,发现他也是一位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出。这让我又想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您觉得那么多的钢琴神童会不会是钢琴家转世?我看到很多4,5岁的孩子,学琴一两年,但但弹起琴来有如神助。我学过钢琴,知道弹琴不容易,弹好更难。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一两年就弹那么好?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人类有很多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绪,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很准确的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所见所闻。不过这个传递的过程也会非常主观,跟作者的年龄,阅历,和当时的心境一定有很大关系。我听这首序曲感受到的是活力,张扬,希望和一种向上的力量。我想大概是因为门德尔松当时只有20岁,所以整首曲子都给人一种很干净的感觉,心灵的干净,眼界的干净。可惜门德尔松只活了38岁,否则如果几十年以后再旧地重游,估计他写出来的乐曲就不一样了。您的介绍写的很浪漫,我可以体会到您凝神闭目欣赏这首优美乐曲时的轻松心情。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茵茵梦湖' 的评论 : 别客气。我也感到自己对门德尔松及其他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知道的很少,要欣赏的还很多,当然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茵茵梦湖 回复 悄悄话 岛上的岩洞风景确实挺奇异,有点苏格兰的苍茫风味。
还是第一次听说门德尔松的这首序曲,谢谢博主介绍。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rdong' 的评论 : 谢谢评论。
erdong 回复 悄悄话 享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