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险恶,人情淡薄。雨送黄昏,花谢易落。曾几何时,昨非今是。雨后黄昏,博客行乐。
个人资料
正文

访问“学徒”

(2010-12-07 13:14:14) 下一个
没有白来美国 (2)

以此文纪念八十年代的出国潮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是“向钱看,富起来”。出国成了致富捷径。
80年代海关规定:在国外工作或留学一定的时间,回国时可以免税带电器回国。好象是半年两大件两小件。笔者的同学(两口子)在美国呆了三年,带了若干大件电器凯旋归来。其中除了常见的电视机,冰箱外,还有电脑和摄像机等。(那时候的电脑,在单位上被当成菩萨供着,进电脑房得换工作服。)两口到家时的电器大件得用大卡车去拉。大家开玩笑说,可以开电器商店了。这两口子出国时一无所有,两手空空。三年后回国成了“电器商店老板”,“空手套白狼”啊!
当年的出国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遵纪守法的“良民”,签证到期就按时回国,回原单位工作,很少听到“跳槽”的事。他们是最早的“海龟”。海归常常把彩电和音响,甚至冰箱都一起摆放客厅。引人注目外,也是访客羡慕的谈资。
后来国内的发展,让早期海归们不仅“先富起来”,无一例外也成了“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
80年代以后,五子登科与时俱进,变成了帽子,房子、车子、票子、孩子。
笔者所认识的回国人员,没有一个白丁。从政的则官至厅局级的院长或党委书记等。留在学校里教书,科研的都成了教授,正研,博导。在升官戴乌纱帽,获得高级职称后,余下的房子、车子、票子、儿子等人生难题,都不再操心费事。直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看到因贪污腐败坐监判刑的的熟人海归。按“鸡头,凤尾”的说法,都是“混”得挺好的“鸡头”。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早期回国人员的“五子登科”,以及没有出国也能“先富起来”,让一直呆在国外底层“混”的一些“凤尾”优越感顿失。笔者见到几个“肠子都悔青了”的上海银,每次谈起上海今天的发展和变化,就会为当年挤破头出国,想方设法留在美国的所作所为後悔不跌。这可是另一个话题。

出国考试(EPT)
毛和中共执政后, 50年代亲苏反美“一边倒”,60年代的反苏反美,直到70年代的文革,近30年无数政治运动折腾后,国人外语乏善可陈,惨不忍睹。80年代初高校评职称,校方曾设置外语考试以示公正,尽管暗示了是“走过场”,也受到教师们的抵制和反对。
78年第一届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仅能作参考。79年第二届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宁缺勿滥,不少考生被外语卡住,让30岁以上的在职人员断绝了考研念头。80年后研究生来源难以为继,不得不等77届大学生的毕业。
为了避免派出有失国格的“聋,哑,瞎”留学人员,为了保证派出人员质量。国家教委设置了统一英语水平考试EPT(The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主要对象是公派出国人员。各单位院校的外派人员经过英语强化培训,EPT过线(110分),得到国家名额后,就可联系出国。
对于当年的出国人员, EPT决非易事。有的省份每年仅仅只有一两人能够(EPT)过线。一些“内定”的外派人员,英语强化培训了好几年,也未能通过EPT,最后只得被“保送”出国。

访问“学徒”
通过层层选拔,EPT过线,来到国外。挂的牌子是访问学者。学者,大学问之人也。聪明人心里会掂量自己到底几分成色,不致于“得了个棒槌,当针(真)”。90年代,国家派出了“高级访问学者”(高访)。有人因此把80年代的访问学者,称为“低访”。
当年即使EPT过线的赴美人员,英语交流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和幛碍。尤其所学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美国差距更大,凡事几乎都得从零开始,“洋插队”的苦头和艰难一言难尽。肩负“学者”称号,访问学者们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真实角色却是个“学徒”!
那些EPT未能过线,或年龄偏大,“保送”出来的外派人员,来到新大陆后,面对从零开始的“学徒”生活,和洋师傅之间的英语不能交流,工作上几个回合的挫折,生活的拮据困顿,难免产生消沉心态。既然能有本事“混”出国,在国外再混一两年也不难。后来这种人回国也成了教授,或政府官员。
一些真正搞学问的外派人员放下身段,成天“泡”实验室里,煎熬两三年后,学徒期满,取得真经,获得了谋生本事,成了真才实学。这种人出国前已经是培养对象,接班人或“三梯队”。回国后被捧成宝贝,升官晋爵,提职称,当之无愧成了本专业的顶尖人物或科研课题主持人。

隔海投师
久违的“隔海投师”已经成了今天的时髦。
01年笔者侄儿中科大毕业后来美国读研,行前的所有联系工作用电脑,伊妹(Email)和网络对话(messenger)解决。这样的通讯手段,对于80年代的出国人员,无疑天方夜谭。仅仅20年时间里,高科技有了不可思议的发展和变化。
80年代初,不少单位和院校,尚未成立“外办”机构。出国前的一切事务,还得靠自己打理。
先去图书馆查阅本专业有关文献,花几天时间找出若干美方教授的通信名录和地址。(现在只消古狗上点一下)。然后从早到晚在英文打字机上“码字”,发出若干信件到美国“推销”自己,找一个美国“师傅”收留……。这些活儿在今天看起来不难。但是在当年的打字机时代却是个真功夫,各位不妨想一想30年前,找一个熟练的英文打字员有多难?
出国无疑是人生的关键时刻。关键时刻尤其需要保持清醒: “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
(未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