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险恶,人情淡薄。雨送黄昏,花谢易落。曾几何时,昨非今是。雨后黄昏,博客行乐。
个人资料
正文

叶企孙,半生功名半生坎坷

(2009-06-22 04:55:48) 下一个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3日),也作叶企荪,原名鸿眷,以字行,男,汉族,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上海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常人的眼里,科学界的人们在1949年后好长时间都不大吃香,至少“臭老九”的帽子是戴着的。因此,当某老先生告诉我当年有的科学家工资比毛主席还高,实在是有些不能相信。
老先生五十年代开始曾在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工作,担任秘书,而秘书的老板是谁呢?就是很多人熟悉的邓稼先。
数理化学部是科学院当时的第一大部(似乎还有一个科学技术部),在这里做秘书,最低,也是当时全国十大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老先生告诉我,当年他毕业时,全国只有五万名大学生。(今天,有五百万。)似乎也有为自己是那五万分之一有些得意的样子。
因为作秘书,教授们的工资多少,老先生也自然心中有数。
当时,叶企孙的工资,是三百六十元。毛主席呢,则是四百零四块八。
如果是这样,怎么能说叶比毛先生工资还高呢?
因为叶还有一个固定收入,他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学部委员每个月要补一百元钱的。
所以叶先生的固定收入是四百六十元。
当年的四百六十元是什么概念呢?老先生又告我,当时他的师兄在清华教书,每个月拿出八块钱来当伙食费,可以天天吃水鱼王八的。
所以叶企孙当时实在“阔”得很。
叶先生还不是最有钱的,当时工资最高的,既不是国家领袖,也不是科学家,而是梅兰芳-梅先生的工资一个月两千元。比他少一点的是马连良,马先生一个月一千八。
所以抗美援朝梅先生捐就捐飞机,那才是大手笔呢。

不过叶先生却是很简朴的人,钱,多半是接济学生和给穷亲戚花掉了,有些积蓄也在文革中被抄家一空。这位在数理化学部当秘书的老先生,当时经常为了审稿的事情去叶先生家-那时候没有传真和电子邮件,重要的稿件只能秘书自己跑。叶先生家在北大,是个老院子,周围环水,感觉象个岛,是个很让人羡慕的地方,但叶先生偶尔留吃饭,一起吃的都是很简单的饭菜。唯有一次吃到了好东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叶先生看他送稿来,就招呼他说来得正好,于是送给他四个苹果。
当时的情况全国都在挨饿,叶先生也很消瘦,却有苹果给客人吃,还让带回家!小秘书喜出望外,那苹果的滋味和带来的快乐,一直记到了几十年后。
后来才知道叶是政协委员,有权利到政协的内部商店买东西十次(估计是一年十次)。当时学生们没有东西吃,叶就把能买的配额都买了苹果,放在家里,来的学生,同事就一人送四个,送完了,自己再去买。

叶企孙何许人也?听说到他的工资比毛主席高的时候,本人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物理学家。这两天准备整理这段文字,才上网查找叶企孙先生的情况,恍然发现突然看到了一位大师的影子。  叶企孙,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他的门下,走出了中国科学院七十九名院士。他曾任国民政府中央科学研究院干事长,而在学术上,他在世界上为精确测量巴朗克常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了这个常数以后,有很多物理方面的计算就变得迎刃而解。
叶的晚年极为悲惨。他在文革中被作为特务嫌疑关押而后监督劳动改造。叶的一位学生说:“叶先生是活活饿死的。” 但凡曾经亲眼目睹叶先生晚年的惨景的,对此都深信不疑。在刘克选、胡升华《叶企孙的贡献与悲剧》中,曾描述穷途末路的叶——“当时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了这种情景:叶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有时在一家店铺买两个小苹果,过走边啃,碰到熟知的学生便说:‘有钱请给我几个。’ 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而叶先生的侄子回忆,在那样的时刻,叶没有向任何人表示过自己人生的悲惨。在他看来,好像是这世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为自己人生而感叹。他对自己的遭遇淡然处之,疾病缠身,两脚肿胀,小便失禁......叶经常坐在一张旧藤椅上,读点古典诗词或历史书打发时光。
1987年,叶企孙先生平反昭雪,重还清白。

努力忘掉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吧。还是回到叶企孙雄姿英发的时代吧。
英俊的叶企孙先生有一个谜,先生才华过人,侠肝义胆,却终身未娶,其中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这里让人想起了和他同时代的金岳霖,一样的才子佳人,一样的重情如斯,故事竟然仿佛雷同。
物理知识的贫乏,叫人难以理解叶的才华和贡献,叶先生的学生李政道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
和许多纸上谈兵的教授不同,叶先生曾亲自为冀中等抗日根据地搜购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并直接支持自己的学生去参加抗战,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抵抗力量的兵工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他一手培养并送到根据地的阎裕昌在1942年的战斗中被日军俘获,这位不屈的清华人被日军用铁丝穿过锁骨拖着游街,依然破口大骂,恼羞成怒的日军将他用乱刀劈死。
不过,叶先生自己的冤案,也正源于他的学生熊大缜(曾担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1986年平反昭雪)被作为国民党特务冤杀的事情,这却是众人始料不及的。

叶在困难时期,以当时自己的“特殊”身份给来送稿件的后生晚辈苹果似非特例,在有关文献上曾经记载有类似的事情——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著名学者,给他们“特供”一些牛奶,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当他看到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因营养缺乏而患浮肿时,就让这学生把自己的牛奶喝掉。叶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这点牛奶你一定要喝下去。
有关叶的另一件传说,就让人有些真伪难辨了。
那就是叶先生终身未娶。缘于在一次恋爱中的失利,在和一名同僚同时钟意于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做了个君子协定。结果女孩子的红绣球打中了他的对手。先生就此淡泊于感情,专心治学一生。
这件事有些让人难以相信,因为叶先生是如此优秀--书香门第,哈佛大学的博士,清华物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卓越的成就,崇高的气节加上英俊脱俗的外表,如此人中之杰,谁能配得上叶的“情敌”?!又有哪个女孩子会舍得放弃叶先生呢?
据说,这个女子,就是当时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花王蒂澂女士。
而叶的情敌,就是被称作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帅哥的周培源先生。
周培源先生和王蒂澂女士的结婚照:才子帅哥,才女佳人,一度被校内学生称为神仙伴侣,连曹禺也羡慕得很。

据说叶,周之间有了君子协定之后,就等王蒂澂女士自行选择了。结果虽然叶先生是系主任,薪水也比当教授的周先生高,王蒂澂女士最终选中了周先生。其原因,知情者说是有两条。
一条是叶先生略带口吃因此交往的时候惜字如金,表达的时候不那样清楚明白。叶先生不是教授么?口吃怎么当教授?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好几位我见过的科学工作者生活中都有一点口吃,但是在讲台上却侃侃而谈,看来无非“不紧张”这三个字。
谈爱情的时候,很少有人不紧张。教授也是人,亦不例外。
另一条是王蒂澂女士一直倾心于身材较为高大的伴侣,周先生恰好是高大英俊。叶企孙先生虽然英俊却不够高大,于是……
清华三十年代教授们的合影,右边第一人是周培源,第三人是叶企孙,可以看到两人的差距。这件事的真伪依然不得而知,然而,周先生夫妇,确实是中国学术界的模范夫妻,假如叶先生有灵,显然也会为他们而感到欣慰吧。

作者不详
推荐:求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