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险恶,人情淡薄。雨送黄昏,花谢易落。曾几何时,昨非今是。雨后黄昏,博客行乐。
个人资料
正文

朱元璋的“山寨式”治国

(2009-02-06 23:52:15) 下一个
作者:孙存准
推荐:求索

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勤政著称。当然,朱元璋勤政是有原因的。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亲手废除了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丞相制,独揽大权,独断朝纲,且事无巨细,皆“躬亲之”。但深究起来,他的勤政缘于他的山寨式治国。

朱元璋早年投身红巾军,后几经搏杀,成为绿林豪杰,对山寨式治理和管制可谓轻车熟路。但坐上龙庭的朱元璋,依然奉行山寨式治国,竟把煌煌的大明王朝当成一个硕大的“山寨”,他自然就是“寨主”。在31年的“寨主”生涯中,朱元璋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勤于“寨”务,忙于“寨”事。

首先,朱元璋战战兢兢地守护着“寨主”之位,唯恐被人夺走。他的“寨主”之位本来是从蒙古人屁股底下抢来的,抢夺成功后,他又怕被强人夺走。他清楚,在弱肉强食的“山寨”里,丛林法则就是最高准则,稍不留意,“寨主”之位就会易主。所以,朱元璋守护起他通过血腥手段夺得的大位来,倍加小心,倍加努力,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凡是他认为对大位有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的人,不论是谁,就一个字,杀!于是,朱元璋杀功臣,他认为功臣劳苦功高,而且目睹或协助过自己夺位,难免会产生联想,甚至会效法自己的夺位之举,是颇具威胁的“奸党”,所以,他诛杀开国功臣,大搞株连,杀杨宪、杀胡惟庸、杀李善长,甚至连他自己的侄子和外甥也照杀不误。朱元璋杀官吏,他觉得,官员做官做久了,就会对大位产生想法,变成了“不肖无福之徒”,所以他杀起官员来往往是“大手笔”,譬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发生的“郭桓案”,被诛杀的竟达数万人。朱元璋杀文人,他“出身寒微”,从小失学,大字不识一箩筐,却对有才学有思想的文人们十分猜忌,认定文人们是自己统治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大兴文字狱,疯狂迫害和杀戮文人,声名远扬的明初“吴中四杰”,无不结局悲惨,高启受魏观案牵连,被腰斩,杨基被罚苦工,卒于工所,张羽被流放岭南,召还途中,知道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投江自尽,徐贲被逮下狱,惨死狱中。当然,朱元璋也用人,但他用的人是比他读书更少、没有任何思想和主见的奴才,他还精心豢养了一大批对他唯命是从、只知杀人放火和喝酒吃肉的打手。

其次,朱元璋毫无顾忌地掠夺财富,充盈朱氏库房。按理说,一个王朝成立之初,应该给饱经战乱之苦的民众以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以便让民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据史书记载,明初农民的赋税比元末还要高数倍,农民的负担竟然不轻反重,这是当时的农民没有想到的。这也许是朱元璋小时候穷怕了的缘故,如今突然意外地“发迹”了,所以对财富才如此地痴迷和酷爱,以至于如此地掠夺农民、聚敛财富。另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认为,富足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就是一种威胁,于是,他对豪门富户采用连锅端的办法,要么实施有组织的迁徙,如强迫大批苏州富民“移民”至他的老家安徽凤阳,让富户们在异常陌生的“异乡”自生自灭,要么罗织罪名,没收他们的田产财物。由此豪门富户凋敝,原来富庶的三吴地区“豪民巨族,铲削殆尽”,“一时富室或徙或死,声销影灭,荡然无存”。朱元璋如此掠夺财富聚敛财富的手段,和土匪打劫比较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三,朱元璋赤裸裸地推行恐怖统治,制造血雨腥风。众所周知,大凡山寨的“寨主”,大多靠杀戮立威,北宋末年的梁山寨主宋江就是一个热衷杀戮的主儿。祝家庄不把梁山当回事,他便率领山寨弟兄三打祝家庄,把人丁兴旺的祝家庄杀了个鸡犬不留,这之后,梁山周围的村寨无不对梁山的宋寨主“诚惶诚恐”。绿林出身的朱元璋同样迷信暴力,痴迷杀戮,在其当政的31年中,朱元璋竟然把杀戮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于是,大明的天空腥风吹拂,血气弥漫。有一次,朱元璋到苏州微服私访,听见一个老婆子说起张士诚,左一个“张王”右一个“张王”,而说起当朝皇帝来竟左一个“老头子”右一个“老头子”,朱元璋大怒,下令把老婆子居住那一带的民家全杀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