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珍贵记忆:我小时候的北京 (ZT)

(2015-06-10 18:24:13) 下一个

我出生在北京,并在这里长大成人。我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乐趣和故事全留在这大街小巷,皇家园林和十大建筑之间。我永远爱我的故乡和那里的亲朋好友。

我小时候的北京:1960年的北京站

60年代~70年代,因公因私进北京的人必需持有单位介绍信,才能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买到进京车票 ,此政策文革后取消。

北京站的经历: 它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建筑物。 每逢春节前,8岁的我就去北京站托列车员(我是长子,家里的活都是我干)把挂面,用酱油腌的猪肉和北京特产带给老家的亲戚( 当年家家户户都有不断资助老家亲戚的经历 ),整整的12年从未间断,送着送着我就从一个小屁孩变成一个性情暴躁的糙汉子。

1968年后,我在这里送走了很多的发小(去农村,建设兵团,部队,外地工作和上学),曾含着泪送走了发配到远方的亲人,我曾亲眼看着铁哥们坐上去边疆的火车后就再也没回来。我是在这里把老婆接回了家,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居两地生活。在北京站迎来送往的岁月里,我深深体验了什么是生死离别的真正含意,更体验了人生的艰难与无常。16岁起,我是从这里乘车走遍祖国大地,看到了很多很多.......。

1960年西长安街~民族文化宫的图片

这条街是我7岁时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我的母校就在民族文化宫对面的胡同里,这条大街记录着一个男孩六年的捣蛋经历。

1959年天安门广场东侧革命历史博物馆

所有的老照片都有几大特点,干净,安静,人少,空气好...。 1960年,我和父亲到这里参观时,我为了能吃一根儿三分钱的红果冰棍需要强忍着让父亲叫一声我的外号,而且还必需响亮的答应才算数。

我小时候的北京:1959年的人民大会堂

大家注意看,当年的普通市民居然可以近距离的在大会堂边上自由行走,但在1966年至2014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这个位置早已是警戒线以内了,你胆敢靠近这一区域,再来个弯腰或掏兜的动作,子弟兵肯定会给你无限的 “惊喜”。

我小时候的北京:60年代的两会

1959年十一国庆节:北京展览馆

1974年我去上海出差时才知道,那里也有一座几乎一样的展览馆。

我小时候的北京:1970年代老莫

北京展览馆莫斯科餐厅的照片,这是当时的就餐环境

老莫的故事:北展主楼西侧后身有一个1970年~1984年期间很著名的餐厅;“莫斯科餐厅”,俗称 “老莫”。以经营俄式大餐闻名。当年来这里吃饭的干部子弟很多,也有一些以打架闹事为生的人,还有一些文人雅士和假洋鬼子等等。大部分的食客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70年代,一进餐厅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片的国防绿和中国蓝。老莫还是个聚会和交友的好地方,吃饭时经常能碰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男子汉的聚会不但热闹,粗犷,而且所有的动作都是粗线条 ,糙汉子们能把 俄式大餐 吃出边疆大车店和 “贴饼子” 的感觉来(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建设兵团和部队回京探亲的)。我大婚时和晓航兄弟也是在老莫小小的庆祝了一下。

我小时候的北京:紫禁城

从小学到成人,它是我最爱去的好地方之一。多有学问的人来到这里还是有听不完的故事,学不完的知识。

1960年的北海(公园)大桥

由西往东(由下往上),过了府右街往东就是北海的这座桥,桥的两侧风景如画。桥的左边是北海公园,桥的右边就是 中南海。

我小时候的北京: 北海公园前门

北海公园:北海公园在京城中心,特别方便朋友聚会,谈恋爱,聊天,散心,家庭来此度周末等等。 这里有山有水,有饭馆,楼阁,庭院.....。假山挺别好玩,它四通八达,从山下的洞口进去可直达山顶的好多地方,不过总有人在洞里拉屎撒尿,根据大便的份量肯定是成年人所为,我每次进到洞里都能闻到一股强烈的昭气池味道。

北海公园前门的故事:70年代,我的朋友们谈恋爱时,有70%的人首选在北海公园前门与女方第一次约会,但成功率不高。头次约会,女方经常故意晚到30分钟,想借此考验男方的诚意和耐心,同时还想从心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女方经常藏在马路对面的树后边偷偷观察着男方,如果她认为男方的相貌和身高都不达标,她就会静静的消失,事后也不解释。当年有些年轻的女同胞在这方面真是个炉火纯青的老游击队员,没有人教就能如此的老练,我从心里佩服。

那些傻哥们经常跑到我宿舍里痛苦的诉说着他是如何拿着两根儿冰棍在公园门口傻站着的经历。男人太糙,根本不懂女方晚到和语言暗示的真正含意。他们更不懂女人嘴上一个字,心里一座山的传统。他们天真的期盼着女方的“回音”,还甜蜜的回忆着初次见面的分分秒秒。情场败将都有一个通病,他们都爱把约会时的细节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想。

那些丢人现眼的情场败将老不停的问我;“哥们,那女的一见我就捂着嘴笑,她是不是喜欢我呀?

她让我帮她拿大衣,说要去方便一下,是不是对我特别信任呀? 她问我工作忙不忙?是不是特别关心我的意思”....? 我不耐烦的打断他;“行了吧,我的傻哥哥! 她能有什么意思呀”!她对着你笑 ,那是因为你四个月没换衣服,没剃头,头发都赶沾了。上衣的五个扣就剩俩了,胸前的衣服上还沾着豆桨,牙膏,米粥和咸菜汤..., 她只要看看你的上衣就知道你这半月里都吃啥了。

你TMD还一站三道弯儿,右腿不停的乱颤,一看就是个不拘小节的败家子儿,女人能把终身托付给你这样的”?! 她让你帮着拿大衣,那是因为厕所太脏。她问你工作忙否? 那不就是没话找话吗,如果她再问你共产主义啥时实现,您不就更没戏了吗? 我的傻哥哥唉...”。

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当时整个中国和个人的卫生条件及现状,那时爱卫生的女人如一周能洗一次澡就是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的最大体现。

我小时候的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

我在这里过少先队队日的情景,与发小和朋友们侃天侃地的笑声,甜蜜的恋爱过程等很多的美好记忆全都留在了五龙亭。

我小时候的北京

1960年,北京市民~老习一家在五龙亭,那时的高干子弟真的很普通。

我小时候的北京:景山公园

景山开发于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时,景山是皇城之内的御园,曾是皇宫的一部分。明清两代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时用拆除元代宫殿的渣土和挖掘故宫护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阁的基础上堆起一座土山,就是现在的景山公园。 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在这吊死在歪脖树上。此树保留到文革前,1966年让红卫兵砍了。1966以前,我经常去景山公园里的北京少年宫学习课外知识和业余爱好。

我小时候的北京:1960年的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足迹和故事。我曾在昆明湖里滑过冰,划过船,游过泳,母校的春游,与家人,同学,同事,朋友,发小们的聚会和初恋全在这里。我从7岁起(66年~68年除外)几乎每年都来这两次....,好地方啊。

我小时候的北京:1960年的东单邮局

现在很少有人寄信了。

我小时候的北京北京的自行车存车处,老太太会把一对小竹牌的一半挂在你车把上,另一半给车主保存 ,它是取车的凭证,两分钱能存好几个小时。

我小时候的北京:德胜门

首汽出租汽车公司的营业车场

老乡们可能忘了1960年的北京还有这么大的出租汽车场。

1954年的百万庄;三里河路

刚刚峻工的国家建委和中国外贸进出口办公大楼

当看到这张老照片时我倍感亲切,我从2岁到26岁期间就在三里河路这一带生活,在往前走两站地就是著名的 “钓鱼台” 国宾馆(照片由下往上)。 上小学时,每周六下午放学后我就到右边这座楼里等父亲下班....。所有的寒暑假,我都在楼后的机关食堂吃早饭和午饭,这里应该是我的老家吧。

我小时候的北京: 1959年的长安街

在天安门一眼可以看到香山

无论空气和城区都比现在干静整洁很多,人们也非常的有礼貌。

国庆大游行,少年儿童方阵。

我们所有的同代人都会有这种经历

我小时候的北京:国庆烟火晚会

50年代末,国庆烟火晚会还允许普通市民到天安门广场看烟火。大约是59年左右,我父亲曾带我去过一次,我坐在他肩上看烟花,那时放的烟花里有好多小降落伞,它们能随着风飘到很远的地方。但很快十一国庆节,五一节的烟火晚会就不对民众开放了。

我小时候的北京:1959年的工人体育场

西边还有一座工人体育馆

在1966年以前,凡有重大的政治活动,体育盛事都在这里举行,它的地名叫:“三里屯 ”。是个人少,很干净,很安静的新区。可现在的三里屯已变成一个很混乱的地区, 天一黑满大街的 “牛鬼蛇神”,窑妹子的招呼声和大花流氓的脱裤子声混成一片。

我小时候的北京:1959年的军事博物馆

军博离我家很近,看枪看炮是男孩的酷爱,从军报国是男孩的梦想。

195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

这里还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电台,中央电视台的制作和广播的所在地。大家听到的各类 “喜讯“,“新闻” 和文艺节目就是从这里传遍祖国大地的。我曾在这里进进出出8年之久。

我小时候的北京: 中国邮局大楼

1900年由外国人建成,在毛泽东纪念堂东侧,已被拆除多年

1963年,在一楼营业厅里有一台自动售邮票机,能售四分和八分钱的邮票。为了体验现代化的感觉,我一有点零钱就来里买邮票,实际就是想玩玩这台售票机。在那时,对小学生而言它完全是一台高科技产品。

我小时候的北京

其实北京最有历史,故事最多,最有风格,京味儿最浓的地方就属那三千多条胡同了。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主流民俗文化,京腔,京韵,京活儿(手艺绝活),京食,老北京的方言,老北京人那种 爷的感觉全是从胡同里来的。真正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方言,口音,饮食习惯,民俗文化等等与我们这群外来户有着天壤之别。

胡同里的故事多,历史长,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小时候,我去同学家串门时,同学告我胡同口卖冰棍的老奶奶是晚清的格格。很多的名人名舍就在你眼前,老人家提笔就是作品,随便说句话就是精辟的人生哲理,可他们从来不提以前的辉煌,对一个7岁的孩子还特别的客气。

2014年有个地方也叫北京?!

天天过这样的日子,能有好心情,高素质和文明礼貌?

我小时候的北京,天安门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