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林克:1960年很多地方发生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毛泽东心情沉重

(2010-11-28 21:22:35) 下一个
毛泽东的英语秘书林克


陈 杰 

    

    解放初期,毛泽东需要一个懂英语的国际问题秘书。中共中央组织部几经物色,正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的林克被选中。

                           兼任毛泽东的英语“先生”

    1954年 10月,林克住进了中南海静谷的一个四合院。走出静谷,东侧就是丰泽园的大门,毛泽东的菊香书屋便尽入眼帘。

    1954年11月,在广州越秀山的游泳池畔,初为秘书的林克第一次见到了领袖毛泽东。刚刚在池中舒展了身躯的毛泽东,此时兴致正佳,微笑着让林克坐在身边。

    “什么地方人哟,多大年纪?”毛泽东乡音难改。

    “籍贯江苏,29岁。”未脱拘谨的林克,出语简捷而规范。

    “口音不大像么”。

    “是的,我幼年时生活在保定,‘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到北平,后来上了燕京大学,读国际经济专业。

    毛泽东早在南北游历时就曾到过保定,此时林克提到保定,立即引起他的兴趣。他说;“你晓得那个莲花池吗?那是北洋军阀曹锟修的私人花园。”

    触及到历史,毛泽东谈兴更浓:“曹锟用5000银元一张选票,收买了500多名‘猪仔议员’,很下本钱哪。他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贿选总统哩!”曹锟贿选期间,毛泽东正置身于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曾专门发表文章,抨击污秽的军阀政治。往事如烟,可毛泽东却能信手拈出与话题相关的一段历史。

    一番寒暄,一段生动风趣的旧闻,使林克恢复了平静自然。

    “你做我的老师,教教英语,好么?”毛泽东话峰一转、眉宇间透着诚恳。

    “过去我做过教书先生,现在要做学生,拜师喽。”言罢,毛泽东大笑起来。

    从那天起,林克开始了给毛泽东当英语“先生”的生涯。

    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自学过英语。全国解放以后,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英语成为他的一种爱好。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他学习英语兴致最高的时候。无论在北京、或是在外地,他总是能挤出时间学英语。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能够看英文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

    在林克所珍藏的大量毛泽东手迹中,有很多关于学习英语的短函: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林克写了一封信:“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

    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

                           主席要他读好“无字之书”

    1960年,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全国城乡严重缺粮,很多地方发生了浮肿病,有些省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毛泽东心情沉重,忧心如焚。

    196o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这天中午,毛泽东请林克、高智、叶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封耀松和汪东兴等几位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到家中就餐。

    毛泽东提出让林克、高智(毛泽东办公室机要秘书)、封耀松(毛泽东的卫士)等几位同志到农村去锻炼,去读好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之书。

    1961年1月 16日,林克自北京出发,参加河南省、地、县工作队。整个工作队120人左右,进村后与农民实行同吃公共食堂、同住、同劳动。工作队员还要逐户访问农民群众,了解生活、生产等问题。不到一个月,全部工作队员都得了浮肿病。按照标准他们每人每月粮食定量是27斤,实际上连一半也吃不上。这一半还是瓜菜代,每天喝稀汤。所谓粮食,只是红薯做的淀粉。当时林克胸口以下全部浮肿,其他同志也好不了多少。但工作队的绝大多数同志都经受住了这种考验。

    1964年冬季,林克到河北新城“四清”。临走时,毛泽东像前一次一样,又对林克提出三条要求:一、化个假名;二、不要当官;三、深入群众。

    此时此刻,林克才对毛泽东那天在餐桌上讲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毛泽东当时说:他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期间挨整受压制,“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给我戴的土“帽子’就多了。说什么山上不出马列主义,他们城里才出马列主义。可是他们也不调查研究,我又不是生来就在山上的。我也是先在城里,后来才到山上来的。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山上的经验……”这些话,都是在讲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意义。

    1954年,林克初到毛泽东身边时,年龄只有29岁。到1966年离开毛泽东时,步入不惑之年的他跟随主席已经有12个年头。

    附记:林克1970年至1979年在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1979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达国家经济研究室主任,同时担任中国西欧经济研究会干事,中国欧洲共同体研究会常务理事。1986年离休。1996年12月在北京病逝。
   (《环球视野》摘自2005年11月13日《新民晚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