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时代中国物资供应匮乏的见证

(2010-06-19 00:57:01) 下一个
告别票证时代 董宝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均取得重大成就,广大群众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市场繁荣,商品极大丰富。无论是食品或生活用品,均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给广大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每位市民对此均有切身体会,大家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

  “鉴往知今”,在此有必须再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之前的普通市民生活条件。今天的中老年人,都经历过“票证时代”,这里对当年的生活略微回忆,再看看今天的生活条件,相比之下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就会有更加深刻的切身体会。

  解放后,我国一切学习苏联,施行计划经济。从1954年起,对粮、棉、油等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居民的口粮,食油和棉布实行定量供应。每户居民有购粮本,副食本和百货本。居民按月发放粮票和食油票,而布票则每年发放一次。居民按工种有口粮定量,食油票和布票则是“人头份”。从此中国进入“票证时代”,但对广大居民生活还影响不大。

  1958年的大炼钢铁,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以后三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史称“三年困难时期”。适值笔者在清华大学读书,当时的生活情况虽已过去近五十年,然至今记忆犹新,今漫忆之以存史料。

  1959年开始压缩定量,首先感到粮食紧张,各种副食品也十分紧缺。大学生比普通市民口粮定量稍高,大约每人平均每月33斤,其中面粉占20%,大米占10%,其余为杂粮,包括玉米面、高粱米、白薯或白薯干等。

  面临严重饥荒,学校也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以前学校专设伙食科,统一管理全校伙食。1959年起取消伙食科,以系为单位,自己管理本系的火食。书记亲自下厨房,协同管理员、炊事员共同想方设法搞好伙食。当时有以下措施:

  米饭实行“双蒸法”。碗内放二两大米,先干蒸一次,然后加水再蒸第二次。这样得到的二两米饭可增大体积,显得出饭多。

  汤泡面条。面条煮熟后先不捞出,在热面汤内浸泡二三十分钟,待面条体积膨胀后再盛于碗内,每碗二两(面票)。

  用啤酒花发面蒸馒头。使得馒头体积增大,口感更加松散,类似面包。

  为保证窝头份量准确,特制成圆锥形的木模子,和好的二两玉米面恰好填满。

  用小球藻做代食品。

  总之,使得同样数量的粮食,尽可能做出更多的熟食。

  副食品供应紧张,则遵循“自己动手”的教导,系里辟出场地养猪,养鸡,以便在节假日能吃到一点猪肉和鸡蛋。在宿舍前的空地上种白薯和萝卜。由各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轮流管理。

  集体户口人员每人每年发个人购货证一个,凭证每人每月可购水果糖二两。经济情况好转后,春节期间凭此证可购花生半斤,葵花子二两。每人每月发糕点票和饼干票各一张,凭此票及北京市粮票四两可购糕点半斤,饼干二两。糕点主要有蛋糕、桃酥和江米条三种。黑市有人倒卖粮票,1961年每斤北京市粮票价3元;每斤北京市面票价5元;每斤全国粮票价4元。而每斤标准粉价0.185元。当时大学毕业生转正后的工资为56元。

  由于饥饿,不少人患浮肿和肝炎,凭医生证明,可补助一些煮熟的黄豆。而“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则明显减少。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倡劳逸结合,减轻课业负担,记得1960年期末考试仅考一门。体育锻炼推广消耗体能低的太极拳运动,笔者即在此时学会了太极拳和太极剑,直至今日仍为主要的健身运动。当时班里有位同学,时任团支部委员,经受不住饥饿,于夜间多次潜入伙房和供销社偷吃食品,后被巡夜人员查获,予以开除学籍送去劳教。

  有正式北京户口的普通市民,每户发放购粮本、副食本和百货本各一个。每月17日凭购粮本在指定粮店领取下月粮票、油票,24日即可凭粮本使用下月粮票在指定粮座购买粮食、米、面和杂粮的比例和集体户口相同。每人每月三两食油,主要供应豆油或棉籽油(时称卫生油)。

  由于一斤杂粮票可购白薯五斤,所以在“三年困难时期”白薯是最受欢迎的食品,每届秋末冬初白薯上市时,各粮店前均派起购买白薯的长队。在集体食堂,一两粮票可购四两熟白薯。

  1962年以后经济情况好转。每年六月新麦陆续上市入库,做每年五、六、七、八四个月尽量将库存的面粉售出,以便腾出库容收纳新粮。这四个月用杂粮票也可购买面粉,这期间北京市民食用面粉的比例就多了。在1972年,用杂粮票购买面粉的规定竟从五月份延续至十月中旬尚未停止。至十月下旬的某日,社会上忽然传出消息,翌日即将停止用杂粮票购买面粉。此消息不胫而走,顷刻传遍京城,全城各粮店前均排起抢购面粉的长队,很快各粮店的面粉销售一空,只得立即从粮库调运。各粮店经理奉上级指示,向群众做工作,一再申明:“明天仍可用杂粮票购买面粉。”但无济于事,直至下午六时各粮店仍关不上门。在笔者记忆中,这是解放以来北京最大的一次抢购面粉风潮。

  1961年底开始按月发放工业券,在职职工每20元工资可发一张,在校大学生虽无工资,每人每月亦发一张。市场物资紧张,生活必需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均要凭相应商品的购买票(车票、表票、缝纫机票等等),及一定数量的工业券才能购买,烟、酒和茶叶等商品也要用工业券购买。各种商品的购买票,依职工人数比例分配给基层单位,单位职工再按需要抽签分配。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票、证、券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购物凭据,尤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可以说离开票、证、券就无法生活。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只用了15年(1978-1993)就废止了票证制度,商品丰富,居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现仅举一例。

  电话是一件极普通的通信工具,然在改革开放前则是权力的象征,只有局级以上干部家中才能装电话,普通市民只能使用公用电话。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信局开始向北京广大市民免费安装电话,和国外情况完全相同,在过去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有许多人家,装有不只一部电话。手机的覆盖率在世界上地位居前列。当前的社会特征是信息化,信息就是智慧,是财富。而沟通信息的快速通道就是互联网,所以电话入户就为上网查询、通信提供了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政策普及了电话的安装使用,虽然事小,但它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因而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前,乘专用汽车同样是权力的象征。局级以下的人员只能乘出租车或公交车,不允许私人有汽车。而改革开放后,私人汽车大量发展,标志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十多年来,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电脑、空调、电话等家用电器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市场上各种主副食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具有各种地方风味,不仅讲究色、香、味等口感,还要兼顾营养和健康。大街上餐馆林立,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北京风味美食,而且不同国家和民族,各个地域的特色餐饮也齐聚京城,北京的饮食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可谓霄壤之别。一些人由于贪图口腹之欲,而患了“富贵病”——三高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生活条件好了,也要合理安排生活,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都有挨饿的体验,因而养成了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笔者今天见到有些人抛弃食品浪费粮食,总感到十分痛心。在五十年前,这可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活命宝物啊!今天虽然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应当永远保持下去。笔者在此回忆当年的生活情况,其意义就在于此。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对比,事实胜于雄辩,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计划经济束缚了经济发展,物资匮乏,票证制度是其必然产物。市场经济解放了生产力,向社会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就告别了票证时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系民革北京市委第三支部党员)

http://www.minge.gov.cn/txt/2009-04/17/content_2855532.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