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老师的二三事

(2008-08-23 11:50:08) 下一个
张老师的二三事 (旧作一篇,写于十年前。)
 
高三前的那个暑假里,我们就已经知道要换数学老师了,而且听说是全校最最厉害的张老师。教学严谨自不必说了,把关的老师都是如此。就是在学校里,若是哪个学生嘴里不干不净,被他听到了,不管他教没教过你,都逃不过他的一顿"狠kei(1)"(居然没有这个字?)
 
赶巧,开学第一天的头两节就是这位张老师的课。课前,教室里出奇的静,大家都低着头,每人手里都捧着本书,可眼睛却不住地老是往门口瞅。预备铃响了,只见一位身着深蓝色中山装,戴着副眼镜,五十多岁的男老师,胳膊肘下夹着本代数书上了讲台,俨然一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模样。长相很像老舍先生,不过脾气嘛……我们心里直打鼓。他只是环顾了一下班里的同学,一句话也没说,待到上课铃一响,才平静地说道:"上课!""起立——"……一番礼节过后,张老师只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他的大名,然后轻轻地说:"咱们开始上课。"好厉害呀!一句废话也没有,声量不高,却镇得班内鸦雀无声。"今天我们讲——排捏组合二象四。"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莫名其妙。趁他背转身写板书的工夫,我们之中有几个胆儿大的,小声嘀咕着"什么,什么?什么二象四?""哎呀,我也没听清。"答案赫然写在黑板上"排列组合二项式"。张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用手背推了推眼镜框,说,"湖北洪湖人士,到了北京几十载,乡音仍未改。"这么文诌诌的话竟出自一位老数学教师之口,大家全乐了。打那以后,数学课的气氛可就轻松多了。
 
张老师的课生动活泼,治学又极严谨,可就是——板书字迹太小了。这不,在评教评学活动中,被参了一本。评教评学是我们中学的一项特色活动,教学双方有什么意见、建议尽可以知无不言,平日不好当面讲的,也可以写下来。特别是主管教学的领导要看,要给各方以答复。很多老师都能欣欣然地接受学生们的意见,而反应最快的莫过于张老师了。评教评学的第二天,他又和往常一样不动声色地进了教室。上课了,他报告给大家一个消息:"昨天,有人给我提意见,说我的字写得太小了。"他顿了一下,突然眼前一亮,看到窗外的一块落款儿"体育组"的宣传黑板,接着说,"唔,体育老师的字是大!"大家轰的一声笑炸了锅,他才醒过梦儿来,赶紧补了一句,"你们正确理解我的意思啊!"果然,他一落笔,那字就长得比以前的大了四倍。这时,班里一个男生坐在位子上就喊:"老师,您就往大了写吧!有我们给您擦黑板呐!"老师回过头来,冲大家笑了笑,样子是那么平和。就在那节课下了以后,张老师还亲自坐在最后一排同学的位子上,面对着自己的板书,点了点头。
 
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张老师也会有教学事故?的确有过那么一次。那天上课铃都打过五分钟了,怎么还不见老师来?在众人的怂恿下,课代表小鲍去找了。不一会儿,她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回来,只顾一个人伏在桌子上,捂着肚子乐。别人问她,她只说:"玩翻牌呢,玩翻牌呢。""玩翻牌呢"一时传遍了全班。待到大家再想问个究竟,只听门吱呀一声开了道缝儿,张老师从那门缝儿里钻了进来。天哪,从来没有见过他这副满脸通红的样子,连耳朵都红了。站在我们面前,他倒象个认错的小学生一样,耷拉着眼皮,开始小声解释着:"学校刚为每个教研组安了电脑,领导让我们熟悉一下鼠标。结果我把时间给忘了。"说着,他偷偷地看了我们一眼,"不过,翻牌是挺好玩的!好了,咱们上课吧!"随着班长一声"起立!"我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老师急忙挥舞着双手,示意我们坐下,又指指手表,那意思是告诉我们已经过了十分钟了。可是那次的"老师好——"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响亮的一次问候。因为,也许在学校领导和别的老师眼中,这是一起了不起的教学事故,但在我们眼中,却发现这位头发已有些斑白的老教师原来和我们一样,有颗未泯的童心。下课了,同学们一致要求:"老师您讲吧,这个课间我们不休息啦!"回答是:"我可不想再犯一次了。同样的错误只能犯一次。"
 
张老师对他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上心,不论你的学习成绩是高还是低。我的同桌小王是校排球队的主力,可是在学习上就稍微吃些力了。由于她视力也不太好,就被调到了第一排,和我成了同桌。一天,因她早上把眼镜忘在了宿舍,尽管她的座位正对着黑板,也看不清上面的字,于是她便要借我的笔记。那节数学是习题课,张老师一见她管我借笔记,就把脸沉了下来,说:"小王,这道题你已经听过三遍了,怎么还不会呢?第一遍,我在课上讲给全班同学听。那天下午你找到我的办公室,说课上没听懂,我又给你讲了一遍,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我还是在班上讲的,题目大概就写在这块黑板的左边,而你当时就坐在靠门的那个位子上。"(我们学校为了让学生保护视力,规定每周都要以小组为单位换座位,不至于长时间从一个方向看黑板。)班里又一次鸦雀无声了,每个同学都惊诧于老师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惊人的记忆了,当然包括小王在内。她并没有起身为自己辩解什么。我默默地把黑板上的题多抄了一份,偷着递给了她。那节课,班里同学题都做的很认真,讨论也深入的得多。下午,我借着问问题的机会,向老师解释了上午的事。张老师沉默了一会儿,开了口:"是这样啊。你看看她在不在教室,要是在就请她过来一下。"我不知道后来张老师对小王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她回来后,埋着头做了许许多多数学题。从她做题时轻咬嘴唇的样子,就可以知道她下了怎么样的决心。

后来,一旦听说张老师今天身体不大舒服,课前的讲台上肯定早就预备好一杯温开水了。再后来,北京市公共场所禁烟了,爱吸烟的张老师的办公桌上便悄然多了包学生们送上的茶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谢谢燕子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