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老吴

友风子雨,明月入怀。
个人资料
吴友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和地震有关的牧师楼旧事

(2019-07-24 06:33:58) 下一个

今天的故事要从地震说起。

我的老家福建漳州石码位于泉州—汕头地震带之间,这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但是在我的印经历中,只有小时候感觉到一次地震,半夜房屋摇晃着,窗户也吱吱作响,好在很快就过去,虚惊一场。

      那时我们住的是教堂里的牧师楼,这是一栋骑楼,两层的,楼上楼下各三室。但这楼抗震能力比大街上的骑楼差。为什么?

     因为街道上的骑楼家家户户相连,很多户与户之间的链接是共用的墙,牵制力强。即使不是共墙,间隔距离也只是一手之宽的狭窄巷道,巷道之间往往有连接的结物体,有砖块隔墙,也有石板隔墙,有力地让户与户之间的结构趋向稳定。所以,当地震发生的时候,连排的骑楼抗震能力比起独栋的骑楼肯定强多了。但是联排骑楼没有水泥框架,只有砖块结构,抗震能力有限。再加上使用期长,楼体老化,风险也不小。

     而我们住在教堂里的这栋骑楼,是1927年建的,到了我长大的六十年代,骑楼右侧阳台已经微微倾斜了。小时候在阳台上玩,心也像小兔子那样怦怦跳,不敢太靠边,怕掉下去。 

    所以,当时果大地震发生的话,牧师楼非常危险。闽南台风多,台风袭击的时候,整座楼都会摇晃,有时要打开楼上窗户,以减少台风的受力面积,而我们要躲到楼下。这楼就受不了台风,更不用说地震了。当然,这种危险已经消除,教堂已经新建。

    牧师楼为什么会倾斜?和地基有很大关系,地基下面都是烂泥层,这是2005年石码礼拜堂拆建的时候我才知道的,是当时的施工单位的老同学告诉我的,他们建新堂挖地基的时候,最深的木桩打了几十米。地基软,是造成骑楼倾斜的原因。如果这栋骑楼是在大街上,我想阳台就不会倾斜了,因为我估计联排骑楼的地基是当时城建的时候统一铺设的共同体。当然,这个估计不一定准确,因为我不是专家,又在美国,老家的信息不灵。

    牧师楼阳台之下,最右边的廊柱也倾斜了,廊柱是砖块叠起来的,链接砖块的水泥也因为受到挤压出现裂缝。那时候的水泥叫“洋灰” ,就是洋人制造的,是不是民国时代中国都不会生产水泥?

     这是地震话题之外的,但是和地震造成的破坏密切相关。我想在民国时代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水泥,建造骑楼也可以使用混凝土做墙体,抗震力强多了。现在,石头旧城还在,可是很多骑楼成为危楼。

     我的一位朋友的家就在一座骑楼里,他家兄弟姐妹多,他只是分到骑楼的后半部,因为维修很麻烦,就放置不理,随时可能倒塌。

     石码要保护旧城又要保证人民群众居住安全,难度很大。我们早一点有“洋灰”的话,今天的骑楼安稳多了。这也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内涵,要稳定,不仅是政治稳定,更重要的是房子稳定。

以下这张图的左边就是我们住的牧师楼,你看如果大地震的话会不会安全?右边是教堂。

      

最近博文:

我持彩霞当空舞

文学在文学城中失宠了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