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Leileima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所知道的英特尔科学奖

(2015-01-26 06:02:26) 下一个

《世界周刊》世界周刊1610期
2015年1/25-2015年1/31(发表时有删节)

每年的元月七日,是美国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公布半决赛名单的曰子,英特尔科学奖的前身是西屋科学奖(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Search),创办于1942年,1998年后改为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在这项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比赛中取得过冠军或优秀成绩的选手们,后来获得了7次诺贝尔化学或物理学奖,2次菲尔兹奖,以及6个国家科学奖和技术奖,还有一长串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基金。故英特尔科学奖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同时即使只是进入半决赛,这个奖项的获得也足以成为获奖选手们进入美国名校的有力通行证了。

 

 

每年都有来自全美各州的将近一千七、八百名高中十一年级学生申请报名角逐这一奖项。

大赛由各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担任评委,半决赛是从所有申请人中选出前三百名入围,每名入围者及入围者所在的高中都会获得1千美元的奖励,稍后再从这入围的三百人中选出40名进入决赛,进入决赛的选手每人不仅会获得5千美元的奖励外,还有一个为期一个星期的全免费华盛顿之旅,最后再从这四十名决赛选手中选出当年的前十名,第一名将获得10万美元的奖励,余下九人也将获得不同数目的奖金。

 

从今年公布名单的姓氏来看,入围半决赛的华裔学生逾

80人,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消息顿时在各大中文网站上闹开了花,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华裔真牛,一下子就占了这么多的比例;而有人却不以为然,指出既然华裔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这么厉害了,可后来怎么不见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有建树呢?有人指出很多在这种比赛中拿过奖的人,到了大学后却很是一般;还有人甚至不惜花费经历去找出了一些得奖孩子的得奖课题和父母从事的工作,发现有些得奖孩子的课题与父母从事工作的内容很相近,因此认为一些得奖孩子的成绩有假,是父母帮忙做的。骂中国人爱动歪脑精,钻空子。把中国人在国内拼爹的现象也带来了美国。

我先生工作的研究所每年夏天都有一笔经费,专门用来组织针对当地高中学生的summer high school program。每年的三月份开始,研究所面向当地二十多所高中的所有十一年级的高中学生们接收申请。学生的申请内容包括:一篇作文、学校老师的推荐信、还有高中各学科成绩。

研究所会由专们的人来负责这个summer high school program,包括从大概八十多名申请人中挑选出十六个人入围,以及夏天高中生们在研究所为期两个月的具体学习。

研究所根据每个学生的意愿及成绩情况,比如物理成绩突出还是数学成绩更好一类的,再结合指导老师当年的课题内容,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一个相对应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带着度过这为期两个月的高中学生研究生活。

课题的内容是由指导老师事先就准备好的,学生来后,将会在各自老师的指导下,工作八个星期。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八个星期活动结束后,研究所通常会有一个学生研究成果情况报告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各自汇报这八个星期以来自己的课题进展情况。

然后再由指导老师和学生根据自己课题完全的情况来决定送或是不送课题结果参加英特尔科学奖的评选。

我先生目前为止总共带过三个高中学生,而且更为有趣的是这三个学生都是华裔学生,大家都知道,华裔家庭重视教育,华裔学生的成绩在学校普遍都好,因此每年挑选出来的16个学生华裔学生就占了很高的比例,就拿我先生带过的这三个学生来说,平均成绩都在九十五分以上,而且AP课程都已经上了不少。

先生自己本来就是个科学狂热者,带第一个学生的时候,简直就是满腔的热忱,学生一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人家以后是不是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结果学生的回答说自己想做的是工程师,并不想搞科学,先生心里颇感失望,但依然热情不减。

赶紧张罗着教他编程,模拟计算。

还好第一个学生还算听话,老师安排下来的东西尽量认真的做,不会做也会主动来问老师,但据先生自己说,学生没有什么主动性,完全就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八个星期的时间,根本就做不了什么东西,不过第一个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还是算出了点结果,于是先生又安排叫他写文章,但说实话一个高中学生,又只是短短的两个星期的时间,能做成什么呢?所以大部分的东西其实主要还都是先生在做。因为有了文章于是就拿去申请参评英特尔科学奖,先生定的课题内容本来就不错,再加上有文章,所以自然而然就进了当年的半决赛。

第一个学生在没有得到入围这个半决赛以前,尽管成绩不错但只是被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录取,但不是藤校,后来有了这个半决赛入围奖,顺利地被哥仑比亚大学录取,不过这个学生后来并没有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展。

学生研究成果报告会的时候,第一个学生的家长来跟先生见了个面,抱怨说孩子还不知道自己主动努力,家长推他一下他动一下,现在孩子大了,也慢慢无法插手。

据第二个学生说他之所以申请来个这summer high school program,原因是他哥哥以前曾经参加过。他在作文中写道他哥哥各方面都很优秀,父母要他向哥哥学习。

先生说第二个学生的哥哥社会活动能力确实很强,尽管不是他带的学生,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通常的华裔孩子在外面都不是特别的活跃,但这个孩子却很活跃,组织领导能力也比较强,还作为当年的学生代表在研究报告会上讲话。他没有申请拿到英特的奖,但是是被一所注重领导才能的藤校录取的。

与他的哥哥非常不同,这第二个学生不仅不爱说话,更不会主动来找老师交流什么,大多时候都得是老师去找他,安排他做事情,许多时候都发现他在打游戏,想着他是华裔孩子,先生还说过他,搞得他还很是不高兴的样子,最后索性是啥都没有完成,自然也没有参与英特的申请。

第二个去了个一般的学校。

第三个学生的特点是:阳光灿烂。一问以后要做什么也是想当工程师。先生很是失落。心想咋就没有个想搞科研的呢?第三个学生的学校成绩也很好,老师的话也听,布置的东西也做,前五个星期工作得也比较认真,后三个星期,因为要参加体育比赛,经常忙都忙不过来。这孩子家长给安排的活动太多,他妈妈也很主动,经常跟先生联系,感觉妈妈比儿子更着急,恨不得都给儿子把事情全做好了。安排给他算的东西也没有算出什么结果,这一次因为已经知道如何才是带学生了,所以先生没有把什么事儿都自己做了。原原本本地按照他自己做的程度来申请,自然没有进入半决赛,其实他的课题内容是很好,如果他能做出点结果,再加上写上篇文章的话,进入半决赛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我还知道另外一个进入决赛的中国孩子,他的课题也是老师定的,但他课题内容跟他自己父亲做的东西是一样的,他后来被哈佛录取了,也没有继续从事科研。

而另外一个美国学生,据先生说你能看到他那种对科学的热情绝对是自发的,他会如饥似渴地寻找他感兴趣的东西来看,不管是不是他的指导老师,只要是听你讲的东西他有兴趣,他就会来找你。结束的时候带他的老师建议他也申请英特奖,他说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上面,所以没有申请,他第一批就被自己喜欢的加州的一个好学校录取了。

作为家长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前程,尤其是把教育看得很重的中国家长,所以中国家长总是尽力地为自己的孩子努力地创造这样那样的条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成功机会。别人说的那种替孩子做或是想方设法找别人替孩子做的家长有没有呢?我想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但是这样就一定能保证孩子将来成功了吗?我看其实未必。

不过有一点极功尽利地做某件事,甚至由家长出面直接帮孩子做,那这样的行为就应该受到唾弃了。

就我所知的情况,一般的指导老师应该都是不会直接给这些孩子们做什么的,但你如果运气好碰上过特别热心的老师,加上孩子自己本身也爱去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多帮忙一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也是属于正常的指导范围。其实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机缘和偶然性,谁都说不清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