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Leileima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飘在德国的日子(24)

(2014-01-24 06:47:55) 下一个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天去上课的情景。其实在我去以前,我和先生就已经先一道把路线熟悉过一遍了的。

我们老师是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女士,姓"Grobe"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我们称她"Frau Grobe" 。 Frau Grobe说她在香港呆过一、两年,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比如“你好”什么的。她对孔子特别感兴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那一期跟我同班的同学共有四女三男,两位美国女人,一位是中年妇女,也是位“洪堡”家属,对我相当友好。另一位是个年青姑娘,接触不多,看上去挺牛的样子,她不太理我,我自然也不理她的。另外还有位女的,我愣是没搞清楚人家是哪儿来的,干什么的,总之她好像经常不来上课,有时课上到一半就走人。

除了这些娘子军外,还有其他三个男同学。一位来自苏格兰,一位来自土耳其, 另一位来自墨西哥。除我和那位“洪堡”家属,他们其他的人都要么是在大学,要么在研究所工作。

Goethe Institute在德国的语言学校中应该算是最好的,与其它的Volkshochschule(社区学校)相比,所以收费也是相当贵的,象先生上的Intensive为期两个月,当时要四千多马克,即便是我们上的这种黄昏课程evengin course,每期也要两千多马克,所以在当时Goethe Institute的生源相对来说大部分都是单位什么一类的付费的较多,自己付费的大部分是日本人。

因此学生的基础也相对来说比较好,在我们班上,我是不折不扣的差生,不过当差生也有差生的好处,那就是时常能得到老师的特殊辅导。很多情况下苏格兰人和美国“洪堡”家属最喜欢帮助我。苏格兰人在TU(技术柏林大学)还是FU(自由柏林大学)工作,是位做科学的,因为他经常说自己是Wissenschaftle。我最初闹的笑话是问苏格兰人的native language是不是英语,是啊我那里知道苏格兰和英国有什么关系,谁让我是理科生嘛。

德语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西方课堂气氛的活跃,同学和老师之间没有什么师生界线,大家就那么随随便便地坐着,上课嘛就跟聊天一样,无拘无束的。Goethe Institute采用的教材也非常灵活、实用。老师一开始上课也不是从什么字母开始,一开始就教你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何称呼,比如要讲火,老师给你划根火材。教你如何上餐馆点菜,如何看医生, 如何问路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课程结束的那天老师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小party,大家还一道照了照像。真是挺有意思的。

休息了一两个星期后,又开始了我们的第二期德语学习。这一次老师仍然还是Frau Grobe,不同的只是同学变了不少,原来的四个女同学只剩下我和年轻的美国人了,三个男同学则只剩下了墨西哥人。新来了一位英国驻德国大使馆工作的英国女人,一位意大利男的,还有一位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当时应该只有二十来岁的样子,但比较胖,所以有点显老,而且看上去实在是比较油亮油亮的。所以初见新加坡,我还以为她是开中餐馆的。其实人家压根儿就不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Leilei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_Tree' 的评论 : I will do it.
A_Tree 回复 悄悄话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r stories in U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