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同是爱心,想法却很不同

(2009-02-20 01:36:04) 下一个

            (杂文)

  远方的美国朋友来信,谈到了她二女儿廓特妮的近况。“……廓特妮休学一年后再次进高中读12年级。她很用功,GPA(各科平均成绩)3.9(这个成绩非常好)。杰姆(南希的丈夫)和我都觉得她能进个很不错的学院。她喜欢文学,将来很可能成为专业作家。我现在忙得团团转,给廓特妮看小孩……”看到这儿眼前浮现出两年前廓特妮照片上的样子,那是做为圣诞贺卡寄给我们的。毫不夸张地说,廓特妮是个非常漂亮的白人女孩儿,金发碧眼、身材苗条,只是她的笑容显得有点做作。

  噢,那是两年前的照片。之后不久,廓特妮的妈妈南希曾给我们夫妇俩来了封令人吃惊的信。她说廓特妮怀孕了,孩子的父亲是个黑人,一名大学里的橄榄球运动员,他上大学二年级。一个白人女孩儿交了个黑人男朋友,并怀孕。那就赶紧打胎呀,否则等着这女孩子的生活道路是什么呀!可你猜南希--这位不工作的家庭主妇怎么说?

  “……这件事让杰姆痛心,他对廓特妮报有很大的期望,她在学校里一直是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半年多以后她因为要生孩子,不得不休学一段时间。现在和不远的将来对廓特妮来讲是个非常困难的人生阶段,我们一定要给她更多的关爱。”

  为什么不让廓特妮打胎?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怎能让自己的女儿打胎呢?杰姆是个律师,俨然以中产阶级上层自居。他和南希有四个孩子,自己挣钱不少,但十分辛苦,早出晚归。不过他很满足,也很自信。可廓特妮的怀孕太让他受不了了。他怎么也不明白这种事竟会发生在自己的家庭里。

  这肯定是做父母的教育无方,平日里过于宠爱、纵容子女,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你算说错了。来美国的最初两年,我们一家人和南希一家人有很多来往。杰姆和南希对子女管教颇严,对社会道德的教育更是注重。廓特妮出了这样的事,我们都很意外,更不要说她的父母。看来后天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我的一些中国朋友坚决反对这种看法)。

  黑人小伙子说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就和廓特妮结婚。这不但我怀疑,南希也一样,并认为廓特妮很可能成为单身母亲。

  如果中国家长面对同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理呢?打胎,不行就等孩子生下来送人。反正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变成单亲母亲。这还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起码比美国人更难接受。他们会认为这是极大的“家丑”,对已遭受心灵创痛的孩子的责怪多于关爱。

  东西方的文化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差异。是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不过由于儒教的影响,在中国作为父母的往往要凌驾于子女之上。传统的中国人总是不自觉地把子女视为自己的一部份。既然是“自己的一部份”,对子女的爱当然就是家长式的,其表现之一是管教子女的权威性--什么都要听我的。“三字经”说“字不教,父之过”,这意思其实是说,子女变成不肖之徒,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现在的疑问是,家长教育、管束很严格了,子女的行为就一定不会出轨吗?显然不能那么绝对。人性太复杂。

  想起过去在国内时,中学里一个女同学忽然死了,后来知道死于堕胎。父母知道她怀孕后,为了不张扬,悄悄找个地方私自进行人工流产,没想到出了医疗事故。事后其父母对外宣称女儿是得病死的。我不知道这个女孩子交友不慎怀孕后,经受了多少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只是推测她父母处理这件“丢人事”所做的,都本着“这是为你好”的意思。如果这是爱,也真……

  难道这位女同学的父母就不能像南希那样做吗?那恐怕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纵容”。南希要是知道中国人都这么想一定非常委屈。因为她也不愿意看到上中学的女儿怀孕生孩子,但这已经既成事实了。如果真是爱女儿,就是尽可能地关爱她,在精神上想方设法地支持她,给处于人生困难时刻的女儿最实际、有效的帮助,让她对日后的生活仍充满信心。

  为什么南希望要这样做?因为她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夫妻为家庭的核心,家长对子女当然要管教,不过没像中国家长那样“牛不喝水强按头”。我在美国十多年,看到负责任的家长往往努力去做子女朋友,而不是“主子”,对子女教育的强迫性也小。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就独立,父母抚养他们的义务也就尽完了。孩子只是上帝的礼物,而并非父母的财产。如果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并非“主仆”,而是“朋友”,家长的爱子女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在美国总听到中国家长“虐待”子女的事件发生。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十分正常的管教孩子的方法,美国人往往难以接受。刚才说了,华人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因为中国家长总是认为,不然就会“子不教,父之过”。我的中国同事有两个淘气的儿子,都只有几岁。可父亲喜欢大儿子,看不上小儿子。两个孩子秉性有很大不同。当爸爸的喜欢大儿子的老实,愿意帮助人,这恐怕和父亲的性格很相像。而三岁的小儿子则有些霸道,愿意支使人(没准以后是个当头儿的材料)。当爹的很看不惯,认为必须改变孩子的这些行为。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小儿子便“屡教不改”了。后来呢?后来就揍呗。

  我跟他说,你这是徒劳。他眼睛一瞪,“我总不能眼睁睁地看他走上邪路吧。”其实这仅仅是个性格问题,不应该看得那么严重。在他的言谈话语中我体会两个孩子都淘气,但他总是“收拾”小儿子。就算是很不受人待见的个性,打就能改过来吗?他认为自己还是挺有分寸的。“在我那老二捣乱时,我不会上来就惩罚。事不过三,我跟他说两遍后就会说‘下面可要棍子说话啦’。”管用?我的同事认为管用,当然是小棍子打了屁股后才“管用”。

  我跟他说,这是最失败的方法。因为你每次管教小儿子都以打屁股告终。不知道孩子长到十几岁是否还让你打屁股?现在你一威胁“下面该谁说话啦”,小儿子是满不在乎地喊“棍棍说话”。等他长大了就不干了,一个电话把警察叫来,我看你怎么收拾?更重要的是,如此做法很难使自己成为子女的朋友。

  朋友做不成,以后会更失败。孩子大了独立性会越来越强,来自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影响,两代人的感情便更难沟通。到了那时候你还想按照自己的意志管束子女?人家根本就不理你,也看不起你(如果你英文又不好就更糟了)。你再嚷嚷“这是为你好”也没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只想早早地离开家庭。


  评价东西方教育孩子的传统方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不过我们现在毕竟生活在美国--一个典型的,与东方伦理道德有区别的西方社会,还是入乡随俗吧。记住,多学点宽容,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又不自觉地专制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