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zd3y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50年前西安城乡居民为啥要换大米

(2018-02-13 19:45:11) 下一个

上世纪70, 80年代, 西安 市 及外周乡村悄悄兴起 一个行业, 换大米。

那个年代, 城市居民口粮是定量的, 居民拿着粮本去国营粮店买米面, 居民每人每月定量30斤,10%大米,60% 白面, 30% 杂粮, 杂粮主要是玉米面和玉米榛子。那个时期粮食是统购统销, 虽然有黑市买卖粮食, 都是暗地里交易。

70年代末,特别是到80年代, 城市里副食品渐渐丰盛, 一些家庭就有了多余的口粮, 杂粮 基本就很少吃了,因为粮店价格比黑市便宜, 吃不了也要买回家。

西安 居民的口粮大米是南方运来的, 每月每人定量3斤, 记得对南方人还有照顾, 每月5斤吧。 可很多在西安 工作的南方人不喜欢吃面食和杂粮, 于是就拿吃不了的杂粮和面粉去乡下 换大米。 那个时候, 西安 周围 农村种一些水稻,水田少, 产量不大,但质量好, 因为一年只种一季,生长期长, 米比粮店的南方米要好吃的多。有一种叫桂花球的大米黑市价格要高得多。记得柳青笔下的《 梁生宝买稻种》吗? 就是在离西安 不远的长安县韦区镇。

我记得如果用面换米, 一斤米大概能换 1.5斤面粉, 当然按质量讨价还价, 杂粮要2-3斤才能换 一斤大米。如果一斤面换一斤米, 那肯定是要贴钱的。

因为当时禁止粮食买卖, 可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粮食交换, 所以, 一些农民见有利可图, 便做起 换大米生意, 骑着自行车城乡之间来回倒腾牟利。有体力的年轻人能吃苦, 一天骑车上百公里折腾,距离越远差价越大。有一年, 陕西举行自行车越野赛, 听说冠军是一个渭南农民, 每天骑车百多公里,带百多斤鸡蛋,粮食,来回向 西安 倒腾。

农民愿意用大米换 面粉和杂粮, 不是因为不喜欢吃大米, 人都一样的, 都知道大米好吃, 桂花球大米的口感可以与著名的东北大米媲美。物以稀为贵,关中一带,大米当时属于奢侈食品, 农民舍不得吃, 换面能得一些钱 或多一些粮食,能保证不饿肚子 比吃好更重要。 况且, 油盐酱醋, 看病买药都要花钱, 光靠鸡屁股生的蛋 换钱是不够的。 农民也不是不爱吃鸡, 就是吃不起, 卖几块零钱是更基本的需要。

1991 年元旦, 郭达表演了一个小品《 换大米》就是根据这些素材创作的。 从艺术效果看郭达等人的表演是相当不错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青年演员, 剧中的奶油小生是今天赫赫有名的吴刚, 《 人民的名义》 中的达康书记。    

 

小品《大米,红高粱》
小粉红吴刚
吴刚吴刚

  达康书记就是27年前小品《换大米》里面那个穿着粉红衣裳的奶油小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