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心理压力与人体抗病免疫力的关系

(2006-05-11 23:48:29) 下一个

作者: 宏扬道德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一门发展极其快速的新兴交*学科,它主要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尽管科学家对于系统内双向作用的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了解,但现有的研究证实心理压力可以通过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或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动物和人体实验均已证实心理压力可以调节机体免疫接种(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后的抗体免疫。 

通过测量机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研究者可以较准确地对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已有实验证据证实在老年人中,慢性心理压力可导致机体对流感疫苗接种反应低下,不能产生足够滴度的抗体。与对照相比,需要照顾患病配偶(因而慢性心理压力更大)的老年人在注射疫苗后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都相对较差(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199693卷,3043-3047页)。与此类似,需要照顾患有老年性痴呆的配偶的一组老人(其慢性心理压力因而较大),在接种疫苗后其抗体滴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老人(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Lancet》,1999353卷,627-631页)。


最近,对健康青年人所作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英国伯明翰大学的Burns 等研究了生活中压力事件,应对办法与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状况之间的关系。采用医学院26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在接受调查时均已接受过3次乙肝疫苗接种,通过心理问卷对他们在过去一年内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事件(如父母去世或其他重大心理事件)进行调查评分测定,并记录其应对办法(如积极应对,计划,接受现实,或否定现实,自我谴责,依*药物等等)以及健康或不健康生活方式(如是否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是否抽烟酗酒等)。对调查对象体内的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进行了测定,低于100mIU的定义为抗体反应不足。研究结果:凡是在过去一年之前接种疫苗的,所有超出平均心理压力的个体,其抗体应答不足的风险增加了两倍以上。接受现实的积极应对策略有助于较好的抗体应答,而依*药物去应对压力事件则增加了抗体反应低下的风险。而在最近一年内刚刚进行接种的个体,心理压力和应对策略与免疫力尚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实,免疫系统对于心理因素变化是敏感的(sensitive, 心理压力性的生活事件和应对策略对于乙肝抗体的状态有长期的影响(发表于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264卷,287-293页)。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的Miller等研究者也进行了一项研究,对83名健康青年进行追踪研究,于接种后监测他们在流感疫苗接种后体内抗体产生的情况,同时于接种前,接种期间,接种后各13天,每天四次,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问询记录,同时收集唾液样本用于测定糖皮质激素水平。同时每天对个体的与健康有关行为(如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睡眠等)进行记录。结果与结论:在研究期间心理压力高的个体,其抗体应答较差。尤其是接种后10天内心理压力对免疫力的负面影响较显著。本研究可以解释为什么心理压力会增加人们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发表于心身医学,200466卷,215-223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