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笔谈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人与事,尽在笔谈中。
个人资料
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杨先生、丑女和我(侧记2)

(2008-12-17 06:20:35) 下一个


    前一阵我的两集系列故事上了文学城导读,引来一堆跟帖。对跟帖我一般会比较重视。据观察,在文学城的读者中,潜水者众多,跟帖者甚少。除了少数的恶意灌水者和粉丝外,跟帖者往往是被文章吸引,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才会不辞辛苦地码字跟帖。这样的读者差不多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如果跟帖者也在文学城中开了博,我就会进他或她博克里浏览一番,有来无往非礼也嘛。

    跟帖者中有一位叫做“丑女”,名字不很吸引眼球。丑女在文学城里有博克,我进去看了一圈,发现这丑女不简单。丑女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当地,“丑女”这一笔名要响过她的真名。不知什么原因,丑女对漫画情有独钟。倒不是说丑女会画漫画,而是她认识一大批国内著名漫画家,而且走得很近。今年四、五月间她一直在筹划举办墨尔本《中国漫画家戏剧人物精品展》,忙得不亦乐乎。丑女的博客中还有很多她和国内名人的合影,有漫画家还有一些文艺界人士。名人大腕除外,一般网络写手都惯于戴面罩穿马甲,很少有人用真名或现真形。丑女敢以素面朝天的近照示人,可见其非常自信,底气十足。台湾作家龙应台零七年三月访墨尔本时曾称其为“美丽的丑女”。

    看了丑女的博客我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想看看她能不能找一些漫画家为我的系列故事配几张插图。因为我看到有漫画家为她的文章配的漫画,非常传神。一篇文章如果能配上一幅好的插图,会画龙点睛使文章增色,好文配好图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我知道就像上次我给南京作家叶兆言先生写信一样,这又是一个奢侈的要求。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丑女发了一信。丑女很爽快,很快给我回了信说是没问题,但她要物色一个合适的画家。没几天,丑女说她找到一位居住在墨尔本的画家杨春瑞先生,想请他作画。那天丑女亲手做了据说是墨尔本一绝的韭菜盒子去杨先生家拜访,结果杨先生让我寄几篇文章去看看。我当即寄去我感觉比较满意三篇文章。很快来了消息,杨先生说我的文章写得很生活,里面的人物他都熟悉,他要为其中的一篇画插图。听到这样的消息,受到这样的称赞,我当然很高兴。

    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杨先生的信息。俗话说,“不古狗不知道,一古狗吓一跳”。杨先生原来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尤其擅长水墨画和素描。他画过许多连环画,像《荆轲刺秦王》、《好逑传》、《后西游记-智解美人计》、《后西游记-得解东归》、《谭嗣同就义》、《聊斋志异-王六郎》、《朱元璋演义-血溅驸马府》、《娅拜节》、《末代皇帝》、《燕子李三》等等,其中有些入选全国和北京及几个省市的美展,并多次获奖。杨先生还为一些小说、书刊画过大量的插图和设计封面,有古装的,有现代的。这些插图和封面设计采用了变形等多种绘画技巧。他还曾为多位著名作家,如叶辛、郑万隆等,的小说插图,像《小刀会英雄传》、《杨家将演义》、《伍子胥(扬州评话)》等。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出版社稿约不断。

    我还从一篇文章中了解到,杨先生在幼儿园里就显露出画画的天赋,他小学四年级时画的一幅水墨画马登在《中国少年报》上,轰动全国。六六年文革爆发,杨先生那时已念初中。六八年由班主任老师相助,杨先生进了北京内燃机配件厂当工人。在车间劳动了几年后,由于杨先生的绘画才能,他被调到工会搞宣传工作。七五年北京市委一纸调令,杨先生进了北京日报社,开始了他的专业绘画生涯。七六年文革结束,七七年杨先生与庞希泉共同创作了素描《华主席率领我们绘新图》。八七年,过了而立之年的杨先生考入北京教育学院艺术系。八八年杨先生以作品《扬州八怪》夺得文革后第一届全国书画大奖赛头等奖,这个奖据说是李可染大师亲自定夺的。八九年杨先生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刚来的两年里,他在工厂做过工人也在街头给人画过肖像。在这种环境下,杨先生坚持画画。九三年杨先生一家三口在墨尔本举办了一次《丹青之家》画展,展出的作品第一天就卖出十几幅。这次画展使杨先生的才能在一个新的国度里被发现被认同,于是杨先生开始了他专业绘画生涯的第二春。正像俗话说的,“只要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不久,丑女转来杨先生为我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孙老头”画的一幅插图。杨先生与我素不相识,但欣然同意为我的文章插画,而且据说这是他来到墨尔本近二十年后画的第一幅插图。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是同龄人,都经历过那荒唐的年代,都想用文或是用画为那些年留下一些记忆,留下一些痕迹,当然丑女的韭菜盒子也功不可没。

    真的很佩服杨先生的想像力,根据我的文章画出的这位人物有竟三分形似,更有七分神似。一个落魄、寂寞但又不失知识分子铮铮风骨的老干部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真的应当象作家叶兆言先生那样隆重感谢网络这个平台,它使我认识了不少素昧生平,远在天边的朋友,它也使我的写作过程充满奇趣,充满惊喜。

    真的很感谢杨先生,真的很感谢墨尔本的丑女。

12/17/2008


华主席率领我们绘新图  庞希泉 杨春瑞            一九七七年画于北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老弓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二道桥大巴扎的评论:
谢谢大巴扎的鼓励。朋友们的鼓励是我把这个系列故事写下去的动力。
老弓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二道桥大巴扎的评论:
应是“朴实”吧。点击文中“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孙老头”可以看到文章和插图。
二道桥大巴扎 回复 悄悄话 老弓长文风扑实生动,勤奋笔耕记载历史烟云,精神可嘉!
孙老头的插图呢?怎么是华主席呢?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网络情缘真不错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