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关公的三国

(2010-11-14 15:30:51) 下一个

三国时代的一件费解的事,刘备留下虎将关羽,张飞,赵云在荆州悠闲,带着老卒黄忠,新兵魏延,和子侄辈的刘封,关平入川。结果兵败落凤坡,折了凤雏庞统,情急之下,把孔明,张飞和赵云一股脑的调来,荆州一下子文武不济,关羽北上击曹魏,后方无一得力可靠的将领,结果败走麦城。不难想象如果刘备开始就带上张飞或赵云入川,他们的威名会有震憾力,他们各自带兵入川,所向披靡,不久就兵临成都了,这样,庞统不会死,孔明也可以留在荆州联吴抗曹。然后以关张为先锋,孔明坐镇荆州,会使结果大不相同。

 

其中的奥妙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刘璋的父亲刘焉以前是幽州太守,刘备与关张起初以平民之身投军时,拜见的第一位大员就是刘焉。刘备虽布衣卑微,但刘焉不但相信了他是中山靖王后人的说法,还很看重他并把他推荐给同人。这一层知遇之恩不是当事人很难体会到。刘备后来发迹后,对刘焉的儿子当然看做自己的兄弟,非到万不得以不会撕破脸皮。这种情节类似孔明之于东吴,关羽之于曹魏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入川是以讨伐张鲁为由的。刘备与张鲁的先人张角打了多年的仗,可以说出师有名。刘备入川时的考虑比较老道,刘璋的手下一直反对刘备入川,所以不宜以关张赵等虎将为先锋,老将黄忠最安全合理,子侄辈的刘封,关平和新兵魏延都是新人,刘璋和他的手下见到后不会疑心。另一层考虑是带荆州本地将领入川,用自己的亲信将领掌握新占的荆州。关羽防曹,赵云防吴,张飞和孔明控制荆州本地势力,这是搞政治的基本法则。后来东吴周善假扮商人劫持孙夫人和阿斗时,先有赵云追踪,次有张飞截击,后有孔明接应,荆州固若金汤。如果孔明在荆州,陆逊吕蒙后来是无论如何也偷袭不成的。


仔细的体会当时的情形,问题远没有这样简单。关羽和张飞
认识刘焉和刘璋。关羽和张飞视刘璋为汉室子弟,兄弟同盟,他们很反感诸葛亮的所谓隆中对和分裂中国的三足鼎立说法,并不同意进西川。刘备在荆州不敢取汉室子弟刘表的地盘也是因为关羽和张飞不同意,关羽和张飞老老实实的待在新野,对刘表的接收安置心满意足,根本没有打算从兄弟手里夺取土地。

 

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知恩图报的秉性,看到兄弟的东西好就想夺过来,弱肉强食,这样的世界不就乱套了。儒家之道的内涵来自黎民百姓。百姓常常有大同的理想,要求权益的平等,只要可以保证温饱,就不会贪心去随随便便的把别人东西抢来。做人之道不因贫贱见高低。关羽从一个逃犯变成将军,做人的准则还是一样。关羽和张飞就像山西煤矿的领头的熟练工人,虽然工作有内外,收入有高低,但每个人人的权益是平等的,做人的准则义气不能含糊。诸葛亮象善于资本运作的高级白领,在利益面前,把仁义道德当作沽货交易,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所以关张从开始就瞧不起诸葛亮的为人和战略,给诸葛亮起了个外号“水” 。

 

关羽的打算与诸葛亮截然不同,他常看《春秋》尊儒守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义字当头,他认为正确的做法不是拐弯抹角图财害命,应是直接进攻汉贼曹操。他的战略是联络中原内部的亲汉势力,黄巾余党,直接打出兴汉的旗帜,光明磊落的从敌人手里夺回土地。他手下周仓,廖化都是黄巾军的人,他对这个谋略筹划的相当长的时间。在他进攻曹操的时候,中原各地的纷纷响应,害得曹操准备迁都。曹操的属下对抵抗关羽都很消极,甚至不得不启用降将庞德。如果曹仁失守樊城,刘备乘机出兵汉中,樊城就是曹操的官渡,曹操恐怕会走上袁绍的老路。曹操内部的势气已经开始没落,比如于禁。于禁是个有骨气的人,不怕死。他与关羽,张辽等人旧识,属于降汉不降曹的那些亲汉势力,对抵抗关羽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就痛快地抛弃了一辈子的威严清名,子孙的安危,象舒翰那样不由的跪在关羽的面前。他根本不在乎曹操会怎么想,最后站在汉室的一边了。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中原,各方面的局势都开始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向不利于关羽的方向发展。首先曹操警觉起来,他开始重新拉拢离散的下属们,徐晃,满宠站出起来了,他们不但及时有效的平息了关内的叛乱,聚集了足够的力量进攻关羽,同时积极与东吴联盟,两面夹击关羽。

 

关羽常常称东吴为吴狗,这是中原人对南方人的蔑视。东吴以前是吴越楚的领地,汉朝几百年中,原来的独立运动演变成了文化上的相对独立,而且在政治形势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变成政治上的独立。后来东吴来的华歆王朗就是迫不及待的怂恿曹丕推翻汉室的疯狗。这也是后来历史上数次南北对立的文化基础。东吴叛汉的势力开始聚集在“当涂高”袁术的旗下,后来又找到蓝眼睛海归孙权,对中原统一中国的要求不即不离,能挡就挡,半推半就。东吴为了荆州和刘表厮杀了十几年,如今虽然关羽在为他们抵挡曹操,但是几世的冤仇使他们利令智昏,决定在后面偷袭关羽。如果他们能从远处着想,和关羽同心合力进攻曹操,他们很可能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下站上峰,摆脱几十年后被消灭的命运。这就是鲁肃多年的宿愿。

 

三国中的一大谜团就是刘备为什么当时没有出兵汉中,他缴获了大量曹操和张鲁的粮草,军队的势气正在高潮,武将有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严颜,魏延,孟达,谋士法正,孔明,这是他一生最强大的时候。关羽出兵荆州,威镇中原,曹操已经是惊弓之鸟,正是刘备乘胜出兵的最好时机。

 

看看刘备和他的手下在作什么?刘备本人直接指挥了占领汉中的战役,这位常败将军第一次在兵精粮足的条件下运筹帷幄,痛快的消灭了彪悍的夏候渊,而且击败了曹操的反攻,这次战役刘备打得辛苦但是得意。偏偏关羽对自己的军事行动也运筹已久,只是没有和刘备及其谋士们通气,法正基本上不认识关羽,对关羽的能力没有了解,孔明对关羽又偏见又嫉妒,关羽成了刘备阵营里唯一主张继续进攻曹操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不佳,所以没有人支持他。进攻曹操的战略主导应该是刘备,而不是关羽。三国时代主动出击的战役从此时后,基本结束了,民心和平,三足鼎立的形势,没有人喜欢打仗。法正忙着迫害以前和不来的同仁;诸葛亮出茅庐后还是第一次管这么多的事,忙得一塌糊涂;张飞五十岁多岁的人了忙着品尝四川的姑娘,茅台和火锅;就像刘焉刚来益州一样,刘备也忙着安抚新的手下,四川民风强悍,汉中益州不是一个容易消化的地方。

 

虽然关羽的敌人们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关羽原来的所期待的同盟们没有行动,关羽还在原来的计划里,他打算象第二次黄巾军起义一样,引起的曹魏内部的大量反响,进取中原。潘睿,糜芳,傅士仁,孟达这些士族子弟对同情黄巾军的关羽嗤之以鼻,刘备开始的反应类似刘封,被士人们所阻止后就忙着当汉中王,没有帮助关羽,直到关羽被东吴暗算,才开始后悔,诸葛亮有些嫉妒关羽的成就,就像对待魏延一样,明知道应该尽快出手帮助,但没有任何行动。这样关羽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

 

在关羽死后,刘备和张飞的反应都很慢,他们毕竟已经很多年没有在一起了,刘备此时已经意识到关羽的苦心孤诣,也意识到他失去了最佳时机,他把怨恨都集中到东吴,他在汉中战役后对自己的军事能力看得很高,他的势力也非同往常了,所以下决心攻打东吴。他伐吴没有顾及诸葛亮,试想如果真的击败东吴,诸葛的兄弟在东吴多半会玉石俱焚,当时蜀汉内部矛盾相当激烈,张疆,范达岂是单独行动,背后肯定有人指示,并逃到东吴,谁的指示,不得而知,可见当时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次刘备又一次犯了以前出西川的错误,因为大家都反对就只带着带领末将弱兵进兵东吴。他的进兵路线和后来的王睿差不多,只是阻力大得多。他的谋臣也是二流的,遇到阻力竟然无可奈何的守在那里,停止进攻。这一次失败没有人可以来救他了。如果曹魏在司马时代败落,那么刘备早在白帝城就失败了,刘备对自己的貌似神离的下属低头,并且主动让权,那时诸葛亮已经是蜀汉的主宰,他对刘禅的控制和司马昭对魏帝的控制没有什么区别,诸葛亮死时,依然控制将来的宰相人选,难道刘禅是十足的白痴,自己无法选择大臣吗?到底谁是皇帝?司马懿后来只是学习诸葛亮而已。

 

关羽崇尚义气,平等,兄弟之间的平等,就连后世的赵匡胤觉得有愧于他,所以不敢见关公的像。关公的世界,是平等,自由,人们靠能力吃饭,不是家世,钱财,书本,他爱美女,爱享乐,没有知识分子那些吃酸葡萄的花花道道,颇有些西方骑士,西部牛仔的快枪手的味道,他的长须红脸,多半有点西胡的来源。老百姓爱关公,就是他的义气,没有参与取汉家的西川,在公安照顾刘璋的家小,他的兵卒逃逸他没有难为他们,他的直接了当,痛快,纯真,成了百姓的偶像。

 

关羽是民间和三国的灵魂人物。关羽死后的继承人是魏延。魏延是另一个有黄巾军瓜葛的人,诸葛亮的所谓反骨论,可能是指他是曾经的反贼。汉中是张鲁的地盘,是黄巾军的余党的聚集地,魏延对他们有感召力,所以刘备让他做了汉中太守,魏延的出兵长安的计策与关羽同出一辙,所以诸葛亮不会同意。诸葛亮自己死了,第一件事就是要致魏延于死地,可见诸葛亮对当年关羽,张飞都是致死地为后快的。

 

三国是汉族的悲剧,悲剧的主角就是关羽,一个平头百姓,为了国家的统一,百姓的安危,愤然而起,和一群小人腐儒撕打了一生,结果最后众叛亲离,死在自己最看不起的小人手里。以前的项羽,后来的苻坚,一代代的悲剧。老百姓在茶余饭后的故事,让落第秀才罗贯中在明末的战火中写出了这个活生生的关羽,贡在庙里书中,鼓励后生中的英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