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莫效书生乱解禅(十七)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

(2006-09-29 19:43:08) 下一个


莫效书生乱解禅(十七)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


  多年前,国内有部电视连续剧叫“让爱做主”,徐静蕾、江珊和王志文演的,挺好看,这几个人做东西还是很认真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容易。不过这个理论有问题——当然,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比如爱情有理爱情无罪什么的,再当然一下,也许现在大部分已经发展到“让欲望做主”、“让钱做主”了吧,让爱做主估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那么,对于我们宝贵的生命,是应该让爱情这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做主,还是应该让什么做主?


  释迦牟尼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為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
  这人还真够倒霉的,而且这霉还倒的那么邪乎,最牛的是,在那样的绝地里,能把周围的危险置之度外,还有心思去尝吃蜂蜜!
  当时听故事的人和我们一样,也纳闷儿:“是人云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
  这人怎么搞的,那么惨的境遇,还贪图那一点点味道!
  ——人都是这样啊,哪有例外。
  这个故事,很多人曾经引用过,不过一般都经过了改写。泰戈尔改写成诗,黄易更狠,让笔下的项少龙用这个故事泡到了一个倾国倾城的侠女。唉,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现在的美女怎么都喜欢钱不喜欢听这种故事了呢?余生也晚,此等美事,我辈是指望不着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好,是因为很形象的说明了生命的本质。就象一个朋友说的,直接讲道理,没人爱听,变成故事,就好多了。
  那么,这个运气如此之差,倒霉到那么寸,身处绝地却还馋心不死的人,是形容什么呢?
  佛在下面就给了答案:
  “曠野者喻於無明長夜曠遠。言彼人者。喻於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險岸樹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其四毒蛇。喻於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是故。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直在这样的一幅图画里,生存的环境如此窘迫,却还贪图一点点的享受,忘了所处的真实境地。
  我们被无常追索,无处可逃,时间越来越少,“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地火水风四大就象毒蛇一样随时都会夺去我们的生命,老、病、死,一直都陪伴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还是贪恋于“财色名食睡”,而不是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结果,不是我们品尝它们,而成了它们控制了我们。
  我们的生命,真的这么惨吗?  
  我们的生命,处在这样的境地里,被这么多的外力影响、凌迫,却毫无还手之力,这样的生活,我们喜欢吗?我们想不想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生命?

  有人请教孔子死的问题,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夫子实在是聪明兼智慧,一下子点中了窍门:活的事情还没搞明白呢,操心死的事儿干吗啊?!
  孔夫子这么说,是有他形而上的用意,有他高屋建瓴的的眼光,也有他超凡的思路,但是,他毕竟是回避了这个最大的问题——当然,他不是不明白,他只是不说。
  然而死终于是我们生命里最大的谜题,孔夫子可以不说,他可以有那么大的气魄不置一词,我们却不能回避。在这个问题面前,别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无足轻重,“悠悠万事,以此为大”,“除死无大事”——当然,那是在直面生死的时候,否则,我们就总是觉得死很遥远,会先放在一边,先忙活权啊钱啊等等了。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生死是一体两面的东西,知道了死,也就了解了生的意义,不然的话,“千古艰难唯一死”,怕死还来不及,生也就自然没了底气。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说是这么说,有几个人真能做到“视死如归”?
  
  有,还不少。
  ——不是那些革命志士,他们只是为了理想愿意付出生命,属于“我不在乎”,而不是“我都明白”,并不是真懂了死是怎么回事。
  懂得了才能正确处理,而不是盲目乐观或者悲观。
  那么,什么样才算的懂得生死的关键呢?
  当然是掌握了生来死去的规律,能对自己的生与死操控自如,想生在哪里死在哪里都行,至少是知道生在什么时候生在那里,死在什么时候死后如何。
  这个怎么证明呢?生这方面很难了,要知道的人留下说明,后来的人去验证。相对来说,死要好些,因为可以很快证明。
  直接的证据,或者说实验跟踪记录,目前的科学技术看来不太现实,只能通过间接的记录来推论,这样的记录,世界各地有很多,虽然有些还不够严谨,但是去伪存真以后,还是有很多可以取信。
  科学的发展,总是缓慢而曲折的,但是只要不被成见和偏见蒙蔽了眼睛,总有接近或者发现真理的一天。

  真懂得生死的,还在佛学这里。
  有很多禅师,都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生死自在。
  古书里记载很多,就不多列举了,只举一个比较好玩儿——估计多说也没人信,当故事看好了。
  “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将示寂。问于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皆见之。还有立化者否。众曰。有之。师曰。还有倒化者否。众曰。未尝有也。师乃倒殖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众为舁尸荼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礼叹异。师有妹为尼。乃咄云。老兄平昔不循汝律。死更荧惑于人。以手推之而踣。于是阇维。收舍利。塔于五台。”
  这是比较调皮的,唱戏给你看。
    功夫到了,在生死交替之际,都能提前知道,先做好准备,和大家告别,就仿佛换个工作,换个生活环境一样,很平常。
  一般人都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而且,这个东西,是没办法说清楚的,只能说是信者信,不信者不信,因为很难取证。那是,古代的记载,让谁找证据说明那一定是真的而没有然后编造,都和证明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一样,没有办法。当然,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二十四史都可存疑,历史学也就很难存在,就不是喜欢挑刺者会思考的事情了。
  六祖临终,关于生死问题,关于自己的生死,说过一段话,大约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实在的说法了。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
  师徒情深,徒弟们知道师父要走了,自然会舍不得,于是哭泣。六祖就说: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於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六祖说的都是大实话:我要不知道去哪里,怎么能事先告诉你们?你们哭,是因为不知道我去哪里,知道了也就不哭了。
  人,死成这般的洒脱自在,非“至人”而为何!
  对六祖这样的人来说,死并不是一个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象交接班,换个地方,换个岗位,继续工作。就象今天和同事朋友告别,明天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做份新工作,平淡无奇。
  这生命,原来可以这样的简单从容,这样才是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啊!哪里象我们,生不知何处来,死不知何处去,活着不知道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也是一脑门子糨糊,随波逐流,任凭环境摆布,如线控的木偶般不由自主,还自以为聪明,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其实呢,自己又知道多少?蒙别人容易,蒙的了自己么?

  禅宗里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还做的主否?”
  就是每一步都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自己决定不了,被外境所影响牵动,或者瞎猫碰上死耗子。
  问这个问题的目的,自然有修行上的种种,但是对我们来说,不需要明白那么多,只要知道,我们要得到的结果就是:无时无刻,我们都要做自己的主人。
  平常的我们,是做不了自己的主的。
  生活中,是情绪操纵我们,而不是我们操纵情绪。同样,财色名食睡控制我们,我们是它们的奴隶。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是听命于人,听命于物,听命于欲望。
  生命本来应该是自己的,却往往操于人手,任人摆布,由人宰割,是可忍孰不可忍?或者,看起来似乎是我们自己操控,实际上,情绪,天气,病痛,懒惰,别人的闲言碎语,自己的胡思乱想,都能使自己被引导到其他方向,事后回头,才觉荒唐无聊,徒劳费心费力,感叹光阴虚度,悔之晚矣!
  如何从克制到控制,到摆脱,再到为我所用,任运自在,任重道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就要做到不被环境所困扰,不被他人所影响,不被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所操纵,实实在在的做到,自己就是自己。
  
  这生命如何自己做主?
  一则身,二则心。
  一则身体没病,不找麻烦;二则心不乱不扰,不折腾你。
  这二者,都是要你先做工作,而不是任由其自然运行的。自然规律,身体是衰老和疲劳,心理是掉举和散乱,如果希望它们为我所用,是要“顺为凡逆为仙”,把顺向调整为逆向,才能使身体保持健康少病少痛,心理保持平衡不乱不扰。
  心,也是要我们训练,才能被我们控制,要不然,那是心猿意马,纵横驰骋。想调伏心魔,和让身体完全健康一样,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然而就算做到了,也还只是初步的基础而已。把这些都做到了,只是能控制好醒着的我们,维持基本平衡,醒着做到了,睡着了怎么办?要想继续进步,还要继续努力,离最后的目标,还有十万八千里。
  就算是睡梦中也解决了,能控制好了,那也只是活着的我们,死了怎么办?或者说,那也只是现在这个阶段的生命,离找到生命的本原,控制生命的本原,真正自己的生命自己做主,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在这个过程里,有无数的问题要解决,想破解生来死去的迷题,想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象六祖那样,还不知道是哪辈子的事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清静莲花 回复 悄悄话 风兄啊,有时间坐下来谈死,原来是件奢侈的事,世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解决生存的问题呢。所以孔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但想让生命更有意义,谈死却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极有价值的,弄明白了死,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怎么干,也就是你讲的:未知死,焉知生。

几千年来,有几个人好像六祖那样,了生脱死,真的自己做了主?羡慕得很!可惜我们这些凡夫终日以小为大,枉费心机。或觉而不悟,贪心不死,怎么办?

好在佛说: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迷则众生,悟则佛,众生与佛并无差别。自己做主,有希望的,努力努力:))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楚天啊,看来我这些佛学文章你都没看啊?居然想到了看弗落伊德,那不是问道于盲么:)
另外,没有证据的相信是迷信,你要自己证明和做到了才算是真信啊!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衲子兄这就叫“圆熟”和任运自在了:)
人能在梦中控制自己的意识,也就是“做主”之一种了。
楚天碧霭 回复 悄悄话 衲子兄,我也有过在梦里安慰自己这是做梦的哦。很奇怪呢。给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我要去找本弗洛伊德的书看看。

微风兄,我一直相信在生的尽头一定有另一个空间开始。而如何面对生,对我这个愚人来说,那就先从锻炼身体开始吧,不管早锻还是晚锻,能锻就好。:)
衲子 回复 悄悄话 说说我小时候做恶梦的经历. 那时,我经常做从高处坠地摔死的恶梦. 随即惊醒, 心有余悸. 但这样的梦做多了以后, "熟能生巧", 我便知道这只是一场梦而已. 后来再遇到从高处开始自由落体的梦境, 心中立刻明白"哈! 又在做梦了. 摔就摔, 不过是幻象而已, '东风吹, 战鼓擂, 现在世界谁怕谁?'" 梦境随即烟散.

后来再也不做这样的恶梦了.

我们所谓的清醒状态, 其实也还是在梦中, 是共业有情一起做的梦. (依业力因缘,不同cluster的生命一起做的梦不同, 譬如我们所认为的'水'在饿鬼看来是脓血.)

知道这是梦, 不管什么境界出现, 也都不怕了.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