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因有缘

明哲達理,寧靜緻遠
个人资料
正文

钢琴大师阿劳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 from DooDoo的介绍

(2008-01-05 02:40:18) 下一个
【作品简介】   第七号钢琴奏鸣曲,D大调,OP.10.3,是OP.10的3首中最杰出者,形式上重新回到早期的四乐章制:1.急板,D大调,奏鸣曲式。应该说,从这一乐章起真正奠定了贝多芬奏鸣曲式中以严谨的结构表达出的丰富的交叉与变化。其中的呈示部的结构已达非常完美的境界。2.凄凉的慢板,D小调。据说关于这一乐章,贝多芬曾告诉他的弟子辛德勒,是“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们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奥妙的变化描述出来。”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最后使用最慢板,贝卡认为,是因为“最慢板榨取了最精良的精髓,所以波贝多芬遗弃了”。3.快步的小步舞曲,D大调,中段是G大调,以右手三连音的动态为中心,左手再度反复跳跃很大的16小节的主题,然后返回小步舞曲而结束。4.快板叵旋曲,D大调。其主题有发问的动机之感,据辛德勒说,贝多芬是用此动机来表现他的忧郁,并借以问自己:“这一下,你还忧郁不忧郁”。这一“忧郁”的动机不断发展、在尾奏中仍非常活跃,最后趋于平静地结束。   第四号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OP.7,作于1796—1797年,呈现给当时匈牙利贵族凯格勒维茨(Keglevics)的女儿巴巴拉 (Barbara),巴巴拉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这首作品当时也有《所爱的女郎》(Die Verliebte)的标题。共4个乐章:1.精神抖擞的极快的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这一起伏很大的乐章里,已充分寄寓了贝多芬戏剧性的生命感,在呈示部中,两个主题有非常精彩的对比,而尾奏中两个主题的丰富交织已接近于中期的作风。2.富有表情的最慢的慢板,C大调,三段体,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乐章。3.快板,降E大调,三段体。在第一段快板中主题借用卡农形式作发展,中段是降E小调,几乎全部是三连音的分散和弦,中段完成后回到第一段。4.回旋曲,温雅的小快板,降E大调。由高音域像波浪一样下降的主题经过高音部和低音部,像交换对话一样的经过部,多少有一些僵硬的第二主题与它的柔和形成有趣的对比,然后扩大发展。其中,最后一个回旋主题装饰得十分优美,像是对可爱的女郎的归结。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曾说过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6年。当时,他已写作《英雄交响曲》,正在酝酿与写作《命运交响曲》。时代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贝多芬所崇仰的“ 共和理想”的偶像拿破仑,曾是抗击封建君主暴政的英雄,但取得政权,拿破仑却加冕称帝,这就粉碎了贝多芬心中的憧憬,使艺术家陷于深深痛苦之中。他意识到,自由必须由人民自己去争取。   此时,他的耳聋疾患加重。时代的重压与个人的不幸,使英雄贝多芬愈益显出英雄本色。他选择了斗争,用自己的音符构筑起一座座英雄性的纪念碑。在这首奏鸣曲中,充满了激烈顽强的斗争精神,洋溢着令人感奋的热情。   这首作品在出版时,被加上了“热情”的标题。由于标题与音乐情绪及作品实质相符合,多年来,一直沿用了这个恰当的标题。评论家把这个奏鸣曲比作“火山的爆发”。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甚快板,f小调,12/8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拥有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主题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的优美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绝妙的对比。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形式。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   第三乐章 从容的快板,f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反映出一个宏大的战斗场面,具有百折不挠的气势;第二主题同样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以极快的急奏进行),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全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