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学博客。分享神学研究心得,结交志同道合朋友。座右铭:仁教,心学,法治,德政。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圣爱的珍珠(8)

(2008-03-30 17:00:04) 下一个


圣爱的珍珠(8)

     1.
                     
天理良心。[1]

2.                      尊师重道。

3.                      弘道救世。

4.                      天人合一。[2]

5.                      天人合德。[3]

6.                      天人一家。

7.                      唯天为大。[4]

8.                      以德配天。[5]

9.                      内圣外王。[6]

10.                 明本通用。[7]



[1] 中国人讲究“天理良心”,若是从圣经启示的角度而言,“天理”就是上帝的启示,哪怕是不信主的人,也有律法的功用刻在天命心里,天命有起码的是非善恶的标准。而“良心”的功用就是促使人遵从天理而行,若是违背天理,良心就责备人。

[2] 这是中国哲人常常追求的境界。其实我涉及到的就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从圣经的启示来看,人与上帝本来有着良好的合一的关系,但因为始祖的犯罪,从此天人隔绝。而耶稣基督的救赎就是使上帝与人重新和好,人与上帝和好,从而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从基督教的哲学来看,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不是个人修行的结果,也不是个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而是完全因为基督的救赎,从而使得神人和好,天人合一。

[3] 此乃传统儒家的重要思想。传统儒学所言的天乃是位格性的主宰,并且是有道德性的。人也是有位格的主体,并且人的本质也在于人的道德性。更重要的是人的道德性当以天道为根基,也就是以上帝的旨意为本原和依归。从基督教神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儒家的这种思想与圣经中的启示完全一致。只是在中国传统儒学中,“天”与“人”在本体上上的不同并不清晰,其次,缺乏明确的客观的启示作为终极性的标准。这两点正是基督教神学的长项,不尽可以弥补儒家的伦理思想,而且予以成全圣化。

[4] 孔子。

[5] 上帝是道德性的上帝,我们效法上帝,就当追求圣洁,在各样的美德上长进。人最能够荣耀上帝的就是属灵的美德。在当今教会中,虽然有很多人谈及荣耀上帝,但因为不承认上帝的律法,丧失了道德的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讲究以美德荣耀上帝,使基督教称为一个“缺德”的宗教,亵渎上帝的圣名。

[6]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内圣外王”。然而,由于儒家既缺乏《圣经》这样超验神启的标准,又不晓得唯独上帝能够改变人心,就难免或是成为自以为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狂儒”,或是沦为神秘兮兮,不达世务的“腐儒”。基督徒有圣灵重生,并继续因着上帝的恩典而追求成圣的生活,从内心的信、望、爱出发,发挥自己君王的职分,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所提倡的“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在基督徒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7] 此乃章力生先生在其《总体辩道学》中所强调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