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学博客。分享神学研究心得,结交志同道合朋友。座右铭:仁教,心学,法治,德政。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雅哈博神学与改革宗神学

(2007-09-22 05:29:41) 下一个

--选自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
   

“雅哈博”是希伯莱文אַהֲבָה(Ahavah)一词的音译,在旧约圣经中就是“爱”的意思,这种爱是基于爱者与被爱者之间密切的关系。[1]主耶稣基督在总结上帝的诫命的时候,就落实到一个“爱”字上(可12:28-34)。上帝之所以拣选以色列人并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本身又任何可爱之处,而是唯独因为上帝那测不透的爱。[2]这个词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就是“阿加佩”(αγαπη),这个词既指人对人、人对上帝的爱,有时也特指上帝对人的圣洁之爱。圣经中甚至直接说:“上帝就是爱”ο θεος αγαπη εστιν)。

正统改革宗神学首先所强调的并不是抽象的上帝的主权,而是强调上帝在基督里向罪人所显明的大爱。上帝拯救世人,使他们脱离罪恶,获得永生,因为上帝是爱。因着爱,上帝主动地晚会哪些死在罪恶过饭中的人;因着爱,上帝激励世人与自己复合,并且效法基督,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蒙恩之人之所以遵行上帝的诫命,并部是出于恐惧,甚至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出于爱而甘心了以低去行。奥古斯丁把自己的归正称之为“降服于上帝的慈爱之下”。[3]正如当今在美国倡导清教徒神学的周必克博士所总结的那样,改革宗神学的核心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完全地无条件地爱罪人。[4]麦蒙尼德用十四卷书阐明上帝的诫命,第一卷阐明信仰的根基,也就是上帝的独一性和反偶像崇拜,他称之为“知识书”(הַמַּדָּע סֵפֶר),第二卷阐明关于爱上帝与记念上帝的诫命,他称之为“爱之书”סֵפֶר אַהֲבָה)。[5]我们传讲改革宗神学绝不仅仅是向人传递一套冷冰冰的教义体系,也决不是高举一个宗派,乃是传讲圣经中所启示的以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为核心的爱的教训。教会史学家斯卡夫在分析加尔文的神学体系的时候,认为改革宗神学强调的是上帝的主权,而不是上帝的爱。同时,他又强调说:“上帝在基督里的爱乃是加尔文的个性和作品的真正的钥匙。”[6]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教牧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滋在考察何谓真正的基督徒的敬虔时指出:“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把敬虔置于爱这种情感之中--爱上帝、爱主耶稣基督、爱上帝的子民、爱人类。”[7]他甚至称“天堂就是爱的世界。”[8]

唯独在改革宗神学体系中,上帝的主权得到了全方位的强调。路德当然也明确承认上帝的主权,相信上帝必会成就他对这个世界的旨意。但是,路德更倾向于把上帝的主权的作为局限在个人的得救上,而加尔文则相信上帝的旨意不仅是要个人的就,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他的国度。因此,加尔文在日内瓦所努力建造的就是在各个领域中都尊崇上帝的政治共同体。[9]

雅哈博教训强调改革宗神学,但绝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者所主张的与大公教会有机的传统隔绝的改革宗神学。这种传统既包括犹太教对上帝的法律的强调、东正教对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的强调、天主教对善功的注重、基督教对信心的注重。也就是说,雅哈博神学所强调的改革宗神学,绝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所一时凸现的改革宗神学,而是在普世性大公教会的大框架内,把改革宗神学视为真正的使徒教训和大公教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因此,本书用雅哈博一词概括我们所要阐明的圣经真理,目的就在于旗帜鲜明地向华人基督徒阐明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的圣洁之爱,阐明人应当如何以心灵之爱回应上帝的圣爱。这种爱根基于蒙恩之人在心灵深处得蒙上帝神圣大爱的浇灌,同时也体现在蒙恩之人在世上通过言语和行为对社会公义的积极追求上。心灵深处对上帝的爱乃是社会行动的根基和源泉,具体的社会行动乃是心灵之爱的自然外展和流露。“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行他的道,专靠他”(申1112)。[10]这种以上帝为中心,以心灵经历为内在根基,以社会公义为外在关怀的改革宗神学,乃是圣经中所启示的“最妙的道”(林前13:1)。 唯愿上帝施恩带领,使我这卑贱的器皿能够因着圣灵的光照清楚地阐明这一荣耀上帝,造福世人的宝贵真理。

问题一:既然“雅哈博神学”就是改革宗神学,为什么非要提出“雅哈博神学”这一名称呢?

答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确实不需要一定要用“雅哈博神学”这个名称。但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合理的考虑。

1)改革宗神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在历史过程中也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杂,我们提出“雅哈博神学”这一名称并非哗众取宠,乃是从常识出发,为了和先进国内外各种群体所宣讲的不正统的“改革宗神学”区别开来;

2)我们用“雅哈博”这一名称乃是要特别强调“爱”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所强调的是上帝在创造和救赎中向我们显明的大爱;其次我们强调任对上帝当有的敬爱,对邻舍当有的仁爱;第三,从文化宣教的角度而言,我们强调爱,直接与中国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结合在一起。这些因素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说明。

3)是否用“雅哈博神学”这一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上帝的真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问题二:“雅哈博神学”有没有自己的特色?

答疑:我们之所以使用“雅哈博神学”这一名称,当然是因为我们在本书中所阐明的基督教真理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涉及各个方面,我们在本书不同的地方予以阐明。简单说来,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雅哈博神学都具有两大特色:

1)传承性雅哈博神学继承改革宗神学的传统。比如在信仰和生活的权威上,我们强调圣经至高的权威性,也注重信经和信条在教会中的“补充性作用”,同时也注重个人性经历的“见证性功用”,尤其是圣灵在每个基督徒心灵经历和世界生活中的光照和引领。

2)创新性雅哈博神学强调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这就是说,基督徒在完成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当不断寻求圣灵的充满,不断发现圣经中新的亮光,不断吸收各个方面出现的新知识,不断在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中积极创新,充分发挥上帝所赐给我们的聪明才智,积极迎接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1]爱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上帝以爱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以爱维系这个世界。爱是一种吸引力,能够不断成长,使得相爱双方彼此依恋。在犹太教哈拉卡哲学中,有13种爱的状态和力量:1)上帝以以色列的爱;2)以色列对上帝的爱;3)师父对门生的爱;4)门生对师父的爱;5)门生之间的爱;6)丈夫对妻子的爱;7)妻子对丈夫的爱;8)朋友之间的爱;9)父母对子女的爱;10)子女对父母的爱;11)同胞之间的爱;12)君王对臣民的爱;13)臣民对君王的爱。我们对上帝的爱有三个阶段:1)尽心之爱;2)尽意之爱;3)尽力之爱(申65)。参考http://www.inner.org/powers/powahava.htm2007829日。

[2] 参考Mounce’s Complete Dictionary of Old  & New Testament Words, edit. William D. Mounc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5), pp. 424-426.

[3]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s, tran. Maria Boulding (New York: New City Press, 2004), p. 193.

[4] J. R. Beeke, Truth That Frees, A Workbook on Reformed Doctrine for Young Adults, Teacher’s Guide (Grand Rapids: Refp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02), p. 309.

[5] Maimonnides: Misneh Torah, A New Translation wih Commentaries and Notes by Rabbi Eliyahu Youger (New York: Moznhai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9), Vol.1, p. 94.

[6] 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Peabody: Hendrichson, 2006), vol.8, pp. 261-262.

[7] Jonathan Edwards, The Religious Affections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6), p. 32.

[8] Jonathan Edwards, Fruits, at the end of his exposition of 1 Corinthians 13. “Heaven is a World of Love.”

[9] 参考Frank Roberts, To All Generations, p. 165.

[10] 参考Abraham Joshua Heschel, Heavenly Torah As Refracted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orden Tucker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5), pp.189-2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