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线空间

吾生也有牙,而雉也无牙,以有牙碎无牙,耶~!但是要记得刷牙,否则会有蛀牙,蛀牙导致无牙,无牙则置身碎于有牙之险境。。。
个人资料
正文

毕佚:动物的“婚外恋”

(2008-01-09 15:52:24) 下一个
来源:http://www.bjkp.gov.cn/dwly/dwsy/k10102-01.htm


  科学家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只有5%奉行“一夫一妻”的单婚制,其中“夫妻”双方以灵长类、犬类较为忠实。对鸟类来说,大约有90%为单婚制,至少在一个繁殖季节是这样的。但是,利用飞速发展的新DNA指纹技术的检测表明,多达1/5以上的鸟卵并不是鸟类配偶的“爱情结晶”。即使是看起来用情最为专一的动物夫妻,也常常会去附近的巢穴或群落寻找陌生异性“调情”,和“情人”共享鱼水之欢。在成双成对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大约只有10%对伴侣一心一意,白头偕老。

  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对于“一夫一妻制”来说,其社会学意义是指动物结成配偶,一起养育后代,而遗传学意义是指动物对性伙伴的忠贞不渝。

  社会学意义的“一夫一妻”关系比较普遍,而遗传传学意义的“一夫一妻”关系则是凤毛麟角。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狨猴、绢毛猴等极少数种类能够真正地做到从一而终。一种对配偶最为忠诚的动物是生活在美国的加州褐鼠。基因检测表明,不管是雄兽还是雌兽,对于来自巢穴外的性诱惑都能视而不见。加州褐鼠之所以对配偶没有二心,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幼仔在出生后的整个冬天,都需要父母双方悉心照料。为了让幼仔活下来,它们的父母必须把它们拥在怀中,温暖它们的身体。如果雄兽出走的话,雌兽就会杀死或遗弃幼仔。同样,如果雌兽出走,幼仔就会饿死。

  在动物世界里“离婚”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这种配对关系的解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间差异及种内差异,以至整个种群。多年来,鸟类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忠贞不二的楷模,因为养家糊口,把一窝雏鸟“拉扯大”,需要两只亲鸟相儒以沫,彼此心心相印才能保证繁衍生息,香火相传。但即使是概念中十分圣洁的天鹅,也并不是一方净土。生活在比利时的一种山雀,半数以上的配偶都会“离异”。对生活在英国的一种雀类的DNA指纹技术分析发现,这种雄鸟在繁殖期能恰如其分地衔回定量食物,来填饱属于自己骨血的后代的肚子,然后利用其余时间与交好的雌鸟暗渡陈仓。有些鸟类,如生活在北美洲的东蓝鸲,曾经被人们当做是爱情专一的象征。但事实上,东蓝鸲的性关系十分丰富,甚至可与电视上的肥皂剧相媲美。一对共同生活的东蓝鸲所抚养的后代中,有15%至20%不是雄鸟的亲生后代。在180多种“一夫一妻制”生活的鸟类中,只有大约10%仅与配偶发生性关系,90%都有拈花惹草的行为。

  与此相对,哺乳动物因为雌兽的妊娠期较长,然后还要担负起哺育幼仔的责任,而雄兽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几乎无所事事,失去昔日伴当的温存,百无聊赖之际,难免不花心,节外生枝自然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因此,雄兽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才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种情况是,雌兽极度分散,雄兽发现维持两处或更多“藏娇之屋”,确实力有不逮,不如一心一意,专务一处。这样形影不离,在雌兽发情期到来时,就不会留给情敌们任何可乘之机。例如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羚羊似乎就坚持这种生活原则。

  然而,许多即便是信奉“一夫一妻制”的雄兽,有一些场合,也具有捍卫多只母兽的能力。如果这样,婚外情看来是不可避免了。雄兽忙里偷闲,向“第三者”献媚讨好,就有了更多的后代。在南美洲栖息的两种猴类,偷情的雄兽负有除了“给孩子喂奶”以外的所有责任。雌兽如果一年生产两次,每次产一对双胞胎,若全凭一己之力扶幼将雏,较之一年只生一胎,无疑要狼狈万状。那些惹下“孽情”的雄兽可不能不负“责任”,如果不是那么勤快,倒也不如洁身自好。

  哺乳动物中还存在着一种“家庭雇佣军”现象。一些雄兽司职保护母兽,抗击天敌,或驱赶其它可能弑幼的雄兽。雌兽就与担当“家庭雇佣军”的雄兽结成对子,准确地告诉那些在它们窝前转悠的爱慕者,自己已经名花有主了。这种情况也可用来解释大猩猩以至黑猩猩的一些生殖行为,它们中的雌兽“傍”上威武剽悍雄兽,就可退却那些杀婴雄兽。有人甚至认为这也是灵长类动物社会结构进化的一种重要驱动力。

  所有生物,就是被认为是婚姻忠诚典范一些动物,在特定的条件,也会放浪形骸。南美的两种单婚制猴类,都是由雄兽来承担培养后代的大部分责任,但是有时因为雄兽的拈花惹草,一年内种群中离婚率高达三分之一。大量的“家庭剧变”往往是由雄兽数量过剩而引起的,通常因为雌兽大批死亡,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那些“猴光棍”就成为“窝边志愿者”,任劳任怨地帮助雌兽饲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成果的幼仔。在这个“欲擒故纵”的计谋里,原来的雄兽解脱了原来的家庭,也滋养着一颗驿动心,竟等不及原配的第二次“青春”,便弃家而去,另觅新欢。如此,天道酬勤,当雌兽回到发情期时,“志愿者”终可以如愿以偿,而雌兽当也不是非要“从一而终”不可。

  为什么动物会热衷“婚外恋”,对婚姻不忠呢?这可能是生物学原则起作用的缘故,即动物在繁殖期与其配偶之外的异性交配,可以使后代获得种群重要的遗传优势。雄性动物在生物学法则的驱使下四处交配,为的是使尽可能多地留下其后代。在狮子、猩猩和灰熊之类的动物中,由于受生物冲动驱使,为了影响后代的遗传特性,处于优势地位的雄性会杀死甚至吃掉年轻同性竞争者。对于雌性动物来说,寻求外遇是为了使后代获得尽可能优秀的基因。它们寻求与族群中地位更高、素质更好的雄性交配,为的是寻找最好的遗传因子,以培育出更优秀的后代。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与素质很高的雄性结伴的雌性动物没有外遇。这样的雌性动物相信它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配偶,便别无他求了。当然,这些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许多研究来加以验证。

  动物的单配、多配和离异等种内、种间差异通常是生态环境、数量状况的因变量,虽然有一些很重要的规律被广泛应用,但大自然中没有能够适用于所有物种和贯穿始终的理论和法则。而导致人类寻求外遇的冲动更是远为复杂,因此从动物研究结论中“简单化地”推断出有关人类生活现象的结论是不可取的。

  有趣的是,科学家已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多妻族田鼠对配偶的行为,把喜欢拈花惹草,不爱循规蹈矩的雄兽变为“爱妻爱家爱子女”的“好丈夫”。他们发现一种“一夫一妻”的田鼠的基因组成同另一种“一夫多妻”的田鼠百分之九十九相同,而造成其性格各异的正是一种加压素接收基因。加压素是在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大脑都会自然产生的一种激素,它能影响雄性行为,包括侵略性格、沟通取向、性活跃度和社会行为。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取自一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田鼠身上的加压素接收基因,植入到一只实行“一夫多妻制”的田鼠的体内,结果意外地发现,被改变了基因的田鼠跟它的配偶关系紧密了。雄兽宁愿经常跟配偶在一起而不会到处游荡,当雌兽产下幼仔后,雄兽花在照顾幼仔上的时间,跟雌兽所花的时间相等,并担负起保护雌兽和幼仔的责任,一家子生活在一起。这与其种群原来的行为大异,通常是雄兽交配完后马上就溜走去找寻别的雌兽去了。”这个实验的成功又为进一步研究动物的婚恋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